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育师生民族品格

时间:2022-07-17 07:01:22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培育师生民族品格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职院校发展势头良好,招生规模扩大,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占比例增多,形成了多元民族文化共存的校园文化局面。各民族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其民族中的精英,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须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对民族文化建设进行全方位构建。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民族文化建设的目标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之民族文化建设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 民族文化 意义 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70-02

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加大,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了较好的起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很多高职院校对于民族文化建设的意义和目标的认识还不够清晰。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我国各个民族,由此而形成的多元民族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族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生信仰、行为习惯及思维方式。高职院校的民族文化建设,就是要使学生正确对待我国民族文化现象,既要保持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特征,又要坚持和扩大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既要勇于吸收非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民族虚无主义思想。高职院校的民族文化建设要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高度,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塑造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

一 高职院校民族文化建设的意义

1.民族文化建设是响应党号召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时,提出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命题。党的十七大的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强调。同志指出,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学校和学校教育是以对人的文化造就,以文化传承、创造为主要任务,并以文化为机制建立的文明实体,是以文化贡献为基本使命的文明存在。”学校日益成为文化传递的中心,日益影响着民族的进化和进程。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党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引导各族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祖国培育优秀人才。

2.民族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和谐相互融洽的美好社会。民族和谐是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实现民族和谐,需要弘扬民族文化。所谓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既包括民族物质文化的内容,也包括民族精神文化的内容。广义的民族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可以是多民族国家也可以是单一民族国家)的文化,如中华民族文化。狭义的民族文化是指某单一民族的文化,如藏族或回族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各民族和谐共处、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共构的多元一体文化共同体。无论是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都有相互借鉴和吸收的文化内容,同时也都有接纳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内在动力。高职院校的汉族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来自于不同的民族,民族文化建设有利于他们形成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高职院校院校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民族文化建设是抵抗西方文化渗透的需要

国际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也日益明显。一些西方国家推行他们所谓的“优势文化”,企图造成文化同一性以操控不发达国家。他们还利用我们改革开放、引进文化的机会千方百计对我们进行文化渗透,企图影响我们的意识形态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这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大学生来说,会使他们面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产生困惑,甚至对本民族认同弱化、边缘化,带来民族意识的淡化。在民族文化建设中,要通过校园文化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传播的各种有效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到传承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实践中去,以有效抵抗西方文化渗透。

4.民族文化建设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

每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具有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从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否后继有人直接决定了这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和资金大力扶持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取得了喜人的进步,促进了社会民族经济向前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融入国际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城乡文化结构发生着急剧的转变,对于民族文化现状的认识的缺失和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化正在离我们远去。一些独特的方言、文字和习俗正在消亡,而另外一些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说:“在告别过去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深刻的不安,失去传统会使我们一无所有。”高职院校通过民族文化建设,培育技术型人才,同时也应该注重将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二 民族文化建设的目标

1.进行民族文化整合教育,构建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民族文化建设,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整合教育,即对全体民族学生(包括主体民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多元一体文化(包括主体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和学习,并以主流文化的教育为主体,规范、改造、吸纳其他不同性质、不同形态、不同形式的非主流文化教育,使之纳入统一的教育体系的过程,使大学生在有鉴别、有选择地接受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规范的基础上,接受主流文化和主导价值观的教育,构建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

上一篇: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考证的必要性 下一篇:在读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