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层螺旋CT对血管搏动性耳鸣的诊断价值分析

时间:2022-07-17 05:56:38

64层螺旋CT对血管搏动性耳鸣的诊断价值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对血管搏动性耳鸣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随访和手术证实的血管搏动性耳鸣患者的64层螺旋CT表现。结果 颈静脉球瘤1例,鼓室球瘤1例,中耳胆脂瘤4例,颈静脉球窝高位和(或)伴有乙状窦前置4例。结论 64层螺旋CT对于颞骨先天异常或后天病变的显示有着较大的优势,在搏动性耳鸣的定性诊断、指导临床医生治疗及术前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 颈静脉球瘤; 颈静脉窝高位;乙状窦前置; 血管搏动性耳鸣;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搏动性耳鸣是指耳鸣节律与心脏搏动同步,压迫颈侧血管耳鸣可消失或减轻,主要有血管的解剖变异或其他病变引起的管径狭窄,血流加速或血流紊乱所致,其临床并不多见,选择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10例血管搏动性耳鸣患者的64层螺旋CT影像资料,探讨64层螺旋CT对血管搏动性耳鸣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例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9~56岁,平均32.5岁,均以搏动性耳鸣就诊。

1.2 设备用美国GE64层螺旋CT,10例均行HRCT扫描,其中5例行脑血管CTA/CTV,扫描参数为120 kV,300 mAs,矩阵512×512,颞骨HRCT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0.625 mm,脑血管CTA/CTV为1.0 mm,螺距为1.0,10例平扫,其中6例增强扫描,4例行脑血管CTA/CTV扫描。造影剂采用碘海醇350 mgI/ml,剂量100 ml,注射速度3.5 ml/s。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右侧颈静脉球瘤与鼓室球瘤各1例,CT表现为颈静脉窝扩大,内见软组织肿块,周围骨质吸收破坏,鼓室球瘤表现示耳蜗岬部软组织肿块,二者增强扫描肿块均明显强化。颈静脉窝高位4例,表现为球顶高度超过耳蜗底周下缘,其前方骨质不同程度变薄,但边缘光滑,左耳单发2例,右耳单发1例,双耳1例,其中2例鼓室下壁骨质缺如,颈静脉球局部突入鼓室内,同时伴乙状窦前置2例,表现为骨性外耳道后壁与乙状窦间距

3 讨论

搏动性耳鸣常由形成湍流的血液的减震造成并传到耳蜗,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见于头部的动脉或静脉畸形、动脉瘤、动静脉瘘以及中耳的疾病如鼓室球瘤和胆脂瘤[1]。

血管球瘤又称为化学感受器瘤[2]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临床并不多见,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鼓室球瘤和颈静脉球瘤[3],临床以前者多见,发生于鼓室内,沿舌咽神经或迷走神经部分血管外膜分布; 后者病变原发于颈静脉球部,范围广泛,二者实际难以区分,可相互累及,只有在病变早期才有可能区分。二者的血液供应来源于咽升动脉的鼓室下动脉。常见表现为单侧搏动性耳鸣,或耳内有隆隆声、奔腾声,内耳胀满感,面神经受累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侵犯内耳则出现感音性耳聋。若病变侵及颈静脉孔,则出现颈静脉孔综合征出现ⅨⅩⅪ脑神经瘫痪[4],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枕后病痛。若累及舌下神经管,则有舌下神经瘫痪,颅中窝受累则表现同侧颞顶部搏动性头痛,或同侧眼眶后疼痛,Honer综合征,V脑神经瘫痪,眼球外展受限,单侧视水肿,同侧眼球突出。当鼓膜未突破时,耳镜检查可见鼓膜底部有一红色团块,用鼓气耳镜在外耳道内加压使鼓膜与瘤体接触时,则可见到搏动性跳动,进一步加压,肿瘤颜色转白,搏动停止。若肿瘤已触及鼓膜,可直接看见搏动点。一旦鼓膜被肿瘤穿破,在外耳道可出现樱桃红色息肉样肉芽肿块,耳道有血性分泌物,若继发感染则有血脓性耳漏。

颈静脉球体瘤为良性,一般生长缓慢。常用表现为局部侵犯和破坏,或向邻近骨侵蚀扩展,向上侵及上鼓室及骨性外耳道底壁,或侵入中耳及乳突,偶尔可通过咽鼓管侵入,鼻咽部。肿瘤常呈指状长入颅底管道和裂隙侵入颈静脉孔、岩尖、破裂孔,并沿破裂孔向颅中窝及颅后窝侵犯。肿瘤还可以外部压迫颈静脉球或颈内静脉,但不损害静脉本身,亦可有肿瘤组织突出于静脉腔内,极少恶变及远处转移。

