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宝莱的核心志愿者

时间:2022-07-18 02:00:09

5月13日的早上,康宝莱销售人员姚瑶和一群朋友去到了成都大慈寺附近的成都市红十字会,准备献上他们的爱心。现场的混乱让姚瑶感觉到要做点什么,本身具有管理协调能力的她很快主动参与到了维护现场秩序的工作,这一开始就持续到5月22日才完成交接,整整10天姚瑶成了红十字会的核心志愿者,做了大量的信息管理、物资发配、挑选志愿者、建立救援站等工作。

与姚瑶一起成为核心志愿者的,还有她的同事周宏,也是一位年轻女子,她们是在红十字会相遇而共同成为志愿者。她们给记者突出的印象是,思维清晰,冷静,而又感情炽热。在整个志愿者的经历中,她们扮演的是管理者、协调者的角色,她们对志愿者的看法也显得更为深刻一些,而在她们与大量志愿者的接触、协调和管理中,认识了很多“过命”的朋友,当她们聊起这些新朋友时,眼神闪亮。

她们为灾区做的大量工作,搜集到的灾区各种信息,衣服上醒目的康宝莱标志,都是此次康宝莱志愿者中甚至整个志愿者队伍中令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核心志愿者

5月23日的中午,康宝莱四川分公司,记者坐在一个小房间里等着姚瑶。黑色工作服,头发略卷,稍有粉黛,姚瑶进来时,脸色疲倦。

康宝莱四川分公司对外事务主任郑斐云告诉记者,姚瑶听说可能要拍照,差点不敢来了,因为“状态很差”。状态很差的最明显标志是,姚瑶的嘴里还长着好几个泡没有消掉。

5月22日是姚瑶和成都市红十字会完成交接的日子,在这之前,姚瑶已经整整10天没有好好休息。

5月13日,姚瑶和一群朋友带着物品去成都市红十字会捐献物资,眼前的境象让她吃惊:大量的人带着各式各样的物资来到了红十字会,有手提的,也有车拉来的,物资不知道往哪儿放就先堆着,13日的成都市红十字会成了一个繁忙的市场。成都市红十字会的人员编制仅有12位,已经完全淹没在献爱心的人群里,早就忙不过来了。

姚瑶很快放下手上的东西,在红十字会简单登记后,富有管理和协调经验的姚瑶首先做的就是主动上去维护秩序,帮助捐献物资的人寻找到存放物资的地方,带动志愿者做引导和协调。

14日,周宏也来到了红十字会,与姚瑶相遇,同时去的还有付伟等康宝莱的同事,他们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战斗群体”,相互协调,相互帮助,再加上他们身上的衣服都有康宝莱的标志,很快就吸引了红十字会的注意。

到了14日晚上,红十字会组织了一个紧急会议,邀请了包括姚瑶、周宏在内的有热心又有管理协调能力的志愿者参加,这次会议明确了志愿者的分工,如初期姚瑶负责志愿者的管理和协调、车辆的调配,而周宏负责物资运输等,但这些分工也会有交叉,尤其是康宝莱这几位志愿者配合都比较熟练,经常会相互换位。

周宏在进康宝莱以前就曾在一些公司做过管理层,因此她在去到红十字会之后进入角色较快,在没有分工时,性急的她因为物资分配还和另一核心志愿者李兵吵架,分工后才知道李兵还是她的“顶头上司”,两人是不打不相识,李兵感叹,“这小姑娘第一天来就敢骂我!”

