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时间:2022-07-19 02:06:22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课程实施中自主地探究问题。这自然是研究性学习的特性,也是其课程价值所在。但是,强调学生自主,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更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或对学生的课题研究不闻不问,而是教师依然要发挥其指导作用,并且这种指导应贯穿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始终,主要体现在:选题、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成果总结等方面。

选题指导:让学生把握选题的基本原则

选题指选择所要研究的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课程流程的开始,选题恰当与否直接制约着学生日后的课题研究。一般而言,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学生自由选题,即学生自己提出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做任何限制;二是在教师指导下选题,即教师首先列出一系列的课题清单,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研究问题。不难发现,学生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选题,关键还是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不能包办代替。不过,学生在选题的过程中,教师务必要让学生把握选题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要选择的研究问题能解释某种现象或能回答某个问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某种规律。同时,这个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对学生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2.现实性原则。所要选择的研究问题更多地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之中,相对而言,应是学生比较了解、熟悉的问题。否则,就会出现选题过大,课题的研究内容过于空泛、抽象或课题提出的依据不足等。

3.可行性原则。对所要研究问题的主客观条件的考虑。主观条件包括自己是否具备做这个课题研究的兴趣、知识和能力及指导教师是否具备指导这个课题研究的能力等。客观条件包括资料是否充足及易于获得。研究时间及研究经费能否得到保证。研究设备及安全性如何等。

研究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

在研究性学习开始和进行中,学校可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一些相关的科研知识讲座,尤其是研究方法知识的讲座,以便学生顺利进行课题研究。一般而言,高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等。

教师在向学生讲述研究方法知识时,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对象及具体操作程序等方法性或程序性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记住其基本概念等结论性知识。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懂得什么样的问题研究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

例如,调查研究法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得较多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可这样向学生介绍调查研究法,首先,让学生明确调查研究法是用于调查研究课题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案的基本格式是: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时间及调查的组织与管理等。

其次,让学生了解调查研究法的基本特征,它研究现实问题而不是史实问题;它可以在自然状态下收集资料,而不必像实验研究那样控制实验对象以及其他变量;它是一种间接的研究方法,而不是像观察法那样直接用感官去感知现象。

再次,让学生掌握调查研究法的类型和常用方法,调查研究法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调查的目的看,可分为现状调查、区别调查和发展调查;从调查的对象看,可分为全面调查(或称普查)和非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常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个别调查等方式;从研究范畴看,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从收集资料的方法看,可分为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查等。就中学生而言,调查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查阅有关资料、访问、问卷和开调查会等。

最后,让学生把握开展调查研究所应遵循的一般操作程序。调查研究的操作程序常可分为四步:一是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即确定调查课题、选取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式及调查方法、拟定调查提纲、制订调查计划等;二是开展调查并搜集资料;三是整理资料;四是撰写调查报告。

研究过程指导:让学生走出研究困境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能采取一步到位的办法,而应贯穿于其研究过程的始终。否则,他们的“研究”很可能难以进行下去或会蜕变为一种盲目的行为。因为,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他们会随时遇到凭着他们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因而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不过,我们应该明确的是,研究过程指导应是一种分阶段、有重点、个别化地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

分阶段指导。指教师根据课题研究进程,在不同阶段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并且在不同阶段其所承担的指导任务也是在变化的。如,学生在确定研究问题时,由于其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因而问题意识淡薄,往往就拿不出或不能确定研究问题。这时,教师不应直接向学生提供一个现成的研究问题,而应营造一种宽松的问题意识氛围并通过讲座、参观、访谈等途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

又如,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除向学生提供少数不易获得的资料外,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提供查询资料的线索即哪一些资料最可能在什么地方找到,介绍专题资料及网上资料的检索和收集方法。这样,学生通过跑图书馆、上网、到有关部门或科研机构等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料。另外,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他们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等。

重点指导。指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着重点是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因为,虽然青年学生热情高、兴趣广泛、富于求异创新,但是,他们一旦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往往就会垂头丧气或悲观失望。因此,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不是一项纯粹的智力活动,它还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支持。为此,教师在促进学生智力水平提高的同时,不能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育。

调动学生课题研究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及时了解他们在课题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及他们的需要。当他们在课题研究中迷惑时,教师要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引导他们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告诫他们对困难要有足够的估计,点拨他们走出困境的途径;当他们在课题研究中缺乏毅力和信心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懂得科学研究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善于在崎岖的小道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的道理,激励他们鼓起勇气再接再厉。

个别化指导。指教师对不同学生所进行的指导。由于遗传、家庭、环境及个人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类型上。如,有些学生数理逻辑智力较强,有些学生人际交往智力较强等,因而,同一问题对有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问题,而就另一些学生而言则可能不是个问题。为此,教师要观察每一个学生品德、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适时给予指导。

对研究能力不强、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亮点”;对思维活跃、做事粗心的学生,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懂得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对不太合群、易于与同学发生摩擦的学生,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学会相互体谅等。

成果总结指导:让学生学会成果总结

成果总结是研究性学习流程的最后阶段,也是课题研究的最终归宿。尽管研究成果的价值受制于多种因素,但是如何做好成果总结依然起着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成果总结主要包括让学生把握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掌握基本的论述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从性质上分,有研究报告类、经验总结类和个案分析类等;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实物类,如制作的模具和理论类,如论文等;从研究方法上讲,有调查、文献、实验等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是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调查研究报告、文献研究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等。研究报告撰写的格式因不同性质的研究报告而有所不同。如,实验研究报告撰写的格式常由题目、署名、问题的提出、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等部分组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在教师等有关人士的指导、帮助下获得的。因此,在正文后和注释前需写上对该研究成果的取得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单位及教师等人的感谢语。

研究报告是以第一手材料为基础,对研究的对象、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的过程及研究的结果等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详细的阐述,事实材料是其主要内容。一般而言,撰写研究报告常用的论述方法有两种:一是实践证明,即用作为实践结果的客观事实来检验、证明某种观点或某种理论的可靠程度;二是逻辑证明,即用一个或几个真实判断来论证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

逻辑证明是由论题、论据和论证三部分组成的。论题是需要加以证明的问题,论据是用来证明论题的一些判断,论证是论题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证明方式。也就是说,逻辑证明的论述过程就是在充分掌握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由此可知,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时,其关键之点应让学生把握:选题时,题目要小且具有价值性;立意时,观点要新且具有深刻性;选材时,材料要精且具有代表性等。

(作者单位:湖南湘潭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上一篇:校长应营造怎样的教学管理文化 下一篇:对当前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