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铁塔 第3期

时间:2022-07-19 03:21:27

执著的庄稼汉

韩恭武和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年诞生。他家几代都是地道的农民。贫穷使一大批少年失学,韩恭武也不例外,小学没念完就辍学了。他亲眼看到几千人拥挤在一块巴掌大的土地上,劳累一天挣得的工分仅有两角钱,亲眼看到小伙子为几块红薯而吵翻了脸。一次他遇到一个算命“瞎子”,便让他算算为什么这么穷,“瞎子”的脑瓜晃来晃去,说了声:“小兄弟,这是命,认了吧,穷人天生的是穷命”。韩恭武不相信,但又无法解释。每天他毫不走样地模仿着父辈种好那一亩三分地。

“”风暴铺天盖地,家乡也不是太平港,“抓革命,促生产”的“革命号”一浪高一浪,然而,这样的“革命”并没有解决农村问题,还要饿着肚子“学大寨”,韩恭武有些迷惘了。

1968年,他应征入伍,来到中国人民这所革命的大学校。虽然只有短暂的6年,可他大开了眼界,学到了知识,锤炼了思想,提高了觉悟,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复员后,他又回到养育自己的黄土地。他干过果园,育苗、施肥、浇水、剪枝、喷药,像养孩子一样精心呵护着每一棵果树;他赶过马车,不论是耕种、收割还是运输,他可昼夜不睡觉。1975年,他当了大队长兼党支部副书记,无论是冬春修,还是战“三夏”,他带着本村农民从不叫一声苦。尽管一心扑在土地上,这位执著的庄稼汉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体会到:土地养育了人,土地也束缚了人。他开始试探着搞起了社队副业。他曾经号召生产小队收交白薯开粉房;挨家挨户收交农民的鸡、鸭、鹅蛋办暖房;利用稻草组织农民编草帘子;还组织农民修补过旧轮胎。虽说效益不算太好,但初步尝到农村经营副业的甜头。谁料好景不长,谁会想到,为农民增加收入竟成了搞资本主义,公社对韩恭武办起了学习班,上级指示必须彻底把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韩恭武说啥也想不通。

开劈致富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调动8亿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党中央提出了加快农业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经济措施。明确指出:农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不能只是一种模式,应该是组织规模不等、经营方式各异的集体经济,与它并存的还有国营经济和作为辅助的家庭经济。这样一种多样化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韩恭武捧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公报激动不已。1980年,党中央颁发了一号文件,对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明确指出:“积极发展社队工副业”。这段文字韩恭武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他反复想:农民除了种地,就没有别的致富道路可走了吗?为什么非要死守一个固定模式,把那么多农民捆绑在这么一小块土地上呢?为使农民很快富起来,韩恭武很会利用家乡人才资源,他把村里在外地工作的各种人员应邀回乡,召开出谋划策座谈会,共商致富大业。经过认真讨论,大家形成了共识,那就是决定开办镀锌厂。镀锌厂开办不久,明显见到了经济效益,全村也是全乡第一个购买了“东方红”牌拖拉机,全村农民兴高采烈,敲锣打鼓像迎接尊贵客人一样把它迎进了村子,周围十几里外的村民也纷纷前来观看。这台拖拉机就是后韩村改变面貌的象征。随着农村电力的发展,镀锌厂运作一段后,又改为制塔厂。韩恭武带领村干部经过两年实践,乡镇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1983年,根据干部不许经商的有关规定,韩恭武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亲手创办的铁塔厂。

为了养家糊口,韩恭武一边带领大家种地,一边和老伴儿又办起了家庭鞋厂。可别小看恭武10年的做鞋经历,他从跑市场,购原料,加工制作,营业经销,不但积累了资金,更大的收获应该说他初步积累了一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再加上他有过当厂长的经验,继续做鞋,显然满足不了他的发展欲望。

90年代初,由韩恭武创办的大队铁塔厂,被别人承包后开始滑坡,承包人放弃了电力市场,改做通讯和广播电视塔,对此,韩恭武感到惋惜。本来对铁塔行业就怀有感情的韩恭武,这时,又增加了几分情意,心里萌发出自己办铁塔厂的念头。他先后到过几个有关厂家考察,还多次去电力部门咨询,经过市场调研,他认为,电力市场滑坡是暂时的,从长远看,随着国家电力工业的发展,输变电线路逐渐增加,铁塔输通线路是发展方向,乡村需要,城市更需要,全国都需要,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做铁塔,贡献大,致富快,有前途。他决心辞掉党支部书记职务,创办自己的铁塔厂。

“武晓”的诞生

韩恭武办铁塔厂的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

有的说:“放着支部书记不当,偏偏去干铁塔厂,真傻”!

