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博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2-07-18 09:59:29

高校微博辅助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摘要]当下,新媒体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因为其自身传播优势,在社会、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高校教学与微博平台的合理交融在课程改革和教学相长的理念中越发显出其必要性。本文在分析以上情势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提出在教学过程整个阶段中使用微博进行辅助教学的可行性措施和方式,以期获得良好的高校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博;辅助教学;必要性;可行性。

一、微博及其传播优势

微博,即微型博客(MieroBlog)的简称,是一个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微博的传播方式既不是人际传播一对一的线性传播,也不是传统媒体一对多的网状传播,而是一种辐射状的裂变传播。微博进入中国国内并非一帆风顺,2007年5月“饭否”建立了迷你博客并吸引了不少用户,随后“做啥”、“腾讯滔滔”和“嘀咕”等相继推出类似服务,不过那时微博与现在微博相比互动性和扩展功能差了很多,只是具备了“微”的特性,加上互联网监管的原因,以上网站一度被叫停。2009年8月,新浪微博的正式上线才标志着微博社区正式进入国内。随后徐静蕾、韩寒、姚晨等明星通过微博传播而名声大噪,新浪、腾讯、搜狐三大门户网站的微博之争愈演愈烈。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仅2010年12月这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就有1.6亿人次登录微博,而新浪每天的微博信息量高达5000万条之多,广泛认为2010年是“中国微博元年”。2011年10月,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人,中国成为世界微博人数第一大国。对于微博而言,任何电脑PC机终端和手机用户都可以通过微博随时随地传播信息,人人都有发表言论的权利并且可以轻松实现实时传播。介质可移动性决定了用户可以利用任何碎片时间完成信息的传播和接收,而且不仅传播的时间是碎片的,传播内容也可以是碎片的,因而微博全方位地体现了碎片化时代的传播特征。微博140个字数的限制,使得它的内容是微小的,这也决定了其传播内容完全来自于受众,摆脱了对传统媒体内容的过度依赖,无论传者还是受者都可以轻松享受信息传递的快乐,微博用户拥有极大的自主性。每个人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他人的中心,由此来获得一种自我展示、自我表演的满足,同时这种自我展示使个体的原创性和个性化表达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呈现。因此,很多人将其视为“自媒体”的代表。

二、高校微博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因为其集中性特征成为教学方法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同时应看到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应是传授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过程,由于课堂教学受到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并不高,教师对理论知识的灌输与学生的实践锻炼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结合。微博教学是互联网发展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产物。当前,随着PC电脑和智能手机普及率及使用率的发展,微博的广泛使用已经成了大学生中的普遍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微博裂变、实时的传播优势,通过微博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把自己在日常教学工作的经历、心得及遇到的问题写在微博上,并且可以通过微博布置作业、评价作业,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便于日后的整理和利用,也实现了微博的积累效应。学生利用微博与教师进行互动的过程基本上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交流内容之广是课堂教学所不及的。通过微博,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一旦有了突发的疑问或者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可以随时随地发出信息,进而形成观点“场”,微博平台的其他群组人员可以随时接收,实现“辐射”的裂变传播效应。笔者在高校从事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的一线教学工作,通过微博讨论课上无法完成的论题;布置图片、视频、文字等实训类作业并形成评价体系: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使用微博作为辅助教学平台,成为常态。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都比只单纯依托于课堂教学平台的教学过程更高。高校微博教学将微博作为教学辅助平台和工具,是高校教学模式的一种拓展。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广泛地存在着课前准备不足、课堂讨论不活跃、课后总结欠缺等主要问题,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将微博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平台有诸多好处,不仅利于交流、成本低廉、实时性强而且能有效防止“一刀切”的课程评价行为,使得教学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

