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农民融资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7-17 03:56:31

欠发达地区农民融资难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在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是重点中的重点,难点中的难点,需要社会各方面大力扶持。其中,尤其离不开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但是,笔者在中部某省的几个贫困县调研时发现,当地农民普遍存在着贷款难、难贷款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而且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多方破解农民融资难题。

一、农民融资难的主要表现

当前,农业生产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种养业,而是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转变,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加密集。同时,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加快,也使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不断增大。特别是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农民有渴望摆脱贫困、发家致富的愿望,创业、兴业需要一定的资金扶持和助推,而农民贷款难、难贷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1.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少,农民“贷难”。调查发现,在一些贫困县,金融网点一般只分布在乡镇,通常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3家金融机构,每家金融机构平均只有10名工作人员,而这些乡镇的平均人口在3万人左右,服务很难有效覆盖。历史上,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曾经每个行政村招聘一名信贷员,负责受理本村农户的贷款申请和审查。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批信贷员在信用社改革时全部辞退。由于金融机构网点少、人员少,一个人平均要管理上千农户,难以全面了解贷款农户的家庭和个人情况,加之一些乡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贷后管理困难,所以大部分农民的贷款需求被拒之门外。

2.农民融资的门槛较高,农民“难贷”。与城市居民贷款用房产、车辆等固定资产抵押不同,《担保法》、《物权法》明确规定,农村的耕地和宅基地不能作为抵押。农民的住房因建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也不能作为抵押。虽然法律允许抵押的荒地承包经营权、农村车辆所有权等,由于登记制度不完善,法规不明确,实践中都不能作为抵押物抵押给金融机构。由于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农民贷款不能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通常只有担保贷款一种途径。在一些贫困县,农村信用社采取农户联保、公务员及公办教师担保的方式,而农行、邮政储蓄银行采取公务员及公办教师担保的方式,这样最多也只能贷款3-5万元。由于农村地区的公务员及公办教师稀缺,再加上担保手续复杂,农户很难轻松贷到款。同时,通过联保、担保获得的贷款数额不大,很难满足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3. 农村融资的成本较高,农民“怕贷”。在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农户贷款需要采取公务员或教师担保、多户联保贷款的形式。农村公务员、教师毕竟很少,通常也不愿轻易承担担保风险,贷款农民往往需要“攀亲带故”,无形中增加贷款成本。同时,联保贷款由于涉及多家农户,需要农村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实地考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此外,个别素质低的工作人员对贷款农户“吃拿卡要”,造成农民贷款成本居高不下,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轻易去贷款,这也是造成农村民间借贷活跃的主要原因。

4. 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农村金融机构“慎贷”。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着无法抗拒的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直接造成农业生产收益低下。同时,由于农民在知识、技能、管理等方面的差异,农业生产和经营方面缺乏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应对复杂多变市场的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这些主客观原因都会形成不良贷款,对风险掌控要求越来越高的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往往慎之又慎。

5. 农村信用环境欠佳,农村金融机构“惧贷”。由于农村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契约意识和信用观念,农民的信用观念仅限于农民与农民之间,一些信用观念淡薄的农民甚至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认为政府的贷款可以不还,一些“钉子户”干脆不还,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长期不能收回,不良贷款率较高。当然,这也与一些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松懈有关。

二、破解农民融资难的对策和建议

调查表明,由于农民从金融机构融资难,造成当地民间借款发生率高达95%,其中农民借款的80%来自于农民与农民之间。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农民未能获得任何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的顺利推进,也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

1.农村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农村金融机构本来“姓农”,应该立足农村,服务农业,面对农民。所以,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要改变过去“只存不贷”、“多存少贷”的现象,不断加大“三农”信贷资金的规模计划,积极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过去“高高在上”、“有求不应”的态度,发扬“挎包银行”的精神,深入乡村、深入农户,了解农民需求,掌握农民生产经营状况,随时把控信贷风险。同时,要规范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让农民与城里人一样享受热情、高效的金融服务。

2. 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连续10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村金融改革做过重点部署,但是仍未解决农民融资难的困境,主要是因为涉农贷款投入不足、农村金融产品不足、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农村金融仍处于“贫血”状态。因此,必须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些年,在农村地区成立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有益的探索。这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贴近农村、了解民情、审批快捷、手续简单,为农民提供了丰富的金融产品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政府应该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使其不断扩大规模、壮大实力。

3. 推进农村物权改革,创新抵押担保方式。农民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合法有效的抵押物品。土地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积极探索法律允许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另外,对于农业产业园、水面经营权、林权、大型农机具等资产,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登记、评估、公证,以达到抵押条件,满足信贷需求。

4.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建信用村、户。农村不良贷款率高主要是由于农民的信用意识不高造成的。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以评定“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构建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村金融机构、农户“四位一体”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对信用等级高的实行贷款优先、手续简化、额度放宽、利率优惠等优惠政策,逐步营造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

5.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保障信贷资金安全。各种自然灾害往往会给受灾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户造成很大损失,也是造成农村金融机构慎贷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虽然农村地区推行了农业保险制度,但主要是政策性保险,其种类仅限于母猪、水稻、奶牛等为数不多的几种,其产品基本是传统的灾害保险,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农业保险需求,导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保险覆盖面很低,涉农信贷风险大,农民参保的积极也不高。因此,需要加强农业保险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同时建立各级协调管理农业保险工作的专门机构,通过政府主导、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商业化运作的模式,调动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和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

上一篇:我所经历的三一“裁员” 下一篇:如何健全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