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商业银行跨境发展

时间:2022-07-18 06:53:41

试论中国商业银行跨境发展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已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提高,跨境发展有了明显进步,老百姓的财富不断增长,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大型银行和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银行来获得服务。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他们在国际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时,希望为其提供服务的商业银行拥有一定的国际经营网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境发展也呼之欲出。

【关键词】银行 竞争力 跨境发展

一、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跨境发展

20世纪初期,英、法、德等国的银行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其经营活动与这些国家在海外的殖民扩张、殖民贸易和资本输出密切相关。二次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和亚洲大规模输出资本,美国的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国际生产和国际贸易不断增加,美元成为国际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硬通货。美国的商业银行迅速抓住契机,通过实施跨国经营,为美国的跨国公司和国外客户及时提供了便捷的银行服务。到了20世纪90年代,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大发展时期,这些跨国公司常常有大量闲置资金,使跨国公司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目标客户,跨国公司的发展就成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跨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世纪末期,伦敦、纽约、东京、法兰克福等地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亚洲的新加坡、香港、孟买成了国际性金融中心的重要成员,发展离岸金融则成为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另一重要举措。另外,许多商业银行跨国发展是为了阻止其他竞争对手利用跨国经营时机抢夺原先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同时提高其自身竞争能力。

二、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的现状

在经济国际化与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跨国银行在全球拥有数十万家分支机构。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银行服务,这些银行的国际声誉和地位如日中天;通过提高资本边际效率,这些银行的盈利来源显著增加。截至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程度有较大提高,整体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基本局限在中国国内,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综合实力相对不足,国际化、全球化程度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中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海外从业人员比较少,地域覆盖范围小,海外资产比重低,服务品种单一,基本上服务于海外中资机构和华人华侨以及国内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中处于边缘地位。另外,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经营管理的经验、技术以及人才方面更无优势可言。尤其经营效率较低是中国商业银行实施跨国经营的致命弱点。

尽管存在许多不足,但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地位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国际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更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下经营,市场范围和业务空间急剧扩大,中国金融市场的业务发展自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浮动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工具和业务品种进一步向多元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各种金融创新方式不断涌现,银行的自主经营和自我约束能力有一定增强。这些变化都有助于中国商业银行改变传统的经营习惯,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中国商业银行跨境发展的基本战略和发展模式

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中能“走出去”的应当是具有规模经济的大型银行。这些银行有能力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和立足国内市场,逐步拓展海外业务,最终建成有较大影响力的世界级大银行,参与全球竞争。中国商业银行自来就有跨区域扩张的冲动,但是存、贷、汇三大传统业务仍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存贷款的利率差依旧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最能体现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在现代金融经济中,单纯地强调存款发展和机构扩张,是不能从根本上确立银行的竞争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运用,以技术创新和网络银行为特点的新战略,会对中国商业银行形成有力挑战。20世纪90年生的全球银行业第五次并购浪潮使国际银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资本规模已经不是衡量一家银行实力的主要标准,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客户资源、国际网络、服务功能及品牌形象等因素对于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实现银行国际化经营也就成为现代银行提高竞争力的基本途径。中国的商业银行实施业务国际化的同时,更应以管理国际化为重点,提高其整体发展水平并与国际接轨。在业务拓展上,中国商业银行应逐步发展国际信托、国际租赁、银团贷款、涉外保险、外汇买卖与国际投资等业务,积极推行差异化竞争战略,努力将银行办成有个性、有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银行。中国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实施流程再造,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专业化服务机构,实现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型。

很多跨国大银行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几乎都能全方位地提供业务,而中国商业银行海外业务发展模式受制于其现有的竞争实力,很难跨境开展全方位的服务,这与我国政府一直干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有关。对银行的业务经营行政干预太多,就使银行难以建立起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相匹配的内部管理结构,就不能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所以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少管理创新和市场拓展动力。经过2005年和2006年集中的股份制改造以后,其内部治理结构有了显著改进,与国际上相对成熟的跨国大银行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这就为中国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力选择海外业务发展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他们可以结合区位扩张和海外分支机构调整,运用兼并或自建方式,尝试经营面向东道国本地客户的当地货币业务,并进军当地的投资银行和保险市场。商业银行实施跨国发展一般是从境内业务国际化开始,然后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并吸收外国员工加入,再直接经营外国客户在其本国的业务。考虑到从全球来看金融具有区域性、集中性的特点,中国商业银行在目标市场选择方面,应首选国际金融中心,如中国香港、纽约、伦敦等。在这些金融发达,资源丰富的市场,国家应允许他们多设立几家分支机构。因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币交易产品种类将日益繁多,需要一定数量的中资银行在境外离岸人民币中心共同参与推动,争取掌握人民币产品的交易定价权,在其他地区,如新兴市场国家,考虑到其发展的广泛性和市场潜力,各商业银行则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客户需求,在目标市场和进入形式等方面有不同的选择。

四、中国商业银行跨境发展的潜在风险

中国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际化经营,在业务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同时,也会增加经营风险,特别是会增加银行对传统资产负债的管理难度,给金融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目前在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条件下,其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各地,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电子网络设施又极大地增强了银行跨境经营的灵活性,增加了单个国家对国际银行的监管难度,从而不得不实行多国联合监管。

中国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构成了中国商业银行实施跨国经营的坚强后盾。从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中的储蓄一直超过投资,银行体系中的存款过剩十分明显。从日本银行业的跨国经营经验显示,本国丰富的资金供应有助于后发国家银行运用低成本渗透策略进军海外市场。低利息大规模战略是日本银行业国际化的最显著特征。20世纪70年代,日本国内储蓄率平均达到20%以上,社会闲散资金通过银行进入经济循环系统,为日本银行业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中国经济中的大量储蓄也为中国商业银行进军海外市场提供了规模庞大的资金支持。此外,中国对外经济交往规模在进入21世纪以后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进入2005年以后,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更是跃上了1万亿美元的台阶。这些都为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需求支持。

我们看到,为了决胜国际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同的银行往往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不管如何选择,其国际化的进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跨境发展的道路很难给出唯一正确的标准。因此,必须坚持与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匹配,基于自身资源、能力、机遇做清晰的战略思考和选择,走适合自身特点的科学的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斌.走适合中资银行特点的国际化之路[J].中国金融,2013(05).

[2]林景臻.分阶段推进商业银行全球布局[J].中国金融, 2013(05).

[3]杨爱民.大型银行国际化的策略选择[J].中国金融, 2013(05).

[4]毕毅.人民币国际化助推银行走出去[J].中国金融,2013(05).

[5]田素华.外资银行在东道国的信贷偏好——兼论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发展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问题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