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时间:2022-07-17 09:31:29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指引下,如何做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研究热点。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结合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反馈机制等方面,对构建有效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推进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并提供有益的参照。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互联网时代;课程体系;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2-0098-04

引言

自2015年国务院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以来,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教育,培B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探索的研究热点。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我国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具体指导意见与措施。[1]同年6月,教育部召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会议,倡导推进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全面改革。[2]随后,各高等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掀起了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热潮,但由于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所以相对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也有待检验,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及课程特点,对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提供有效的可行路径。

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未形成较为完善成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针指引下,普遍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该课程缺乏相关性与整体性,难以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同时,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创业知识为主,以工作坊、创业经验交流、临时性创新创业课程等形式开展,很少从课程体系的角度考虑设计构建包含通识、专业和实践三方面的创新创业课程。即使部分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涉及了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及实践知识三方面,但通识课程通常为某些商业课程或者就业指导科目,专业课程则大多数为与信息产业相关的创业知识。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创新创业课程以选修为主,这就难以保障开课的次数、质量和效果。

2.突出创业知识,缺乏创新意识培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二是传授学生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相较于创业基本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培养与评价则更加困难,这使得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以传授创业基础知识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正因为创新意识与思维的培养没有明确具体的且能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可采用,所以大部分高职院校只重视对学生创业知识的普及,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新意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高职院校普遍采用“课堂授课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内容通常是对书本创业知识的简单复述,授课教师也大多缺乏实战经验;虽然创业竞赛、创客工作坊等活动对创业素质的培养有一定益处,但这些实践活动形式过于单一,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业能力。

4.忽视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现有的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通常是借鉴其他已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的做法,但高职生毕竟不同于本科生,他们更喜欢接受技能型知识而不是理论型知识,而现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恰恰是以理论型知识为主,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由于没有根据高职生本身的特点来设计,而难以适应高职生的培养需求。

5.未有效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当今,互联网已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十分密切,特别是年轻的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交流无时无处不牵涉到互联网。可即便如此,对于如何借助互联网这一工具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个领域,目前高职院校仍然没有相关研究,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面向全体”“普及”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该目标的内在要求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3,4]因此,笔者结合高职生实际情况,尝试设计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希望能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到适合本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

1.依据原则

设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依据如下原则:①适合高职学生“重技能、轻理论”的特点;②考虑培养创新意识和普及创业基本知识;③采取灵活适合的教学模式;④考虑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

2.体系构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课程知识、教学模式、评价反馈三部分构成。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支持,其中课程知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教学模式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评价反馈则用于修正课程知识的不足,保持课程内容的有效性。

(1)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主要包含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了解创业基本知识。专业知识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基于专业知识培养如何在专业范围内寻找创新点。实践知识课程的主要目标则是帮助学生了解将创新点转化为具体的科技成果,实现从想法到产品的过程。

通识课程构建: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创新思维”作为通识知识纳入通识课程中,并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其设置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企业管理”是创建或管理企业的基础课程,能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职能,帮助他们了解企业的初步知识,为其以后的创业做准备。“财务管理”课程针对企业中的资本融通、资产购置、现金流量、利润分配等进行全面讲授,能使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市场分析、资源规划、战略布局、财务管理等,领悟全局意识,掌握财务规律和培养团队精神。“创新思维”课程主要用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能让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创新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上一篇:清醒突围 隐形娇惯 下一篇:三种不同镇痛技术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的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