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三要法则”的运用

时间:2022-07-18 06:12:14

小学数学课堂“三要法则”的运用

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要想学好任何一门功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笔者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趣好动等方面的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三要法则”,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课前导入要有吸引力

笔者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在导入这个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比如,在教学“十几减几”时,笔者紧扣授课内容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猫钓鱼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和菲菲钓了一些金鱼,回家放在一个鱼缸里时,说:“我钓的金鱼最多。”菲菲很不服气地说:“不,我钓的金鱼比你多!”说:“这里总共13条鱼,那8条花鱼是我钓的,你钓了几条?你自己数一数吧!”当菲菲数时,金鱼在鱼缸里游来游去,菲菲眼都数花了,数了半天也没数清楚,这下可把菲菲急坏了。此时,笔者向学生们问道:“小朋友们,你们谁能用什么知识帮帮菲菲呢?”话音刚落,学生们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议论开了,学习劲头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

二、要让课堂“活”起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若是空洞的说教往往会让学生厌恶。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充满生气,最好的办法就是师生互动,让课堂“活”起来。而每个学生几乎都喜欢游戏,所以游戏活动成了师生互动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事实上,很多数学知识是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来教学的,学生不但兴趣浓,学得快记得牢,而且学得快乐。比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通过兑换人民币的游戏来教学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例如,教师先出示一张2角的纸币问:请你用1角纸币来换老师的2角纸币,想一想,你用几张才可换老师的2角纸币?接着再分别用一张5角和1元的纸币问学生,通过上述兑换的游戏活动,学生很快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了。

三、讲课语言要幽默风趣

小学生一节课40分钟,而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加上学生学习容易疲劳等因素,所以教师不妨在讲课语言上尽量幽默、风趣点。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同时还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疲劳,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学生在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很多学生经常会在答案后面漏掉“0”或忘记写“0”的情况,讲评时笔者对同学们说:“这个0怎么能漏掉呢?它肯定不开心呀。如果班上搞活动老师或同学把你落在一边,你会高兴吗?做错的同学,快把‘0’接回家来吧!它正嘟起嘴巴在生你的气呢?”一番幽默风趣的语言,学生知道错了,纷纷拿出笔在得数后面添上“0”,这时笔者又不失时机地表扬改正了的学生:“这下可好了,人家再也不生气了,嘴巴没嘟起来了。”从此以后,学生做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得数后面就不会漏掉“0”,而且印象尤深。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义县龙津小学)

上一篇:小语教学反馈法的运用 下一篇:分层教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