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之路 第21期

时间:2022-07-18 07:09:28

时光倒流,晨曦里,不等启明星隐去,一位面容清瘦、衣服上满是补丁的老者,担着柴草,从紫荆山下沿着满是弹坑的土路朝锦州走去……那位老者就是我以卖柴为生的祖父。

如今已90岁高龄的母亲没少对我们讲那过去的故事,这幅挥之不去的画面,常使我想起宋朝诗人萧德藻的《樵夫》:“一担干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那时,家乡还没解放,通往锦州的那条唯一的土路坑坑洼洼、满目疮痍。别说机动车,人力车也寥寥无几。忙于生计的人靠的是两只赤脚,一步一个脚印地在那土路上劳碌奔波,却没能填饱肚子。直到在党的领导下,家乡解放了,祖辈们才用双脚踏平了那条坑坑洼洼的路。

在那条土路上,我的祖父用双脚奔波了一辈子,直到去世,也没坐过蒸汽式火车与现代化的机动车。

或许是遗传,父亲从小练就了过硬的脚功,当乡村医生时,整天背着个大药箱,走东家串西家,母亲给做的厚底布鞋磨破了一双又一双。后来,日子逐渐好起来了,当医生要常去城里取药,父亲用积攒了两年的血汗钱买了一辆白山牌自行车。先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砂石路上骑,不久柏油路取代了砂石路,每每骑行在平坦的柏油路上,父亲高兴得像孩子似的,干起工作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那时,村里没有几户人家有自行车,父亲每次进城取药,总少不了给东家二婶带点针线布料,给西家大伯捎些农具什么的,自行车成了家中的宝物。父亲爱车如命,我和弟弟上学每天都得走好几里路,父亲从来不许我们动那自行车。可邻里们谁家有了大事急事,都来我家借车,父亲总是热心相助,那辆自行车几乎成了公车。

我中学毕业那年,家里生活日渐宽裕,父亲又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那辆白山牌自行车给了我。尽管车已经很旧了,但那可是我朝思暮想的宝物啊!为这,我兴奋了好几夜。直到参军告别故乡,才恋恋不舍地把那辆自行车给了弟弟,并再三告诫弟弟要精心爱护它。

改革开放十周年,待我脱下军装,回到锦州,映入眼帘的已是林立的高楼。再到乡下老家一看,北京式平房取代了昔日的草屋、土房、石房;门前的马路拓宽了一倍,柏油路更加光亮笔直了。自行车早已不是什么稀罕宝物了,一些人家连摩托车也不爱骑了,中巴车穿梭往来,招手即停,人们的生活方便了许多。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期盼中的我们又迎来了党的十胜利召开。历经沧桑的岁月之路早已是今非昔比,不消说四通八达的柏油路早已通向村村屯屯,宽阔壮美的高速公路也已遍布全国各地了。

这条条宽阔的道路正是人们通向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

(作者系辽宁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母亲的秘密儿不懂 下一篇:珍惜故友的文人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