在此之后,成都市红十字会成了姚瑶和周宏的大本营,尤其是姚瑶,经常是吃住都在这了,有时候就直接在红十字会的门口露天而营,“那时候门口经常是一排一排的睡,非常壮观,吃的东西基本上就是干粮,甚至有次还吃了志愿者家里剩下的火锅菜”,姚瑶说,尤其是前几天,基本上是晚上弄到两三点才睡觉,早上是五六点又“起床”继续忙了。相比之下,周宏要更“爱美”些,再累都要回家窝一下,反正用周宏来的话来说就是“不管地震不地震我都要在家睡”。

“开始混乱的几天最辛苦”,姚瑶这样感慨,但在有了明确分工和良好秩序后,核心志愿者的作用真正被发挥了出来。

志愿者的力量

在14日晚上的红十字会紧急会议上,姚瑶和周宏建议,应该尽量避免捐献物资下放到车库里,这样卸货和装货都会花很多时间,而且红十字会的仓库也非常有限,这个建议得到了红十字会的重视。

在此之后,最初由姚瑶负责搜集前线信息,确定哪些灾区需要什么物资,同时根据情况调配登记的车辆随时运输,而周宏则在之后负责起了物资运输和车辆的调配。姚瑶的重心就放在搜集信息方面。

姚瑶告诉记者,在运输物资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车队和志愿者将上万张的纸条送到了灾区并分发给灾民,纸条上写着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主要是联系姚瑶这一组。正因为这样灾区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汇集到了姚瑶手中。

后来,姚瑶发现信息量太大,已经处理不过来,姚瑶马上又征集了十来位有电脑,能无线上网的志愿者,负责搜集、整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我们有了专业的信息公司”。这大大加快了信息的处理速度和准确度,物资的发放也变得更为及时。

在周宏这边,物资运输的一个关键就是对车辆的处理,在17号以前,物资基本上都是成都附近拉过来,因此在到了红十字会后这些司机往往还有体力可以在分配后直接拉往灾区,但在17号以后,全国各地的物资陆续拉了过来,必须要换司机才能即刻往灾区送。

此时,在周宏这个组已经登记了许多的有车志愿者,每当有物资拉来需要送往灾区的时候,周宏就会电话联系这些志愿者,说明情况,谈好之后马上过来拉物资。在整个运送物资的过程中,红十字会这边都会安排相应的志愿者跟车,负责与灾区的当地政府接洽,每个物资发送后都会要求接收政府留下回执单,以方便后面的统计。

在运送物资之外,选择志愿者和组织志愿者去建立救援点则是姚瑶的另一重点工作。姚瑶告诉记者,最初对志愿者的挑选非常简单,但在头两天对志愿者的表现进行观察后,觉得志愿者的挑选非常重要,“灾区的情况不是一般志愿者所能接受和应付得来的”。

姚瑶和周宏对退伍老兵都格外赞赏,在这次的救灾行动中,退伍老兵是志愿者里面令人放心的力量,“我在挑选志愿者的时候,老兵是首选,然后是一些专业的人士,如医疗人士,心理专家,或者是有抗灾经验的人”,姚瑶告诉记者,“对进入灾区的志愿者我们必须要严格挑选,而对留在市区内帮忙的志愿者可以要求低些”。

有一批这样的志愿者就在姚瑶的安排之下在北川和汶川的入口处安县建立起了四个救援点,他们中大部分人来自北京,里面有刚毕业的北大学生,有企业老板,有医疗人士,有心理专家。那位北大学生后来也来到了康宝莱分公司,他告诉记者,“在那里我们救援队之间竞争还比较激烈,灾民也会看哪家救援点做得比较好,然后选择,因为我们建立得比较早,做得还不错,所以救援站里面接受帮助的灾民最多”。

这些志愿者在前线救助灾民,发放物资的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站,每天他们会将最新的信息反馈到姚瑶这边,姚瑶在汇总信息之后做出进一步处理。

到了5月22日,灾区的工作重心已经变成了防疫和灾后重建,姚瑶在红十字会的志愿者工作也到了该交接的时候,这些志愿者也在陆续回家,他们也要轮换了,记者去采访姚瑶的时候,正好遇到上述的志愿者回到成都与姚瑶告别。

做志愿者不容易

无论是挑选志愿者的姚瑶,还是安排志愿者上前线的周宏,都有一个感慨,就是做志愿者不容易。

在最初的几日,很多充满热情的志愿者,在被安排进入灾区以后,眼前的境象让他们心理上无法承受,甚至变成了被救助者。姚瑶很理解这种感受,“我们在收到灾区很多信息后都会做相应的处理,有些信息我们只是自己知道,不会公开”。

