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初中政治课的新课导入

时间:2022-07-18 08:02:31

如何掌握初中政治课的新课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是在师生之间、新旧知识之间、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之间架起的第一座桥梁。新课的导入在每节课中虽仅占几分钟,或许只有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这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开头好,成事之半”。新课导入得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心弦,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这将为一堂成功的新课打下良好的铺垫。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新闻导入

政治学科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时政性比较强。在政治教学中运用同学们对时事新闻、事件报道较感兴趣的心理,给学生讲一些新闻事件,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导入方法。

如在讲授“身边的保护与侵害”时,笔者首先给同学们宣读了一篇关于未成年人受侵害的时事报道:“据国家儿童少年‘安康计划’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等非正常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在消失。每年我国有近2万14岁以下儿童非正常死亡,40至50万儿童受到车祸、中毒、他杀、自杀等意外伤害,未成年人已成为危险环境的受害者。”而后提出问题:“生活是美好的,也是复杂的,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可能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侵害?在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由此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二、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就是教师在上课伊始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开宗明义地讲出本节课的教材内容、重点或难点。如对“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中,我这样进行导入: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当我们看到小草翠绿、树影婆娑,听到虫鸣鸟叫、人群喧闹,闻到清新空气、百花芳香时,我们感到万物欣欣向荣,世界充满生命力和无穷希望。那么究竟是由什么构成了缤纷的世界呢?这就是我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这种形式的导入,多用于绪言课或起始章节。其好处是学生听了教师的新课导入以后,对学习目标能做到“鸡吃萤火虫,心知肚明”,从而加强了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有更多的思想准备来迎接新课。

三、温故而知新,从复习旧课导入

古语说:“温故而知新。”《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坍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层新的楼房。”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由已知到未知,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新课导入方法。这样做,无论从认识过程来看,还是从知识的衔接程度来看,抑或从检查成绩、激发学生兴趣……都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复习旧课一般都用提问的方式进行。例如,讲授 “追寻高雅生活”的时候,可先提问上一节课情趣与兴趣的有关问题:什么是高雅的生活情趣?高雅的生活情趣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然后,教师可直接进行新课的导入:高雅的生活情趣能给我们以美的感受、乐观的生活态度及健康的心态。本节课我们就学习怎样追寻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利用音乐,共鸣导入

音乐是人类的第一语言,人类最深切的情感往往是用音来乐表达的,因此利用音乐导入新课就比老师的直接叙述来得更感人,更吸引学生。如教“走进青春”一课时,我先播放歌曲《小小少年》,让学生欣赏这一首歌,特别是听到“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时,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明白了歌曲的内涵――在不知不觉之间,我们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一系列微妙的变化,这意味着我们正在长大,开始从儿童向成年过渡,跨入了青春期的大门,开始了人生最美丽的春天。学生的心灵与音乐产生了共鸣。接着老师就可凭借教材,让学生在情感中明理,在明理中体验情感。

五、利用多媒体,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实验、实物图表或幻灯形式来导入新课。多媒体教学具有视听结合,生动、形象、感受力强等优点。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使抽象的原理、概念变得直观、具体、形象。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记忆,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接受知识,陶冶情感,明辨是非。笔者在讲授“发现自己的潜能”时,首先播放了由邰丽华等人表扬的舞蹈《千手观音》,在美轮美奂、整齐如一的表演面前,学生不仅注意力集中,兴趣盎然,而且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深刻地明白了“人的潜能犹如一座有待开发的巨大金矿,蕴藏丰富,价值连城”的道理从而揭示课题,可谓水到渠成。

总之,在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进行新课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正所谓“教无定法”,教材是死的,教法是活的,因此我们进行新课导入的方法也应该因课而异、因人而异,只要思想上重视,平时注意积累,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无限的空间,发挥导入的巨大作用,为课堂教学服务。

上一篇:探寻学习中蕴涵的教育之道 下一篇:浅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