还有的说:“他做鞋的时候,不看人,光看脚,天天向下看,现在做铁塔又该往上看了,想吃天鹅肉呗”!

也有好心人劝他说:“恭武,村里的铁塔厂都不景气了,你还是老老实实做鞋吧。”

韩恭武不仅本身具有山东人固有的倔强性格,他要认准的事,谁也把他拉不回来。他把几年做鞋积累的60万元资金全部拿出来,租了大队废弃的一个院子,将十几间平房门窗打掉当车间,又购买了钻床、冲床和电焊机等二手设备,可在招工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了解韩恭武的人,知道他有经验、有能力,跟着他准能干出一番事业来;可大部分人却持怀疑态度,不知道摆在他前面的是光明,还是黑暗,不愿给他打工。对此,恭武很理解,他说:“愿意来的欢迎,不愿意的也不勉强。”为能早日开工,他把家里人和亲朋好友都动员起来。1993年的春天,一个新生的民营企业在胶州湾的一个村镇上诞生了。他经过认真思考,决定给企业取名“青岛武晓制塔厂”。

返工的启示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制塔厂刚成立,马上制作铁塔,的确有一定困难,韩恭武先从加工线路附件开始。第二年,职工队伍在壮大,制作铁塔上马了。为了联系业务,韩恭武亲自跑遍了全省107个县的电力部门,但收效不大。90年代初期,大家对民营企业的认识并不深刻,甚至有些人认为民营企业基础差,实力不强,产品质量不过关,售后服务无保证,不愿意把项目交给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为了生存,不得不挨家挨户上门招揽业务。有一次,韩恭武获悉某市电力部门有电网建设项目,就派业务人员去联系,人家一看业务员穿戴打扮像个土包子,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结果,吃了三天“闭门羹”。韩恭武知道后,便亲自出马,心想门口不让进,就设法见局长。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局长,当韩恭武一五一十的把来历讲明后,这位局长果断地说:“这个项目就交给你了!”激动的恭武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他紧紧握住局长的双手,不住地说:“谢谢!谢谢!”。这位局长对民营企业的关心与扶持,给了韩恭武无穷的力量,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这批活干好!他很快组织人员进料、下料、焊接、镀锌、安装,认真把住每个环节。当铁塔安装到一半时,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产品技术细节没把握好,导致规格误差,使产品相互之间对不上口。拆了吧,已经装到半截,又可惜,不拆吧,又无法继续安装,正当安装人员发愁时,韩恭武二话没说,为了产品质量,为了信誉,他命令大家将铁塔全部拆掉,待产品加工后重装。他这种认真的敬业精神,得到电力部门领导的高度称赞。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摆在了韩恭武的面前,那就是技术、人才!

以人为本

铁塔返工这件事,对韩恭武震撼很大,从表面上看,由于计算不准,出现了偏差,是个技术问题,可实际上是人的问题。韩恭武没有批评大家,反而进行自我反思,他想:平时只注意资本配置和实际工效是不行的,应当把人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特殊资源。市场竞争,实际是人才竞争,没有人才,就没有企业,只要有了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员工的快速发展,韩恭武下决心在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上下功夫。首先,他建立了企业管理制度,严格把好产品流程的每个环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次,为解决技术和管理人才不足的问题,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

