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

时间:2022-07-17 11:41:10

试论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

【论文摘要】:1997年刑法规定了单位犯罪,使得单位与自然人一样成为刑法所规定的犯罪主体。但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针对自然人的刑事强制措施,但这些强制措施无一可以适用于单位。因为单位的有关责任人员在单位犯罪中的行为是为了单位的利益,而刑事诉讼强制措施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限制或剥夺单位中个人的权利,并不一定能限制或剥夺单位的权利。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单位被告的诉讼代表人为了使法人逃避法律制裁,阻碍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而实行串供、毁证、转移赃款赃物、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其他严重妨碍刑事诉讼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时,也必须予以法律上的约束,均可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了保证单位犯罪刑事诉讼正常和顺利进行,我们必须采用强制措施。强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单位继续进行犯罪活动,减少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换言之,强制单位停止危害社会的行为。对单位采取强制措施,不同于对个人的强制措施。依据单位的特点和强制措施的目的,对单位采取的强制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被告逃避侦查、审判,继续犯罪或转移、伪造、隐匿、销毁证据等等。强制措施不仅要达到此目的,还要注意不可妨碍单位正常的经营、管理或正常的业务。

[关键词]:单位犯罪;刑事诉讼法;强制措施

一、 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性质和特点

所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的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员和其他单位成员在单位的意志支配下,以单位名义和为了单位的利益,故意和过失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受惩罚的行为。

单位犯罪的特征是:一、单位犯罪是以单位名义为单位谋取利益。以个人名义进行的犯罪不是单位犯罪;以单位的名义进行犯罪,结果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也不是单位犯罪。二、单位犯罪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实施的犯罪行为。单位被人格化后,有其意志,表现为决策机关的决策。单位犯罪离不开单位决策机关的指挥。

我国刑法对于单位犯罪实行双罚制为原则,单罚制为例外或补充的制度。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与自然人犯罪相比,单位犯罪的犯罪构成的特点表现为一个犯罪行为(单位整体犯罪)两个犯罪主体(单位和作为单位构成要素的自然人)和两个刑罚主体(两罚制)。单位犯罪的刑罚特点表现为对单位犯罪财产刑的适用远远多于自然人犯罪,这里主要指罚金。因此设计单位犯罪强制措施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一刑罚方式的特点,其强制措施不仅要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进行,防止单位逃脱诉讼,而且也要为判决生效后罚金刑的执行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传统理论认为,强制措施是为了保证诉讼活动顺利进行而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加以限制或剥夺的各种强制方法。其性质首先表现为对象的特定性,其次表现为强制性,第三表现为保障性,最后还表现为暂时性。单位没有肉体不受逮捕,不能关押。传统的诉讼强制措施对其无效。那么可否对单位犯罪的诉讼代表人采取强制措施呢?对此,我们认为代表人只是单位的讼诉代表,其本身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而且单位只是以其财产承担罚金刑,不涉及到人身自由内容。所以决不能对单位代表人采取强制措施。当然我们可以考虑借用民事诉讼中的查封、扣押、冻结等手段,对单位的财产进行限制,以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保证刑罚得到切实执行。所以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也应当具有强制性、保障性、暂时性等性质,但是由于单位是人格化的社会组织,具有非人身性的特点,又由于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只适用财产刑,因此对单位犯罪适用的强制措施应不同于对自然人的强制措施。其特点表现为:

(1)对单位犯罪主要适用经济性强制措施。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种类可以有拘传(适用于诉讼代表人)、取保候审(单位担保与财产担保)、监视经营管理、暂时停业、查封、扣押、冻结、划拨等。这些强制措施主要是对单位的经济利益或经营管理行为产生影响,以督促其履行法定义务。

(2)单位犯罪强制措施适用对象多元化。单位强制措施的适用既可以针对单位本身的财产和经营行为,也可以针对诉讼代表人的人身自由。

(3)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具有多重性。单位犯罪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相比,主体犯罪能力强,犯罪行为社会危害大,因此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第一功能即应当是削弱单位的犯罪能力,把单位犯罪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减至较小程度,防止单位继续犯罪。

