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移民视角看北部湾地区城市的包容性

时间:2022-07-18 04:58:04

从移民视角看北部湾地区城市的包容性

摘要:广西北部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移民。为了了解从移民的角度看北部湾地区的城市包容性程度,本文采用自拟问卷对生活在北部湾地区的移民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城市的包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在反映城市包容性的举例中四大因素为:饮食、住房保障、语言和社会保障;而在反映城市不包容性的举例中四大因素为:语言、物价、教育和治安。最后从政府、单位、社区和个人四个维度来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关键词:北部湾地区 移民视角 城市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于2015年9月25日召开,提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重点强调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可持续城市和人类居住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当前城市社会发展方式必须转变为包容性发展模式。只有当城市有足够包容度,才会有大量人才流向城市,城市才会保持发展的活力。

不同学者对移民社会融合的因子内涵略有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田凯指出社会融合包括三个层面:经济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心理或文化层面[1]。 朱力认为上述的三个层面是依次递进的,分别反映了城市社会融入的基础、广度和深度。尤其是最后一个层面的适应才能使移民完全融入城市社会[2]。张文宏与雷开春用身份融合代替社会融合,同时将心理和文化融合分开,形成了四个因子。其中相对较高的身份融合和心理融合程度,为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提升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相对较低的经济融合和文化融合状况,则反映出“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以及城市生活成本迅速增长带来的社会融合障碍[3]。

目前,广西北部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移民。从移民的角度看,北部湾地区的城市包容性呈现什么状态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作者进行了系列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以广西北部湾地区移民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80份,收回376份,有效问卷360份,有效率为94.7%。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别见表1和表2。

(二)研究工具

采用自拟问卷对被试进行调查。问题如下:1.给工作所在的城市包容性打分。分数等级是:1分代表极其不包容;2分代表基本不包容;3分代表无法对比;4分代表基本包容;5分代表极其包容。2.请举出体现包容的例子(选做题)。3. 请举出体现不包容的例子(选做题)。4.政府需要做哪些改进?5.企事业单位需要做哪些改进?6.社区和家庭需要做哪些改进?7.自己有哪些调节方法?

二、城市包容性情况结果

(一)北部湾地区主要城市包容性得分

结果表明,城市的包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南宁市包容性较高,而防城市的包容性较低。

(二)包容性举例前四名

对城市包容性的举例中首推饮食的包容性――在北部湾地区的四个城市里均能找到适合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饮食口味餐饮店,在那里聚集不少同乡。在满足故乡口味的同时,还可以乡音交流、满足心理需求。第二是住房――逐步构建廉租房和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保障体系、开展危旧房改造和限价商品房等建设,有力控制房价。以经济适用自住房需求为重点,不设限购令,推进住房保障覆盖面,既是解决移民的居住问题的需要,也是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需要。第三是语言――尽管北部湾地区的本地方言属于粤语体系,但是普通话普及的程度很高。青少年尤其喜欢使用普通话,方便移民与当地居民交流。第四是社会保障――排名较后的原因是举此项为例的移民只待在南宁工作。南宁目前实行居住证制度,不少移民拥有半年以上的居住证即可享受与南宁户籍居民相同的某些社会保障制度,例如申请台湾个人自由行等。但是其他三个城市暂未实行,依然是实行移民与本地户籍居民分别对待的制度。

(三)不包容性举例前四名

在移民举例城市不包容的情况中,第一点是语言――移民普遍反映尽管工作城市都普及了普通话,但是在某些场合当地人会使用粤语来表达一些不想让移民知道的信息。某些排外的本地人甚至会给移民起一些粤语的外号。第二是物价――因为口音不同,可能导致物价不一,卖给移民的东西通常更贵一些;第二种情况是北部湾地区的物价较全国不少地方更高,移民的生活成本大大提高。第三是教育――北部湾地区的大部分城市严格执行学区房制度,造成本地人子女与移民子女分布的学校较为集中,不利于两个群体的相互了解。最后是治安――在某些北部湾城市,当治安不良时一般倾向归因于移民问题,对移民有认知偏见。

三、讨论

从上面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北部湾四个城市中,南宁做得最好,较好的居住环境和灵活的落户政策吸引人口的流入。 2007年,南宁市政府因采用了中国第一套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获得了全球人居领域最高殊荣――“联合国人居奖”。南宁是中国唯一获此荣誉的城市,说明“绿城”南宁拥有良好的居住及人文环境,能够满足创意人才对舒适、便捷、高效、安全生活的追求。

做得比较差的城市,问题主要在于政府管理水平与移民来源分散且流动性强的特点不相适应:重管理利用,轻服务关心,拒社会融入,缺社区参与。具体表现就是:本地人对移民存在排外心理,忽视其合法权利,过多强调义务和责任;移民难以融入主流社会,处于“集体失语状态”,无法有效表达城市管理意见;基层社区缺乏行政的综合协调与管理职能,信息传递失效;公共政策不能反映城市各阶层居民真正的利益诉求,造成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加剧城市管理的混乱。

