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品牌建设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18 02:38:51

CI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品牌建设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社团的品牌建设也逐渐被提上日程。通过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发展状况的分析,结合ci理论的内涵,为学生社团今后的品牌建设以及自身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学生社团;品牌建设;CI理论

一、大学生社团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大学生社团是在校大学生们为了相同的兴趣、爱好、理想以及个人价值的实现而组成的非正式的群众性组织。大学生社团具有鲜明的特性:首先是自发性,学生社团是在学校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之下,由拥有同样兴趣的同学自发组织,学生社团是凭借志趣相投而建立起来;其次由于组成社团的成员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学校的各个院系不同专业,注定了社团还具有相对差异的特性,也可称之为多样性:由于成员的志同道合,为了同样的因素和动机而聚集起来,又决定了社团所具有的整体性;最后就是灵活性,学生社团一般都是小范围志趣相投的同学组织起来的,人员少,目的单一,操作起来较为随意、灵活。

通过调研,不难发现在高校社团发展中品牌意识的缺乏和品牌建设不健全问题日益凸显:(1)定位不准确。目前,在许多社团中是没有准确的理念定位,由于学生社团是自发的兴趣组群,其组织形式较为松散。在社团成立之初,凭借相同的志趣和热情,大家走到一起,随着社团的发展,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导致一些社团偏离了初衷,以至于“无所作为”,甚至面临注销的危机。(2)缺乏足够的行动力。学生社团在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等各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经费等一些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社团活动没有新意,成员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社团在招纳新成员之后就进入了“休眠期”,长时间没活动“不作为”。(3)缺乏品牌意识,没有精品项目。许多社团在活动的过程中,不注重品牌建设,只是一味的追风复制,小打小闹,以赚取眼球为目的,不善于整合资源,往往忽视了活动本身的内涵和社团自身的宗旨。除了这三大问题之外,还有一些问题,如管理不科学,经费不足等等。

二、在社团品牌建设中导入CI理论的必要性

CIS是企业的整体形象识别系统和全方位的公共关系战略措施,是企业与公众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主要有企业理念识别(MI),企业行为识别(BI),企业视觉识别(VI)三部分。在商品领域,之所以导入CI理论,就是为了塑造一个只属于企业本身独有的形象,树立起知名度、美誉度、和谐度较高的品牌形象,在企业受众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学生社团来说,在校园内各种社团鱼龙混杂,要想取得一席之地,增强吸引力,就必须要创造独一无二的品牌。只有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在找准自身定位,完善各项管理,明确发展思路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的活动,打造精品项目,才能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鉴于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品牌社团不仅是社团自身竞争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校园文化发展完善的需要。CI理论为这一切提供了可能。

三、基于CI理论的学生社团发展新思路

(1)明确社团定位,打造品牌理念。在品牌建设的过程中,要挖掘出社团最本质的内涵和最纯的动机,进而构建自身的社团理念。还要以品牌意识为出发,在社团发展的过程中整合资源,不断丰富社团理念,使自身的理念在得到内部认可的同时也得到外部人员的赞同。(2)打造精品活动,增强社团活动力。对于社团来说,活动是理念输出的最佳载体,是提高自身影响力的最快捷、效果最好的方式。社团在开展活动时,不能一味的追风,盲目开展,要结合自身定位,找准受众关心的话题,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活动。在这个环节最为重要的一点是社团成员的沟通力和创造力,对于一个社团来说,团结、善于创新且有富于行动力的成员将是最大的财富。(3)重塑形象,打造统一的视觉包装。视觉形象(VI)是社团外在形象的体现,是传播社团精神的代言人,社团的视觉形象设计要把社团的理念、宗旨、特色和价值融为一体,从而进行社团形象的再创造。在社团vI设计中应该注意视觉包装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基础识别系统要做到造型独特、内容丰富、表现简单,这样有利于视觉符号的应用与传播。应用识别系统要做到风格统一、脉络清晰,以保持社团形象的完整性和社团理念的统一性。

四、结语:CI――打造高校社团的新形象

对于高校的发展,学生社团的作用已越来越不容忽视,作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载体,在丰富校园文化,开拓第二课堂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贡献。之所以在高校社团建设过程中导入CI理论,也正是希望从管理、运作以及形象等各个方面更好的发展学生社团,以创造出新的社团形象,不仅要“百团大战”还要更多的打造“百年老店”。

参考文献

[1]支 林.《CI企业形象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6)第一版

[2]熊源伟. 《公共关系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4)第三版

[3]胡小兵.《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5)

上一篇:产品功能设计的未来趋势探析 下一篇:文化营销一企业如何制定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