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杜甫草堂刘埘刘诗碑考

时间:2022-07-19 05:00:56

[摘要]位于甘肃成县杜甫草堂的刘埘刘诗碑是由东武(今山东诸城)刘埘作诗文、刘书丹的一通具有独特史料价值的诗碑。刘埘、刘是刘墉的族兄,因碑刻未书年月,故当地学者误以为是明代诗碑。刘埘刘诗碑提出杜甫与赞上人交游在成县而不是秦州,这对研究杜甫陇右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成县;杜甫草堂;刘埘刘诗碑

[中图分类号]K87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017-02

刘埘刘诗碑(如下图)镶嵌在甘肃成县杜甫草堂后院北侧墙壁上,纵135厘米,横86厘米,左下一角残泐。行书阴刻14行,字径4厘米。其书法清新劲健,潇洒自如,在草堂所存诗碑中风格别具,十分抢眼。碑文为一首五言诗及长达百余字的识跋:

大雅今何在,青山旧草堂。

数椽间架小,三径薜萝荒。

夹岸千寻逼,奔流一水狂。

仙人开晓洞,鸣凤翥高冈。

潭静龟鱼现,岩深虎豹藏。

卜邻如夙约,结伴近禅房。

萍梗依关塞,葵心向庙廊。

才名怜太白,开济忆南阳。

岂独文章焰,还推忠爱长。

当时歌橡粟,此日荐羔羊。

板屋经风雨,茅檐压雪霜。

年年勤补葺,来往奠椒浆。

工部草堂在城邑东南飞龙峡口,凤凰台西。堂开东向,夹岸石壁千寻,对面有醉仙形悬壁间,衣冠须眉略可指似,二水合流出峡,水行石间,岌业劲荡,势若飞龙,下有深潭,无可钓长鱼。昔公由秦入蜀,爱其地,结茅以居,与赞公往来。后人因以祀公,春秋例用特羊云。东武刘埘识,刘书。

在碑末还刻有四方印章,分别是“刘埘之印”(白文)、“敬庵”(朱文)、“刘”(白文),另有一朱文印残损不可识。

因为碑刻未书立碑年月,刘埘、刘二人在陇南地方志中又无记载,所以成县学者竟将此碑定为“明人”“嘉靖间诗碑” 。[1]

东武(今山东诸城县),因上古名君虞舜生于诸冯而得名。东武刘氏乃名门望族,刘统勋撰《东武刘氏族谱凡例》称:“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自江苏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 刘埘、刘为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族兄。(参见《东武刘氏世系简表》)

刘埘,字敬庵,刘墉之堂兄,雍正十三年(1732)举人,官历福建盐课大使、成县知县。刊于乾隆二十九年的宫懋让《诸城县志・选举下》卷22载:“刘埘,字敬庵,熙子,第六十九名,现任福建盐课大使。”[2]清代刘光斗《诸城县续志》所载更为详细:“埘,字静庵,举人,为成县知县,有清名。岁饥,大府属发仓庾贷民,民不能偿,埘代偿之。以劳致疾,卒于馆舍,贫不能归榇,布政使赀助以归。”[3]二《志》一作“敬庵”,一作“静庵”,对照《诗碑》印文,当以“敬庵”为是。刘墉称刘埘为“十兄”,作《忆敬庵十兄》诗追念:

日日南风滞客舟,白波浩荡没轻鸥;

主从共有沧州兴,檀板金樽为少留。

橐笔朝朝帐殿趋,日边时下五云书;

归途还有诗成锦,知是天章焕采余。

渺湖波万顷宽,连艘转漕见樯竿;

从来此路趋京阙,直北云山一带看。

迢递重江限八闽,忆君言笑向谁亲;

题诗懒付双鱼送,屈指书还又春风。[4]

刘(1707~1791),字象山,号松庵。刘墉从兄,长刘墉13岁,刘继~次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进士。乾隆三十年(1765),出典广东乡试副考官,升授吏部员外郎,礼部精膳司郎中。乾隆三十三年(1768),出任陕甘学政,调任安徽道守按察使,迁陕西按察使,江宁布政使。乾隆四十六年(1781),黄河决口,徐州灾民皆露处堤上,而时巡抚无意赈济,刘与巡抚争执济民。乾隆五十年(1785),大旱,巡抚仍无所介怀,与总督同奏旱情,朝廷下旨赈恤,遂遭巡抚劾奏其老病,授鸿胪寺卿,后乞告归里而卒,享年84岁,著有《同善堂见闻录》八卷。[5]刘墉称刘为“五哥”或“五兄”,在刘墉家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刘墉写给刘的。另外在《刘文清公遗集》中,刘墉亦有数诗是写给刘的。[6]

刘埘刘诗碑的镌刻时间当是刘出任陕甘学政时,即乾隆三十三年(1768),此时刘埘正知成县事。

刘埘刘诗碑是考察杜甫与赞上人交游地点的重要实物史料。诗称:“卜邻如夙约,结伴近禅房。”跋谓:“昔公由秦入蜀,爱其地,结茅以居,与赞公往来。” 即诗碑认为杜甫与赞上人交游是在成县,此观点与《成县新志》卷3所载完全相同:

释赞上人,精内典,善诗辞,在长安时与杜甫相契,后往锡县东大云寺。天宝之乱,甫从兵马中来,寓峡口,时与往还。赋诗寄赠甚多,有句云:“赞公汤沐徒,心静迹自清。”又云:“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大云寺,县东南七里,俗名睡佛寺,即杜子美与赞上人相聚处,赠答有诗。[7]

然而,宋人黄鹤以后注家均将杜甫与赞上人诗定为秦州诗,即认为杜甫与赞上人交游在秦州。但诗内所述情景、时地与秦州明显不符,致使某些诗注前后矛盾,似是而非。早在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已将《发同谷县》之“龙潭、虎崖”与《寄赞上人》之“龙泓、虎穴”联系在一起,认为二诗所云同地。尤其《别赞上人》诗有“岁暮饥寒逼”一语,点透了杜甫与赞公分别的时间是“岁暮”。这与杜甫离开同谷的时间完全吻合。

澄清杜甫与赞上人交游的真实地点,对准确析注杜诗及研究杜甫陇右生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刘埘刘诗碑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1]陈晓翌等.成州诗词精选[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83;高天佑.杜甫陇蜀纪行诗注[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2.219.

[2]清・宫懋让.城县续志・选举下・卷22[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84号[C].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671.

[3][5]清・刘光斗.诸城县续志・列传第一・志十三[M].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85号[C]. 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六十五年.316,317~318.

[4]刘墉.刘文清公遗集・卷16[M].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01.

[6]张其凤.刘墉丛考[J] 山东社会科学,2003,(2).

[7]清・黄泳.成县新志[M].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332号[C].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五十九年.350,363.

上一篇:幽幽两千年,秦俑情难了 下一篇:先秦孝观念的历史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