四、结论与建议

学者马西恒的研究发现,移民与城市的关系转换有三个阶段:“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和“同质认同”。“敦睦他者”是最关键阶段,在此期间需要政府、社区和移民共同做出努力[4]。因此本研究也借鉴这个角度,从政府、单位、社区和个人四个维度给出不同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积极稳妥地推进打破户籍制度的行政分割,向辖区所有居住人口提供统一的社会生活方面的管理与服务,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不公平福利制度,从而消除由等级地位、地理分割等原因造成的社会排斥。将移民统一纳入本地各项社会管理之中,实现移民与本地人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均等化。城市所有常驻居民拥有平等权利,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具体做法是把居住登记与社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用居住证取代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基于统一的身份证编号系统,加上居民纳税信息,建立全国联网的城市的居民信息系统。移民的劳动和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和福利等与权益凭证相关的信息档案具有可转移性和延续性,更好地保障移民的福利和权益。

公共服务涉及广泛复杂的领域和利益群体。由于资源的有限性,政府决策时往往难以清楚地了解所有相关群体的需求,因而存在厚此薄彼的情况,甚至损害了某些群体的利益。民众也因为缺乏需求表达渠道,而难以融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这严重阻碍了民主社会的进程,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进行公共服务之前最好举行听证会,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整合建议,以便做出最佳决策。

(二)企事业单位层面

员工帮助计划(EAP)源自西方,是由组织机构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心理服务项目:通过对组织的诊断和建议以及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的专业咨询、指导和培训,旨在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及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5]。EAP不仅有利于移民个人的发展, 而且对组织乃至城市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事业单位在财务预算中, 应增加EAP的投入,把其视为生产成本的重要构成。

国内很多人对EAP不了解或存在认知误区,影响了对其的接纳程度。因此中国模式下的EAP内部宣传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把服务流程和活动预告等等信息介绍给员工,增进其对EAP的了解和接纳,为提升服务效果打基础;另一方面则扮演着干预的角色,通过EAP相关知识和简单有效的方法技能的培训和心理咨询,让员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所有员工,都要开展EAP相关培训。培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影片赏析、团体辅导等等,涵盖工作态度与技能、心理健康及工作与家庭平衡等多个领域,在提升员工价值的同时实现企业效益的显著提高。对于筛选出来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员工,辅以EAP心理咨询,掌握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排解他们由于挫折和压力产生的消极情绪。前期可以采用7×24小时咨询热线、邮件咨询、QQ/微信/MSN咨询等即时通讯手段进行个人心理状态建档和心理咨询预约。中后期采用驻场一对一面询或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问题处理。

社会支持对移民缓冲心理应激、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要完善移民的客观社会支持系统,引导他们积极使用社会支持系统,营造一个温暖的被接纳的工作环境。平时做好员工生产条件、饮食卫生、劳动保护等后勤工作,确保员工安心工作并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利用办公自动化平台设置领导与员工沟通的渠道,开展工作调研,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设立5月20日为“关爱员工日”,以“关注职工身心、共筑企业和谐”为主题,举办“员工心理擂台赛”,利用“快乐芯”心理训练软件进行减压训练比赛等行动让员工感觉组织对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视。

(三)社区层面

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的理念,通过单身联谊、幸福家庭选拔和心理剧表演等大型活动,既可营造快乐积极的心理氛围,又能加强本地居民和移民的交流与互动。发放健身卡,组织开展文体赛事活动,引导全民健身,既强身健体又融洽感情。

邀请心理专家开展“幸福心理大家谈”文化交流活动,开展相关心理讲座:亲子教育类如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父母效能;婚姻家庭类如两性沟通、如何经营婚姻、家庭矛盾处理等,并推荐大家阅读各种相关读物。广泛建立移民社区保障信息网,组织心理专家及时提供心理援助,建立起有效且长期的心理干预机制。根据移民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因素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例如女性、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应适当加强心理干预力度。

(四)个人层面

移民应该入乡随俗、改变自我,主动适应当地的文化习俗;具体做法如下:

1.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新的生活;2.扩展新的社会关系,积极参加社交活动;3.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学习当地语言,特别是随迁儿童语言文化适应更要重视;4.参加一些课程,例如生活平衡系列课程,教授如何保持身心和谐,进而维系和经营家庭和谐。心理系列课程的目的在于引导学员自我探索,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调控技能,促进良好的自我成长;5.如果适应障碍,可以及时寻求心理专业援助。

参考文献:

[1] 田凯.关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性调查研究与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5(5).

[2] 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社会适应[J].江海学刊,2002(6).

[3] 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5).

[4] 马西恒.社区公益服务的体系整合与机制创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2(7).

[5] 朱元康,赵申苒,李永鑫.积极视野下的职业健康心理学[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2).

上一篇:郝建民,辞任中海外掌门人 下一篇: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