(4)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不仅应当包括诉讼强制措施,如取保候审、还应当包括执行强制措施,如划拨、拍卖、变卖等。

综上所述,单位犯罪的强制措施既应借鉴自然人犯罪强制措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强制措施,又应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理论上明确这些特征对于科学界定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适用对象与适用条件,合理设计强制措施种类具有重要意义。

二、单位犯罪强制措施的适用对象

单位犯罪是复合犯罪主体,单位是以组成人员及财产经费为基础、为不同目的组成的、从事各类活动的社会组织。根据单位构成要素特点,单位犯罪强制措施适用对象为其财产与经营管理行为。由于犯罪主体的非人身性,它必须通过自然人的行为才能接受询问、审理,实现参加刑事诉讼的目的。诉讼代表人与案件没有直接牵连和其他厉害关系,在单位授权范围内实施的诉讼行为被视为单位的诉讼行为,由单位承担和接受该行为的法律后果。诉讼代表人是被告单位在法庭审判过程中的自然人化,如果诉讼代表人拒不到案、不出席法庭,刑事诉讼由于没有设立缺席判决制度,诉讼代表人不出席,法庭审判将无法进行,所以为了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诉讼代表人也应成为强制措施的适用对象。

虽然强制措施的适用只是不同程度地限制或暂时剥夺被告单位的财产权利或经营管理行为,但是适用不当会侵害被告单位的合法权益。因此并非每一个刑事案件对每一个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都要采用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中,适用强制措施应考虑以下因素:

首先,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所实施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强制措施的第一项功能就是防止继续犯罪。采用强制措施的必要性应当与其行为的危害性成正比。

其次,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有无逃避侦察、、审判以及生效执行的可能及可能性大小。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妨害诉讼的行为通常有:通过转移、隐匿或其他非法手段处分单位财产,直接负责的主观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亲自或指使单位其他成员伪造、隐匿、转移、毁灭证据、妨碍证人作证,诉讼代表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到案等。只有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可能实施或已经实施上述妨碍诉讼的行为时,才能对其适用强制措施。

最后,每一种强制措施都有其适用的法定条件,只是根据已经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证据,才能确定对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适用强制措施。对于诉讼代表人,由于其本身不是个人被告,只有在经两次合法传唤,拒不到庭时,才能对其适用强制措施,适用强制措施的种类也仅限于拘传。

三、单位犯罪诉讼程序中的强制措施

现行刑事诉讼法的强制措施是以自然人为适用对象规定的,其种类包括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几种。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单位犯罪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没有明确规定。目前普遍接受的是:一、对追究个人的被告可以适用刑诉法关于强制措施的各项规定;二、对单位被告的代表人不可采用强制措施。但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单位被告的诉讼代表人为了使法人逃避法律制裁,阻碍刑事诉讼活动顺利进行,而实行串供、毁证、转移赃款赃物、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其他严重妨碍刑事诉讼活动等违法犯罪行为时,也必须予以法律上的约束,均可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并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为了保证单位犯罪刑事诉讼正常和顺利进行,我们必须采用强制措施。强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单位继续进行犯罪活动,减少犯罪所造成的损失。换言之,强制单位停止危害社会的行为。将单位付诸诉讼程序后,首要的即在于使单位的犯罪活动停止侵害,强制措施可以防比被告人妨害查明案件真相,起到诉讼保全的作用。虽然一些侦查手段也有这方面的作用,但毕竟不如强制措施那样及时有效。另外,对单位采取强制措施,可以防止被告逃避侦查和审判,如转移犯罪所得财产、拒不到庭受审、解散单位组织等等。