三、高校微博教学的可行性

不可否认,大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模式更多地被打上“自主性”的标签,为了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大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思考,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众所周知,课前准备不充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习质量。但是,长期以来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既有教育目的的问题也有教育方式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苦学”,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在讲台下忙着做笔记,充当记录工具,很难从中感觉到学习的快乐,参与性和主动性不强,因而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们需要在课后把自己的体验和思想总结整理成系统的学习心得,这就是思想进行再次加工的过程,也是高校教学的重要一环。但是,由于学生人数较多,老师很难在短时间的课堂上一个个地去检查,因而课后总结容易流于形式,使课堂教学效果毫无针对性。而每条微博具有简短的字数限制,学生们可以无需考虑标题、构思以及写作格式,这便于记录学习中产生的各种思想火花。内向或口头表达能力弱的学生也能利用微博(特别是“私信”平台)很好地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此外,微博具有极具表现力的媒介特征,可以集成图像、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信息为一体,使得许多艰深难懂或者讲解起来枯燥乏味的知识得到直观、明朗的体现,学生学习起来就容易得多。而且,微博信息成本和信息接收成本都很低,在WIFI(现在很多高校都实现了免费WIFI区域的设置)或者流量的基础上信息,相互添加微博“关注”,就可以彼此成为粉丝,每个学生的微博会自动出现在其他学生的微博页面上,人数再多也不会增加信息接收成本。用书面材料来设计、制作、、接收信息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用人际传播方式来接收信息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都不利于及时互动。但微博沟通非常快速,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第一时间、传递和评论信息,教学群体问可以实现更直接的沟通,全面了解每一位同学的观点,并对各种观点实现最快速地打破时空限制的反应。此外,微博信息会长时间保存,便于查阅,避免被遗漏。综上所述,微博完全有条件成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辅助手段。

首先,师生需要在同一个诸如新浪或腾讯微博平台开通微博账号,相互“关注”成为微博粉丝。课前学生应有充分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利用微博与学生沟通,使其有充分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才能逐渐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考的习惯。当然,让学生自主学习也不是放任自流,教师需要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微博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教学思考题,指导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学生们接收到微博信息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预习,了解相关背景,阅读教材和参考文献,并对思考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对于不解的地方,学生可以发微博信息给教师进行询问,实现课前的教学互动。另外,为了保证每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教师可以要求每位学生对指定问题进行预回答,并把结果到微博上,以留下预习的“痕迹”。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不能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就行,而是让学生也一起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其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由老师主导的单向传播方式,建立师生良性互动的教学关系。老师可以经常运用双向问答的方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使学生逐渐形成思考的习惯。不过,紧张和恐惧是自主思考的大敌。众目之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常担心答错会受到嘲笑,心理比较紧张,所以往往对问题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而微博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发言记录器。借助微博,内向或不善言辞的学生们也可以利用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用数据连接的方式把微博内容显示在教室的多媒体屏幕上。教师还可以搜索到每位学生的发言并给予相应的成绩。这样,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享受”和“被关注”,是“乐学”而非“忐忑的苦学”,无形中就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课后,利用微博平台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在课外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远远不是一次课堂教学就能够挖掘完毕的。随着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对教学内容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而微博就为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提供了条件。由于微博可以长期保存,学生们能够在课堂教学后的很长时间里,继续关注并分析教学内容,从中提出更多的体会和感悟,并更多的微博,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得以进一步延伸和拓展。这样可以逐渐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考的习惯。微博也可运用于考试考察,可以通过微博检查教学效果。现有教学考核方式主要是试卷考核,纯书写的考核方式(特别是以客观题为主的方式)既不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高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考核方式,不仅要考学生对于书本理论的记忆,更要考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根据本课程的内容结合实际,提出一些具有探讨价值的课题,要求学生通过微博提出自己的见解;再有,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微博提交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成果来进行考核,等等。灵活并具有挑战性的教学考核方式能够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和创新思考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综上所述,高校微博教学模式借助于微博这个自媒体平台,能够有效地拓展课堂教学思路、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四、辅助教学

从客观短处来说,当前微博教学面临的困境来自于微博的碎片化传播。虽然微博在补充传统教学模式及其他新媒体教学模式的效果上起很大的作用,但微博的字数承载量(虽然这一点在“长微博”工具下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自媒体的个性随意性和无效信息的并入导致了微博碎片化传播效果,使得利用微博进行问题探讨的深度受到限制,也正是由于微博碎片化传播这一劣势的存在,微博教学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从主观意志上来讲,教师的媒介素养也参差不齐,对于新媒体的理解和使用程度不一也是造成微博教学目前难以广泛推广的主要原因。

不可否认,无论科学技术怎样发展,课堂教学都是教学方法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教学方式,因为教学过程的集中度要求是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然而,微博即时互动、辐射扩展、移动方便、形象生动和自由媒体的天然传播优势使得微博教学成为也应该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有利辅助手段。

上一篇:享受 3期 下一篇:语文教学与民族文化孝教学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