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19 01:40:08

浅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风险及监管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蚂蚁金服、趣分期等互联网金融活动的流行,影子银行体系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较晚,其高杠杆、隐蔽性的特点对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干扰,因此健全影子银行监管体系尤为重要。本文研究分析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和特点,对比研究中美影子银行体系在发展特点、潜在风险等方面的异同点,借鉴美国并结合我国影子银行的实际特点,针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方面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 中美比较 监管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越来越流行,“影子银行”逐渐占据了我们的视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逐渐加深,以及科技革命的进行,影子银行应运而生,代表着世界金融发展的必然未来趋势。尽管,影子银行对于金融市场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我们依然要非常重视其潜在的风险。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情况、监管模式等,可以在借鉴国外对影子银行监管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及我国影子银行的实际特点提出监管方面的对策建议,这对于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分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特点、发展状况等方面,对比美国影子银行的特点、发展情况以及其潜在的风险,并且由此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二、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概念和特点

国内外的学者们尚未对影子银行的概念形成统一的看法,但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监管不到位或者很少受到监管、可能引发较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诸多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传统商行体系之外的证券化活动,如金融租赁、银行承兑汇票等;另一方面,指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民间金融借贷,如人人贷、支付宝这种互联网金融等活动。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影子银行的主要业务之――资产证券化还没有发展完全,发展模式独具特色,主要有如下特点:

(一)游离于国家监管以外,基本不受管制或者很少受到管制

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废除上个世纪初著名的《1933银行法》的法案,同时又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标志着银行、保险、证券混业经营监管全新格局的开启。相关法律的颁布大大地推动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这同时也导致了对影子银行各项活动进行的监管存在一定空白。由于影子银行没有受到严格的市场监管,监管套利的现象存在于其内部。

(二)杠杆性高

为了获得高利润,影子银行的运营模式一般具有高杠杆的特征,这一特征导致影子银行体系存在巨大的风险。影子银行不用缴纳一定量的存款准备金,因而操纵大量资金运作,只需要很少的资本就可以做到,以大博小。

(三)具有隐蔽性

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的边缘,具有隐蔽性,这是它与传统商业银行相区别的另一大特点。影子银行一般进行场外交易,而场外交易仅受交易双方私下协定的约束,没有较为严格的市场监管,不具备场内交易公开透明的特点。影子银行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使得投资者在面对产品时所能掌握的相关信息更加不足。

三、中美影子银行对比

通过对中美影子银行体系的深入研究,由于二者发展阶段、发展环境、从属地位以及法律完善程度的不同,二者的发展状况与潜在的风险也具有许多异同之处。如下表。

相比而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在市场中的地位也相对较高,由于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其内部极高杠杆的经营运行,因而蕴藏了巨大的市场风险。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与美国具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与调整的阶段,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但是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潜在风险也更加容易被有效控制。

四、对策建议

(一)从根本上来说,首先要增加利率的市场化程度

利率市场化,就是将资金借贷和存款利率市场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确定较为合理的存款利率,这样做可以降低企业融资的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这一措施能有效地将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控制在稳定健康发展的状态,维护整个市场的稳定。

(二)加快深化市场监管模式的改革,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

当前金融创新的步伐远远超过了金融管理模式,因而,政府在有效监管一些涉及到多个行业的金融产品或机构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我国需要建立集中统一的法定监管机构,从宏观上控制影子银行所导致的市场潜在风险,根据现状制定新型的监管政策,加强市场纪律的管理力度;同时也要协调与之相关的各个部门,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信息披露,增加其发展的透明度。

(三)从资金的角度看,应当及时关注房地产企业的风险

从上文可以知道,在中国影子银行体系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资金投资于与房地产相关的企业。政府需要及时地关注房地产价格的或升或降,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监管房地产企业的相关经济活动,控制房地产的价格并使其发展变化趋于合理,这能够有效地控制影子银行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其导致的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J].经济纵横,2013(4):27-30.

[2]陈剑,张晓龙.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201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8):66-72.

[3]骆振心,冯科.影子银行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J].武汉金融,2012(4):19-22.

上一篇:开发军事体育资源辅助小学体育教学 下一篇:新课堂“兴”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