对单位采取强制措施,不同于对个人的强制措施。依据单位的特点和强制措施的目的,对单位采取的强制措施主要是为了防止被告逃避侦查、审判,继续犯罪或转移、伪造、隐匿、销毁证据等等。强制措施不仅要达到此目的,还要注意不可妨碍单位正常的经营、管理或正常的业务。因此,笔者主张以下强制措施。

(一)具结保证

单位被告向公安机关、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出其书面文件,保证随时到案接受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的侦查、、审理,不做妨害刑事诉讼、活动的行为。具结保证书需要由单位被告出具单位被告的新任主管人员或原任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其他主管人员签字。在具结保证书中必须写明,单位被告违反保证,妨害刑事诉讼,应承担法律责任。单位被告负有防止单位成员妨害侦查,审判的义务。单位成员妨害刑事诉讼活动的,除追究活动人的法律责任外,还要追究单位被告的法律责任。

(二)单位担保

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责令单位被告提出其他具备担保条件的单位并由该单位出具保证书,保证单位被告在侦查,、审判阶段,不做任何逃避或妨害刑事诉讼的活动,并随时听候传唤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措施。

单位担保必须严格依照以下法定程序进行。

1、确定担保人。担保的单位可以由单位被告提出,也可以由担保单位主动提出。司法机关对担保单位进行严格审查,确认其是否具备担保资格。担保单位必须具有以下条件:第一,担保单位有固定的住所和健全的组织机构。单位的住所是单位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单位的组织机构是管理单位内部事务,代表单位进行外事活动的常设机构或机关。单位的组织机构不健全,乃至瘫痪,则整个单位就无法运转,更别说对单位被告进行担保。第二,担保单位同单位被告的关系足以约束单位被告不逃避或不妨害刑事诉讼。一般地说,不论是由单位被告提出的,或是由担保单位自愿提出的,二者之间往往具有某种特殊关系,比如业务往来密切,经营上相互依赖,或同是某一企业集团的成员等。单位被告能够获得担保单位的信任,是单位担保的前提条件。第三,担保单位同单位犯罪案件没有什么牵连。有作证义务的单位,单位被告的分支机构,涉嫌单位犯罪的其他组织,其他与案件有牵连关系的单位,都不能成为担保单位。第四,担保单位能够承担法律责任。这主要是从单位的资金信誉上加以考察。生产经营状况不好或濒临破产的法人不能获得担保人的资格。第五,单位的决策机构或执行机构或监督机构必须同意担保,并将决定书副本送交司法机关。

2、在司法机关主持下,单位被告与担保单位签订担保协议。担保单位必须明确保证:第一,单位被告随时到案,候审期间,不得拒不到庭。第二,单位被告不妨害刑事诉讼活动。第三,如不忠实履行担保义务,得承担法律责任,此协议应由单位被告与担保单位各自的主管人员签字,并加盖各自单位公章。

3、司法机关制作法人担保决定书。由其有关职能机构起草,报请司法机关负责人批准。其中担保协议及申请为附件。

单位担保可以采用两种形式,即担保单位的信誉担保和资金担保,在实践中,资金担保是最普遍的。它是由担保单位预先向司法机关提交一定量的资金,然后按法定程序成立担保关系。如果担保单位没有确实有效的履行其承担的义务,则担保资金即依法转为国有。

(三)冻结财产

即由刑事司法机关依法采取限制涉嫌犯罪单位资产流转的一种强制措施。刑法对犯罪单位适用的刑罚只有罚金一种,为了保证对犯罪单位判处的罚金刑得以执行,在侦查期间就可以对犯罪嫌疑单位的资产予以冻结。冻结财产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采取的禁止单位被告部分或全部动用其财产,停止单位被告对自己所有或经营管理的财产行使占有、使用和处分权能的一部或全部的强制措施。由于冻结财产是对单位被告的财产权能的限制,对单位被告的生产经营活动或社会服务性活动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必须慎用冻结财产这一强制措施。需具备以下条件中的任何一项:一、单位被告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经济犯罪数额巨大,其他刑事犯罪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依法应判处巨额罚金的。二、单位被告可能通过行使财产权能继续犯罪,或者严重扰乱刑事诉讼活动的。三、单位被告可能通过行使财产权能逃避处罚。