尤其是在很多志愿者回来以后,情绪都会比较波动,稍不注意甚至会吵起架来,姚瑶和周宏还都受了不少委屈。在做好协调之外,姚瑶对志愿者的挑选变得非常严格,尤其是要进入灾区的志愿者,最好是退伍军人,甚至有特种兵,还有就是要有专业技能和抗灾经验,“他们不光要有热情,还必须要有心理承受能力”。

周宏告诉记者,还有的志愿者因为去灾区心切,但又达不到要求,一急起来就会骂人,“我眼泪都被骂出来过,但我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确实是有颗好心想去帮忙,问题是去灾区帮忙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还有一些令姚瑶和周宏很为难的,一些有能力的志愿者因为线路安排原因也去不了,譬如说有个河南老兵半夜三点坐火车赶过来,一定要上前线,不去还不行;还有个医疗组志愿者想进入汶川帮忙,但因为没有通行证一直无法成行,心急得不得了,那会儿要去汶川必须要从马尔康绕过去,要走很远。后来周宏通过红十字会的关系在阿坝州政府拿到了通行证,把那群医疗组志愿者高兴坏了,马上就去了前线。

在灾难面前尤其考验志愿者的意志。一位叫唐伟的成都志愿者,从灾后开始就一直用自己的越野车拉物资,先是把自己捐的和周围捐的拉到红十字会去,然后自己又购买物资捐过去,捐得差不多了又跑到红十字会去登记做志愿者车手,每次只要周宏一个电话,唐伟马上就会跑去拉物资,汶川、北川等重灾区都留下了他的痕迹。而在红十字会没有通知的时候,他也会驾着车往彭州、都江堰不停地拉物资。

周宏告诉记者,在15、16日灾区情况比较严峻的时候,不少志愿者把物资拉到中途就不愿意再进去了,但只要几个电话,马上就会有新的志愿者挺身而出。

太多的志愿者令姚瑶和周宏感动,提起这些志愿者,她们总是动容。有一家山东的民营火腿肠企业,捐了20卡车的火腿肠,从山东日夜兼程拉过来。沿途加油站一看是救灾物资,不仅不收过路费,连加油费都免了,甚至还给司机们送上饮食和水。

周宏有个遗憾,她已经去了北川、安县、绵竹、秀水等重灾区,本来就在记者采访她前有机会和志愿者一起进入汶川,但因为公司事务没有去成。“这次志愿者们开了七个车,拉着自己组织的物资,去汶川看望第一批进入的官兵,就是他们,我很遗憾没有去”。

现在的周宏和姚瑶一样,都算是从红十字会“半退休”了,但是那边一有什么情况,就会马上过去帮忙,因为很多在前线的志愿者和已经回家的志愿者都会和她们联系,而红十字会那边有什么事情也会叫她们过去帮忙。

后记

周宏喜欢引用康宝莱创始人马克・休斯的一句话,“你必须用来自心底的爱来对待和影响他人”,在姚瑶和周宏的言谈中,“过命的交情”、“一辈子的朋友”这样的话被她们用在和志愿者的交往上。

她们都在这次大灾难中从普通的爱心捐赠者变成了爱心的执行者,她们都穿着有康宝莱标志的衣服,身上却佩着红十字会标志,她们与大量的志愿者接触、协调、合作,然后成为朋友,她们和志愿者一起经历生死。

采访姚瑶后她马上去迎接两位从前线回来的志愿者,她要和他们一起吃个难得的午饭,聊聊过去的经历。他们过去都天各一方,如今也要再次分别,然而他们已经是一辈子的朋友了。

和周宏的采访结束后,她也要去迎接从汶川回来的志愿者们,他们会有一个正式聚餐,有个开鱼翅馆的志愿者老板要宴请大家,讲述他们如何面对灾难,如何与将军合影。

记者注意到,他们在将爱心献给灾区的同时,自己也都成了爱心的一部分,悄悄融合在一起了。

上一篇:一群完美人的“5·12” 下一篇:南方李锦记供应链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