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分慈爱,读懂孩子的心

时间:2022-07-18 09:08:16

儿子比较内向,在公共场合往往不是躲在大人身后就是沉默不语,更不用提主动跟别人打招呼或交流了;对此我却并不焦虑,因为我明白,任何时候对孩子的教育都必须建立在洞悉其心智情感的基础上,过于急躁只会适得其反,所以总是给儿子耐心讲道理和鼓励引导。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的疏忽、不耐烦、批评、责难只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变得封闭,对自己缺乏信心。我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还全赖那天早上我和儿子之间发生的不愉快。

上幼儿园以来,儿子变了不少,在我们的提醒下能主动跟邻居、同学打招呼了,与不熟悉的人接触一段时间后也能有所交流了。所以我总是欣欣然,以为儿子已经完全改掉了内向胆怯的毛病,变得主动大方起来。这天早晨送儿子到幼儿园时,他所在的班级已经开始课外活动了。按照以往,儿子应该主动与老师打招呼然后回到班级的队伍中,可那天儿子却躲在身后眼巴巴地看着我,好说歹说都不肯入园。这让我有点生气了,由于要赶着上班,所以未加思索就把儿子强行拉到前面塞进队伍,然后跟老师打了一下招呼就径直走了。到了门外我回头看,发现儿子正在老师的安慰下,满眼是泪地看着我离开,显得那么的委屈和难过。

后来的一整天里,早晨的这一幕都深深印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当时见儿子躲在身后,我不由分说就认为是他内向胆小的坏毛病又犯了,会不会是我误解了他呢?我开始客观、全面、设身处地地审视儿子的行为:鉴于儿子长时间以来日渐大方的转变,我想他早晨的表现也许更多的是出于顽皮心理――也许他看到了要好的小朋友,所以在我身后跟小朋友躲着玩又或者是想躲在我的身后,然后突然跳出来给老师一个惊喜。看来,我的武断、不耐烦给了儿子的单纯、顽皮心理当头棒喝。

在对儿子行为的审视中,我更多地在反思自己,设想了若干种方式转换:①如果我仔细推敲儿子的心理,耐心询问其中的原因,在微笑中因势利导地开导、鼓励他,也许结果会是另外一番景象;②自己一时急躁把儿子强行拉到前面后,在离开前如果能与儿子短暂交流一下,也许能淡化儿子的委屈或受到的伤害,比如引导他想想为什么爸爸今天生气了:③即使没时间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想法,但我依然能和他拥抱一下给以抚慰,也许就不会让儿子的一天从哭泣中开始了。

晚上去幼儿园接儿子时,我郑重向他道歉了,说:“今天早上爸爸这么粗暴地把你拉到队伍面前是不对的,当时爸爸赶时间,所以没来得及和你交流,你究竟为什么会躲在爸爸身后不肯入园呢?”儿子扬起纯真的小脸,答案简短却让我倍觉愧疚,他说:“我就是想和爸爸拥抱一下再进去……”原来,儿子躲在我身后是想让我转身抱他,是我的粗心误解了儿子的期待心理。

这个早上让我反思良久,在孩子的教育上,固然要严格要求,但这是建立在对孩子心理洞悉、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才能做到所谓的慈中有爱。一味按照父母自己的意愿和猜测行事。无视孩子单纯、顽皮但又丰富的心理,只会让孩子受到莫名的伤害。长此以往,孩子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再想进行推心置腹的沟通就难了,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代际关系的融洽、家庭的温馨和睦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上一篇:教育孩子的5个“要不得” 下一篇:当好孩子的“心灵交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