清洁生产特色的卓越环保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时间:2022-07-19 05:04:16

清洁生产特色的卓越环保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摘 要: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建设培养清洁生产特色的卓越环保工程师课程体系为例,结合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专业课程改革与特色遴选、校企联合开发课程与实践教育三方面就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办学定位、自身条件、地域特色及行业要求形成独具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实现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清洁生产特色卓越化培养进行了研究,旨在为解决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新思路,丰富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为兄弟院校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清洁生产特色;课程体系改革;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423.07

资助项目: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2011年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环境工程――轻工清洁生产方向)、湖北省教研项目(2012269)“地方高校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湖北工业大学“清洁生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的实施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环境保护专业人才,而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及对全球先进环保技术的掌握程度等直接影响到我国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及其可持续发展状况,也是当前高等学校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地方高校在目标定位、资金投入、水平建设、学生生源、师资力量等方面与“985、211”等高校存在很大的差距,一些由大专升为本科的地方高校尤为明显,但它们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行业需求背景,这些高校必须依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开展课程体系构建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培养清洁生产特色的卓越环保工程师的课程体系构建为例,对地方高校构建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行一些探讨。

一 课程体系改革与整合

清洁生产特色的卓越环境工程师除了应具备一般卓越环境工程师的能力外,还应具备先进的清洁生产理念、清洁生产技术及管理手段。所谓清洁生产是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显然,清洁生产是一种战略思想,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核心是“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其过程的实施可以从污染物产生源头予以控制,挑战当前传统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从清洁生产的角度实现对环境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转变,有望实现我国环境保护体系及质量的基本改观。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是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但其改革与重组是一项涉及面广、需要整个专业的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以及相关学科专业教师的共同参与、商榷,并持续改进才能完成的工作。

1. 有机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过课程间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实现高等学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能很好的实现特色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做到以下几点。

(1)通识教育重在工程伦理教育的原则。通识教育在人文知识传授、社会责任意识训练、公民意识陶冶、工程伦理培养方面为卓越计划专业知识教育作铺垫,以体现工程伦理为主体,成为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基础。工科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应修完6-8个学分的人文、艺术、道德及社会伦理的理论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对团队合作价值的认可及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理解,为大三、大四年级工程合作能力及工程师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铺垫;艺术及道德教育的培养旨在为学生创造性及批判性思维培养做准备,也是为工程师综合素质的教育,当前工科教育在这方面普遍欠缺。

(2)通识教育内容的选择及教学重心偏向学科基础大平台教育,由于卓越工程师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不低于40周的企业实践环节方能实现工程技术能力的卓越化,后继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势必受到影响,因此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逐步倾向于学科基础大平台教育,选择带工程基础性的课程内容作为通识教育的内容。

(3)通识教育课程之间有机结合,每一门课程或教学环节, 在实现工程师的卓越能力上要发挥一定的作用,使每门课程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围绕实现卓越工程师的综合能力,使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达到“1+1>2”的效果。认真分析和确定每一门课程的作用, 做到不多设一门课、不闲设一门课、不因人设课。

(4)通识教育的实践环节重在工程伦理与素质教育,结合通识教育知识,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主要围绕当前环境问题、工程师与工程质量关系、及对往届毕业生的工作状况调查等,这样可让学生了解往届学生的工作状态,更能从往届学生的工作中了解自己将来学什么,哪些是工作中的热门,这样学生学习的目标十分明确、动力也更加充足,对后继专业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能效。显然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若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受社会欢迎、就业形势不好,学生从业已毕业的往届学生那里得到的将是负面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后继几年的学习,因此,培养的学生具有明显的特色及较高的就业竞争力是开展此项工作的前提。

2. 专业课程改革与特色遴选

作为地方高校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必须将特色课程及培养模式与当地行业背景紧密结合,方能实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特色彰显,专业课程的设置与特色课程的遴选尤为重要,环境保护是全球性的工作,但也离不开地域特征,中国当前遇到的环境问题是世界其它国家所没有的,因此在清洁生产特色的卓越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方面更应做到创新性及实践性的结合,课程的设置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发达国家同类型高校为主要学习和借鉴对象,学习人家在该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先进性。不同类型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定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及培养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无法进行类比;而同类型院校则不然,他们在办学定位、办学条件与培养目标方面有可参考之处,相似性较大、进行横向的可比性强, 容易学习和借鉴, 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这样人才的培养容易实现国际化,虽然中外环境问题不一致,但许多环境的治理手段是相通的,环境管理的理念是可以参考的,而清洁生产提倡从源头予以控制和消减,达到资源循环利用,更适合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2)要研究国外同类院校相近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块设计、课程结构, 重点关注每门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的作用,咱们如何效仿,其设置的每门课程对我们有什么促进作用;其通识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课程模块设置的作用及意义,如果将其课程模块应用到本校的人才培养,其主要作用是什么?怎样实现人才的卓越化?还有各种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与理论教学环节的分配、耦合程度等,也是要结合自身条件进行研究的内容。

