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善?性恶?

时间:2022-07-17 10:43:40

作者简介:王羽信(1992-),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摘要:人性的善恶问题,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辩题。早在千年前孟子就展开了关于人性的探讨,本篇文章就是关于孟子人性本善的浅析,以及结合当下社会背景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性善论;性恶论;孟子

一.前言

当我们追溯儒家创始人孔子对人性的探讨时,会发现《论语》中对人性的探讨其实很少,孔子也就是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是在这里也看不出孔子到底是支持人性是善还是恶的,他只是说人天生的品性是差不多的,只是受到后天不同的社会环境而变得不一样罢了。

那么人性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这很难下定论。笔者原本坚信人性天生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当下现实生活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无法理解的“反道德”现象,让我对性善说有了怀疑:人性本善,为何人还要做坏事呢?我希望通过阅读《孟子》找到答案,消除我的怀疑,让我仍然有理由坚信人性是善的。

二.孟子与其他人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

在《告子》篇中,孟子与告子以及其他一些对性善说有不同看法的人围绕着三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这三大问题就是人性有善有不善,人性无善无不善,人性可善可恶。

具体来讲,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无不善,人性中的善都是从后天修养得来的;孟子则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告子曰:生之为性。孟子针对这一说法通过“白”的推导,最后把告子拽进了自己预先设下的陷阱: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从这里不难看出告子和孟子之所以会对人性的善恶有不同的看法,是因为他们所讨论的人性定义或者本质不同。告子认为“天生的东西就是人性”,因此他站在追求人性与兽性的共同点上来探讨人性善恶的,而孟子不一样,他认为人性就是人区别于禽兽的内在根据。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意思是说,人其实与禽兽可能仅有一点的差别,因为人也具有动物性(比如食色),但是人性做为这仅有一点的差别就足以将人与禽兽区别开来。在这里,笔者一开始读不懂一个问题:孟子阐述寻常人(庶民)会把人性舍去,而君子会保存下来。那么把人性舍去的这些平常人是不是天生善良的人呢?把人性舍去的一般人按照孟子的逻辑,不是要变成禽兽了吗?孟子真的是这么认为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滕文公·下》)

所以,告子所说的无善无不善的人性,其实是人的动物性;而孟子所讲的人性应该是人的内在根据。人性包含四大德性:仁、义、礼、智,而这四大德性的四善端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四善端中的“恻隐之心”孟子讲得最详细。所谓的恻隐之心,是指对别人遭遇的不幸抱有的同情心。在《告子》中,孟子举出了一个“孺子将入于井”的事例来阐述恻隐之心。有人看见一个孺子将要掉到井里,那个人乍时便会产生一种怵惕心理,而这种心理的产生不是因为那人是孩子父母的朋友,或者是孩子的亲人,这是一种顿时产生的情绪,而孟子把这种顿时产生的情绪就称为“恻隐之心”,亦即“不忍人之心”。

仔细想来,这种情绪就一定是恻隐之心吗?不一定。有些人看到这种情况可能不会产生任何感情,还有一些人看到孺子将入于井的感受的确是怵惕,但是他们可能是因为本能的恐惧,担心自己将来也会发生这种不幸的事情而引起这样一种情绪。恐惧也会带来怵惕,对自己命运的担忧也会引起怵惕。所以,孟子在这里是把这一事例的后果想得太单一了。

分析了孟子对性善论的阐述,笔者还是不明白既然人性本善,那为什么人会做坏事。我们追求和谐社会,孟子说人性天生就是善良的,那为什么争夺,战争,杀人,防火,投毒等等各种各样的坏事从古时到现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目前若是让你举出世界上哪个城市或者小镇从没发生犯罪或其他坏事,我想答案很肯定:没有。

其实孟子在回答他的弟子公都子时给了一个解释:“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意思是说,孟子认为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但是人天生是善良的,因为仁义礼智是我本来就具有的,我之所以会变坏变恶,是因为我不能扩充我内心的善,反而沉溺于物欲中,让物欲遮蔽了我的良知。

三.孟子“性善论”在当下社会的意义

孟子考虑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发和外塑相互作用的结果。看看当今一些“搀扶体”现象的发生,广东佛山小悦悦的离世等“反道德”现象,我想如果人性真的本善的话,那么上天赐予每个人的善良应该都是差不多的,上天公正地赐予每个人相同的德性与善良,因此从天性上来讲,人的善性是平等的。但是一个人要在后天环境里仍然坚持向善那就非常难了。就个体而言,这需要靠后天的锻炼和培养,不要过分沉溺于物欲的世界,适当制欲是扩善的重要途径之一;从整体来讲,要使人扩充善端,整个社会就必须要营造出一种积极的向善的气氛,生活在这个整体中的成员都有义务不让自己的污点侮辱自己的整体,也都有义务去保持自己的善行。要营造这样一种积极向善的气氛,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当今中国社会总是具有漂亮的宣传和口号,和谐,八荣八耻等虽然具有美好的愿望,却往往为国人所忽略。

笔者觉得孟子在阐述其性善论时过多地强调了他的内发思想,他所阐释的外塑论,只是用于反驳他人“为什么人性善,而为恶”的观点。

既然孟子始终坚信性善,而这一性善是天生的,是人由内而发的,那么人是怎么把这种善性从内而发出来的?孟子举了一个舜的例子做为解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尽心·上》)这段话意思是说舜与深山里的野人其实也没差多少,但是后来他看见了一点善行,听到一句善的言语,然后他从内心里面学习和仿效的意愿就跟江河决了堤一样,制止不了了,于是舜一直做善事,成了一个伟大的人。任何人生下来都不明显地表现为善(孟子说舜与深山野人和野兽差别也是很少一点点),只有当他慢慢接触了善行善言,他才能内发出潜藏在内心中的那股善念,并且靠自身的信念使这股善念一发不可收拾。孟子认为善性是天赋的,当人们意识到后,就会把它表现出来。可是,在笔者看来,这正说明了人性本不是天生就是善的,因为舜是接受了外在的善言善行,方才有意识去学习和效仿,那么意思是若是外在没有善言善行激励舜,是不是他就不会有这个意识去为善?人性若是天生就有善的,那么它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不需要什么东西来鞭策它或者引导它。何况孟子举得还是人人称颂的君子舜做为事例,不具有普遍性,尤其是这代表不了普通群众。另外,舜这个人很有可能就不存在。

四.结语

笔者本来是想通过《孟子》来巩固自己对性善的信念,却发现到最后越来越不相信人性天生就是善的,反而更倾向于人性是无善无恶的,外在环境和后天塑造很重要。所以整个社会要营造一个积极向善的氛围,搞好教育工作,引导人向善。(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上一篇:浅谈电影《走路上学》的声音后期创作 下一篇:基于赏鉴意义的《红楼梦》相关茶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