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成因分析_以安远县为例

时间:2022-07-18 05:24:56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_以安远县为例

摘要:本文以安远县地质灾害为例,归纳总结出诱发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降雨、人为工程活动等因素,为今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思路。关键词:地质灾害;形成因素;滑坡;崩塌;泥石流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 A引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各类地质灾害造成的伤亡每年达数千人,经济损失高达百亿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即势在必行,又任巨步艰。因此,摸清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安远县地质灾害的实地调查研究工作,归纳总结了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供广大读者参考。1 概况安远县地处南岭山脉的北东翼与武夷山脉西麓交接地带,以中低山与丘陵为主;地层有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岩土体类型有浆岩类、变质岩类、碳酸岩类、一般碎屑岩类、红色碎屑岩类和松散岩类六大类;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种,其中滑坡点171个,崩塌点111个,泥石流点8个。2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安远县境内各类地质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地质环境背景因素(即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气候因素(受降雨量多,降雨强度大的影响)以及人为工程经济活动(如公路建设,矿山开发、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2.1 滑坡(崩塌)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影响滑坡(含崩塌,下同)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岩土类型、地质构造、降雨以及人为工程经济活动等。⑴地形地貌因素已发生的滑坡,主要分布在丘陵区,次为中低山区;岗地和山间河谷平原区相对较少(见表1),这显然与坡高、坡度有关。斜坡高差越大,则滑坡的位能就愈大,而坡度的大小则决定了滑坡的下滑力大小。表1

自然坡高、坡度与滑坡(崩塌)相关性统计表斜坡的形态也是影响滑坡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凸形坡较易发生滑坡,凹形和平直坡次之,阶状斜坡不易发生滑坡,见表2,这是由于凸形斜坡的坡度较陡,斜坡迎空面较大,接受降雨补给面积大,而凹形和平直坡的斜坡汇水面积也大,也有利于地表水的汇流入渗,但斜坡坡度较缓,故斜坡相对较稳定。阶状斜坡则是由于分级降低了滑坡的位能,故斜坡相对较稳定。表2

坡形与滑坡(崩塌)相关性统计表此外,斜坡的结构也可影响滑坡的发育形成,对于沿层面发生的岩质滑坡,顺向坡最易发生,斜向坡次之,逆向坡一般不发生。⑵岩土体类型因素岩土体的结构、物理力学性质、风化程度、水理性质是影响滑坡形成、发育的主要因素,不同岩土体类型,滑坡形成、发育存在明显的差异。如安远县滑坡主要发生于变质岩类和岩浆岩类分布区,其次发育于红层碎屑岩和一般碎屑岩类分布区。⑶地质构造因素影响地质灾害形成的断裂构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岩层被切割破坏致使岩石破碎,力学性质差,风化程度加剧,增大岩层的风化厚度;二是沿构造线两侧岩层倾角变陡,构造节理裂隙发育,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位于龙布镇金沙村塘背滑坡,该滑坡位于一走向38°,倾角30°的压扭性断裂上盘,点处岩性为白垩系砂岩,岩层倾向240°,倾角45°,岩层中发育一组倾向75°,倾角32°的剪切裂隙。于1986年5月发生规模为7840立方米的滑坡,毁坏民房36间。该滑坡的滑动面即为剪切裂隙面。⑷降雨因素大气降雨是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降雨诱发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可归纳为如下三方面:①降雨渗入岩土体后,使岩土体含水,增大了斜坡上岩土体的重力,从而增大了岩土体的下滑力,发生滑坡、崩塌地质灾害;②降雨入渗岩土体后,致使岩土体浸水后软化,改变了岩土体的力学性状,即内摩擦角、内聚力减小,从而大大降低了岩土的抗剪强度和抗滑能力;③降雨入渗岩土体后,导致表部覆盖的松散土层与基岩含水量的不同,表部松散土层饱水而形成一种暂时性的地下水迳流动水压(即浮托力),从而减小了它们之间的粘着力。⑸人为工程活动因素人为工程活动是诱发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外因。安远县诱发滑坡地质灾害的人为工程活动主要为人工切坡,具体表现在水利设施建设中引水渠道开挖、切坡建房、傍山公路的切坡修建。人工切坡人为改变了斜坡岩土体稳定的自然坡角,使得斜坡岩土体前缘临空,降低了斜坡岩土体的支撑力,导致斜坡上松散土体顺坡向产生滑移。人工切坡的坡度、坡高是影响斜坡稳定的重要参数。2.2 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⑴地形地貌安远县的8个泥石流点,从区域地貌看,均处于丘陵地形区,这些泥石流点的形成区斜坡陡峻,斜坡坡度为26°~46°,沟谷呈树枝状发育,沟床纵坡坡度为15°~20°,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山地,汇水面积0.2~1.1平方公里,有利于泥石流物质的汇集和运移,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泥石流迳流区沟谷多呈缓“U”字形,主沟较平直,坡度为12~15度的,这些均为泥石流提供了有利的物质运移通道。泥石流堆积区的山口均为扇形谷地,谷地纵坡坡度小于3度,为泥石流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堆积地。⑵岩土体类型此8个泥石流均位于稀土矿开采区,地层岩性为燕山期的花岗岩和震旦~寒武系的混合花岗岩,岩石风化破碎,强风化层厚达16米,结构呈稍密状。稀土矿点周围斜坡上的弃土和废矿碴,为泥石流发育提供了大量固体物质。⑶降雨降雨影响泥石流发育形成,主要表现在对泥石流物质的汇集和运移,因此,降雨是泥石流形成的直接外因条件。⑷人为工程活动前以论述,泥石流均发育于稀土矿开采区,稀土矿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和废矿碴任意堆放于采矿点周围的山坡坡麓或沟谷中,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这些弃土和废矿碴在强降雨诱发下顺坡沿沟迳流而产生泥石流。3 结论及建议从以上分析来看,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有地质环境背景因素、气候因素以及人为工程经济活动等,其中又以降雨和人为工程经济活动为主。因此,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应当:①加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人们对自然地质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增强人民对自然地质灾害的自我防范意识,减少人为工程经济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②加强对农、林、牧业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改良,从水土保持入手,加强林果业生产的合理规划,保护生态环境;参考文献:[1]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2005.江西省安远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报告(R).[2] 殷和平. 2002.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浅析. 西部探矿工程. 总第75期2002年第2期.

上一篇:等待教育――浅谈学生会管理“爱的方针” 下一篇:当前水利工程施工监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