(3)一年的企业实践意味着理论知识的学时得删减,结合本专业自身现有的课程设置情况,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删减,对内容有重复或类似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与其它课程有较大重合的或实际工程应用价值不强的知识点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以扩充学生知识广度。

(4)密切关注本专业最新发展动向, 把握经济全球化对环境工程清洁生产特色人才的根本要求, 了解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本专业人才要求的动态变化, 及时构建能够满足国际化和未来需求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设置融入前沿工程学科知识的课程, 保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有效性以及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

(5)结合当地需求与行业特征定位自身培养特色,办出自身特色专业课程,形成完整的特色课程体系。学校办学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当然也并非尽然,行业与社会需求才是最终实现培养的人才卓越化的重要渠道。湖北工业大学的办学定位是以轻工业为目标服务地方经济的地方院校,因此我校在轻工领域的科研具有明显的优势,介于此,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定位为轻工行业的清洁生产特色。

3. 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在原有课时及学分的条件下,要实现一年时间的企业实践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大量的删减与整合,同时要开发一些具有重要实践应用价值的课本代替部分现有知识成旧的教材。这类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建设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并做到以下几点:

(1) 实践教材的编制必须以企业人员为主,这是因为企业及其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不仅最了解工程人才需要学习什么知识、应该具有哪方面的能力以及如何获得这些知识和能力。企业拥有高校所没有的大量工程教育宝贵资源和素材, 例如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实用的工程知识与企业文化、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管理水平、很强的科研研发与把握市场的能力、充足的实验场地与完善的管理体制等等。因此, 企业参与开发课程和进行教材建设至关重要的, 直接关系到“卓越计划”实施的效果,必须让企业成为实践教材编写的主体。

(2)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进行教材建设要按逐步推进、分工合作和不断完善的原则进行。不能指靠企业一步到位,从学校与企业层面先由简单的合作开始,逐步过渡到深层次的合作。校企可以首先合作开发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性课程,并编写相应的教材,然后逐步发展到企业全面参与专业课程的改革与设计,并编写专业课教材。分工合作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要有分工,在分工中要有合作,发挥各自的特色,做到优势互补。

(3)注重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研究,建立良好的长期的校企合作是培养好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要在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方面要建立相应的校外教师聘任制定,并将相应的福利待遇予以落实,在企业员工培养与继续教育方面尤其如此;企业在接待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时应积极配合,将学生的实践培养当成企业的一种义务、并及时履行,当然这一点也需要政府相应政策的支持与要求。

(4)年轻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也应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利用寒暑假将年轻教师送到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参与实践教材的编写,逐步积累工程经验;参与企业的科研活动,逐步形成自己的科研方向;参与企业管理、进行企业文化学习,做到专业教师累计不少于一年的企业实践。青年教师赴大型企业通过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可提高其动手能力,更新知识结构,并认识到企业对大学能力培养的取向;更重要的是企业锻炼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进行工程实践锻炼的平台,建立了进一步和企业进行合作的纽带,通过锻炼开阔了专业工程视野,为以后的科研开发和教学工作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二 结论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一次理性回归,其实施牵涉到国内所有工科院校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变革,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参与,社会对工程人才的客观评价等方面。根据学校办学定位与地方需求构建自身培养特色,从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平台建设与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展开研究,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作用。与时俱进的改进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则是对特色课程体系持续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自身特色建设的重要手段,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值得注意。

参考文献

[1] 龚克. 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10(08).

[2] 林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04).

[3] 孙健. 论“卓越计划”实施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设计[J]. 高等理科教育,2012(1).

作者简介:皮科武,男,博士,从事环境工程专业清洁生产方面的教学和相关科研工作,

*通讯作者:李祝,女,副教授,国家清洁生产审核师,从事环境工程专业清洁生产方面的教学和相关科研工作,

上一篇: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教学技巧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学具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