冻结财产通常可以分为冻结资金,冻结其他动产,冻结不动产三种形式,对这三种形式可以择一或全部使用。

冻结资金,是司法机关对单位被告在银行的存款,依照法定程序,禁止单位被告提取或处分的强制措施。冻结单位被告的存款,必须经过办案机关负责人的批准,并制作冻结资金通知书,并送达单位被告的开户银行。冻结资金通知书必须明确:一、单位被告名称和法定代表人名称。二、冻结资金事由。三、冻结资金数额。四、冻结资金的起始时间。开户银行根据司法机关的决定办理冻结资金手续后,要向发出通知的司法机关出具回执证明。

冻结其他动产,是指冻结除资金之外的其他流动资金的物质实体。比如,单位生产所用原料,燃料及其他辅材料等。由于这些物资是单位生产经营所必须的,所以执行时也要慎重,严格履行批准手续。冻结其他动产的决定,须由办案机关负责人批准并交付执行,对依据案情所确定的冻结项目就地封存,不准单位被告继续使用或处分。

冻结不动产,是指司法机关依法查封被告的固定资产,如单位被告的厂房等。司法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冻结单位被告的不动产的使用权或处分权的决定。对于只冻结不动产处分权的,允许单位被告继续使用。但一般来说,冻结使用权则必须同时冻结处分权,否则,单位被告就可能处分掉财产而逃避制裁或继续犯罪。

(四)监视经营管理。监视经营管理是指司法机关对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以防止其继续犯罪或妨碍诉讼进行的强制措施。监视经营管理作为一种强制措施,比较适用于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无力交纳保证金,其他单位或个人又不愿为其担保这种情形。其内容是:1.监督单位合法经营,进行正常的业务活动;2.限制单位某些可能影响刑事诉讼正常进行的经营活动;3.通过监视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来保全证据;4.禁止单位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但是监视经营管理不得而知限制与妨碍单位的正常生产与经营,特别是不应影响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的正常业务与职务行为。

(五)暂时停业。暂时停业即暂时停止职业活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暂时依法剥夺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的经营权,停止其一切业务活动的一项强制措施。暂时停业的适用对象是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明的犯罪嫌疑单位、被告单位。其适用条件是:1.犯罪嫌疑单位涉嫌罪行较为严重,主观恶性大,在刑事诉讼中随时可能继续犯罪、毁灭证据的嫌疑单位、被告单位。2.采取取保候审(财产担保与单位担保)和监视经营管理等方法,尚不能足以防止其继续犯罪,妨碍刑事诉讼活动正常进行的,才能暂时停业。

(六)划拨、拍卖、变卖。划拨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已经冻结的犯罪单位财产强行划归国家所有,以执行罚金刑的强制措施;拍卖是人民法院对已经查封、扣押的犯罪单位财产以公平竞价方式确定价金并将价金上缴国家的执行措施。变卖是指人民法院将犯罪单位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委托信托部门代为出卖或收购,将所的价金上缴国家以执行罚金刑的强制措施。

另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手段如:1.交纳保证金。对犯罪嫌疑单位或被告单位可以参照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至第五十六条的规定采取财产保证金的方式。如果单位在交纳保证金之后有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行为,应没收保证金的一部分或全部。2.查封。对某种犯罪可以实行查封。如伪造、倒卖伪造的有价票证罪等可以查封该单位用来进行犯罪活动的设备、场所等财务,以防其继续作案,保证侦查的顺利进行3.扣押。对单位进行的某些犯罪,可以实行扣押有关财物,以防其继续作案,保证侦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何丙松.单位(法人)犯罪的概念及其理论根据. 法学研究.1998(2)

[2]娄云生.法人犯罪.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上一篇:浅谈我国商业特许经营冷静期权利的滥用和禁止 下一篇:关于有关国家行为的若干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