创新是必由之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塔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站稳脚跟,产品技术必须不断提高,铁塔标准必须不断提高,否则,就会被竞争的海浪吞噬掉。这个道理从韩恭武建厂那天起,就统治了他的灵魂,使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国家电力工业越发展,城市输电线路改造的任务就会越重,铁塔的需要量也就越大,对竞争中的铁塔行业来说,无不是件大好事。但是,只注重抢占市场,不注重产品质量,不注重开发创新新产品,这种竞争是无生命力的。1994年的一天,青岛市供电局一位领导对韩恭武说:“青岛是个山城,能否安装占地面积小,铁塔高,又坚固的输电线路铁塔?”这个要求,无疑给韩恭武出了个难题,他想,目前全国的制塔业,生产安装的都是这种常规角钢铁塔,要想达到客户的要求,唯一的办法就是改革创新产品。

现代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城市线路改造,铁塔占地面积越大,挖地造价越高。占地面积小,线路走廊窄,塔要高,强度大,这恰恰是铁塔制造业的发展方向,韩恭武决心在开发新产品上迈出新步伐。经过认真研究,他大胆采用制塔新技术,用无缝钢管制作铁塔。实践证明,用钢管做成的铁塔,不仅符合客户的要求,而且美观、大方,稳定程度好,受力程度高。这一技术创新,在全国是第一家。韩恭武并没有停止不前,他让长子韩永波带领厂内技术人员,继续研制开发新产品。韩永波根据父亲的要求,查了大量国外制塔资料,他发现在国外的域网改造中,不少发达国家都运用钢压卷制或压制的锥型管塔。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他多次带领技术人员到上海有关设备厂家,和当地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制塔方案。根据技术需要,先后购置了1200吨、5200吨折弯机等设备,1994年底,锥型管塔研制成功,省内外电力部门大量采用。一直到1995年,这种塔型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青岛武晓制塔厂从1993年建厂至1995年的三年里,员工队伍扩大至200人,销售收入猛增至3000多万元,实现了韩恭武“一年起步,两年慢跑,三年见成效”的奋斗目标。

前进“武晓”

一晃,十年过去了。

十年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在这一瞬中,青岛“武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岛武晓制塔厂,现已改名为青岛武晓集团有限公司。工厂于1998年迁移到现在的胶州市马店工业园区,厂房占地20万平方米。生产能力从建厂初期的10KV线路发展到现在的500KV线路。2001年为福建厦门建造的220KV输电线路连续跨海高塔,高170米,重700多吨,经过3年运转,至今质量优良。青岛“武晓”现在已成为钢塔桅结构设计、制造、安装的专业厂家,产品涉及电力变电站构架及支架、微波通讯、广播、电视、测绘、了望等各类用途的铁塔及类似钢结构。平均年产塔类构件6万余吨,销售到全国28个省市、区。

目前,公司的设计、生产、检测设备先进、完善,拥有国内先进的硬件系统及辅助设计、计算放样软件。生产上有先进的数控角钢及联板自动加工生产线和数控板机生产线。还有大型数控折弯机、数控自动切割机、大型热镀锌设备和曲柄压力机等150余台套。2003年用资1700万元购进一台5200吨大型压力机,能将10公分厚钢板压成口径近2米的钢管,提高压力强度和工作效率,这种设备,在全国包括国营同行业在内,独此一家。

十年来员工由1993年建厂初期的20余人,发展为现在的1600余人,其中高、中级技经人员和研究设计人员300余人,为社会解决了大量就业人员。

短短的十年,公司有固定资产6438万元,流动资产8513万元,总资产发展到1.64亿元,企业销售收入像滚雪球一样逐步增大,由1993年的400万元,猛增到2003年的5亿元,完成利税5000多万元,上交国家税收1600万元,是青岛民营企业纳税大户之一。韩恭武富了,他没有忘记父老乡亲,每年都要拿出几十万元用于公益事业。

韩恭武并不满足现在所取得的成绩,他正在向更高更大的目标迈进。去年,一位外国公司的专家来到“武晓”进行考察,他来到焊接车间,为了检验员工的焊接技术,从兜里掏出了放大镜,不停地在产品的焊接处仔细观察,当他似乎没发现什么问题时,满意地伸出大拇指,说了声“武晓,OK!”

“武晓”是韩恭武10年来精心培育的一个品牌,他决心用这一品牌,不仅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为西电东送做出贡献,而且还要把这一品牌推向世界。

上一篇:盘点WTO 别回避不利因素 下一篇:政策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