CT检查可以显示颈静脉窝扩大,骨质吸收,颞骨骨质破坏的范围,并可显示颞骨气化程度,中耳听骨和乳突受侵情况,面神经管、半规管和耳窝的情况,对内耳、颈动脉管、颅中窝、颅后窝有无侵犯,向前有无侵及咽鼓管咽口等均可显示。增强扫描肿物明显迅速强化[5]。颈静脉鼓室球瘤肿块初始发病时较小,表现为鼓岬部小的软组织肿块,逐渐长大,可占距整个鼓室腔,包绕听小骨,并向颈静脉窝、外耳道、咽鼓管和鼓窦等部位生长。本组鼓室球瘤和颈静脉球瘤各1例,64层螺旋CT很好地显示了侵犯范围和骨质破坏情况,术后搏动性耳鸣消失。

发生于中耳鼓室的胆脂瘤临床并不少见,CT表现为鼓室腔内软组织肿块,多伴有听小骨的破坏,CT增强扫描无强化,通过多平面重建,能够清晰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及其与听小骨的关系,显示听小骨的破坏情况。

颈静脉窝高位及乙状窦前置是一种颈静脉解剖位置的异常,CT表现是颈静脉窝达耳蜗下缘水平,在其他疾病进行的颞骨CT检查中发现有颈静脉窝高位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当外耳道底骨板因先天或某种原因缺失时临床常常出现搏动性耳鸣。临床把经眶耳线测得的乙状窦沟前缘至外耳道后壁距离

另外乙状窦沟前壁或前外侧壁骨壁缺损也可出现搏动性耳鸣[7],大部分出现乙状窦憩室,即乙状窦部分通过局部骨质缺损处突入乳突蜂房,形成囊状改变,表现乳突蜂房内软组织影,与乙状窦相连,形态规则,边缘光滑,与乙状窦强化,患侧静脉窦回流优势型。

普通CT扫描层面较厚,是时间及空间分辨率不高,不能进行多方位重建,对病变的空间远不能清楚立体地显示解剖变异。随着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发展和重组技术的不断成熟,可通过工作站对容积扫描薄层图像数据进行任意方向的重组,多角度、多方位观察[8],64层螺旋CT层厚达到0.625 mm,基本上达到了各向同性,可多角度任意旋转图像,成功地显示解剖位置的变异。三维重建显示颈静脉窝及乙状窦更加清晰、直观、准确,大大提高了空间分辨率,对于血管走形、形态更加立体化。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于颈静脉窝高位及乙状窦前置的定性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或手术方案的制定有积极的作用。

64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功能强大,可多方位清晰显示肿物及周围骨质情况以及颞骨解剖结构,对临床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本组病例中1例为鼓室球瘤,除进行薄层轴位扫描外还对其进行冠状位MPR扫描重建,显示病变与听小骨的关系清晰,为临床提供很好的治疗依据。

总之,64层螺旋CT对于颞骨先天异常或后天病变的显示有着较大的优势,在搏动性耳鸣的定性诊断、指导临床医生治疗及术前方案的制定有着重要价值。

参 考 文 献

[1] 梁熙虹,王振常,龚树生,等.中华放射学杂志.乙状窦沟异常致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分析,2010,44(4):361-364.

[2] Rao AB,Koeller KK,Adair CF,et al.Paragangliomas of the head and neck:radiologiopathologic correlation.Radiographics,1999,19(6):1695.

[3] 郭启勇.实用放射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04.

[4] 张秋,华清泉,江洋.静脉孔区肿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分析.中国耳鼻喉头颈外科,2010,17(5):229-231.

[5] 刘亚群,丁寿玲,王青,等.颈静脉球瘤的CT与MRI诊断.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0,38(12):406-408.

[6] 刑巍巍,张龙城,陈昊鹰,等.与乙状窦相关的螺旋CT三维定量测量.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45(4):296-300.

[7] Dietz RR,Dads WD,Hamsberger HR,et al.MR imaging and MR angiography:in the evaluation of pulsatile tinnitus.AJNR.1994,15:890-892.

[8] 潘振宇,钱晓军,顾华,等.多层螺旋CT重组技术对眶筛房的影像解剖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2:623-627.

上一篇:改良盆底重建治疗盆腔脏器脱垂临床分析 下一篇: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