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导演了这场戏

时间:2022-07-18 07:47:14

是谁导演了这场戏

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为什么还会被休掉呢?究竟是谁导演了这场人间悲剧呢?

一、刘兰芝“不甘”:“妾不堪驱使”

这首诗开篇以刘兰芝“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自请遣归的陈词,开门见山地揭示了她同婆婆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封建社会,已婚女子被休是件很不光彩的事情,这些从兰芝母亲“大拊掌”“大悲摧”的情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然而兰芝宁愿遭受世人的羞辱自动请归,也不肯忍气吞声待在焦家受气。可见,兰芝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子,这与后来她抗婚和“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豪情是相同的,这也是弱者和被压迫者的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体现。

另外,兰芝嫁到焦家后,丈夫经常在外工作,“相见常日稀”“心中常苦悲”,这可能会使兰芝产生一些怨恨之情,加上婆婆的冷眼相待,使她觉得焦家非久留之地,故而才鼓起勇气自请遣归。

二、焦仲卿“不振”:“卿但暂还家”

婆媳关系处理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和丈夫(儿子)的性格与能力有关。焦仲卿对爱情的忠贞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他在处理家庭、婚姻和事业方面缺乏能力。

第一,焦仲卿拘谨懦弱,缺乏男子汉气概。他生长在官宦家庭里,是笼子里的金丝鸟,这样的生长环境造就了他拘谨懦弱的个性。当兰芝和焦母发生矛盾时,开始他观点很明确(“女行无偏斜”,与兰芝“黄泉共为友”),语气也很坚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但是当焦母发威时,他的男儿血性顿时消逝,只好“默无声”“哽咽不能语”,并且孝顺地听从母亲的命令,向妻子下了“休妻令”――“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这一句话犹如晴天霹雳,让兰芝仅有的希望破灭,因此兰芝遭遣已成定局。

第二,焦仲卿不谙爱情、孝道和事业的关系。在家变、婚变的危机关头,焦仲卿选择了钟情于“孝道”,奉劝妻子兰芝“但暂还家”,委屈了自己的“爱情”。古代女子出嫁后,一定要母亲征得婆家同意,并派人迎接,女子才能回娘家;如果女子私自回娘家,那就意味着“被休”。况且焦母和兰芝的婆媳矛盾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焦仲卿的“还必相迎取”“誓天不相负”的誓言,怎么能兑现呢?可见,焦仲卿的想法是幼稚的。

三、焦母“不容”:“吾意久怀忿”

这首诗中焦母云:“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焦母对这位贤惠的媳妇愤怒不已呢?

第一,“门第高低”观。古代门第高低之分十分严格,门当户对的观念深入人心;焦母认为焦家是官宦世家,儿子焦仲卿又“仕宦于台阁”,前途无量;可是儿媳娘家却地位卑微,家境贫寒,与儿子很不般配。因此,焦母对兰芝处处看不顺眼,怀忿已久。

第二,“三从四德”观。在焦母看来媳妇兰芝无“德”:“妇德”不佳,“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妇容”不美,诗中焦母曾两次提到要为儿子另找的媳妇都很美,“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妇功”亦不行,“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可见,兰芝在婆婆眼里是一位很不符合“四德”标准的媳妇,故而,兰芝遭遣顺理成章。

第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焦母认为兰芝与儿子“共事二三年”,却没有为焦家生一男半女,这是多么不孝顺的事情,应当被休。

总之,在焦母眼中,刘兰芝既不遵从“四德”,门第亦低下,又未给一脉单传的焦家延续香火,自然不是一位好媳妇。因此,兰芝遭遣在所难免。

上一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之情感志趣 下一篇:记叙文之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