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快与慢:我的“慢语文”教学追求

时间:2022-07-17 02:47:26

教育快与慢:我的“慢语文”教学追求

慢相对于快,快速度往往是高效率的代名词,也许这是商业社会和工业生产的规律。但教育并非如此,至少不完全如此。以自己从事的语文教学为例,求快的教育常常欲速则不达。求快不妨先慢,想快不可不慢。我多年来追求的“慢语文”的教学主张,尽管不成熟、不完美,但它也是在实践中慢慢形成的。在走向“慢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品尝到了生命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相随相融的永恒与无限,思想日益饱满而充实,“慢语文”成为我自由、自信、幸福、快乐的精神源泉。

一、 “快语文”现象忧思

著名文艺理论家雷达把当下中国社会比喻为“缩略时代”,上海曾有过的高考作文题叫“忙”,都从一个侧面说明,当今是一个讲究“快”的时代;“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也体现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许多新名词、新概念如“快餐”“快递”等似乎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快”作为一个时代的节奏和特征并非坏事,但语文教学上的“快”则是另一番情形了。

1. 公开课快节奏现象

放眼语文课堂,特别是一些公开教学,课堂呈现出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师生问答,快马加鞭,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答案就匆匆揭示;过渡衔接,老师常常争分夺秒;另外画面、音乐、视频的频繁切换,多媒体的反复冲击,学生应接不暇。课堂看似热闹非凡,但教学的效果却不容乐观。

2. 急功近利的应试教学

当前的评价制度,常着重于分数。所以现在的一线教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钻研考试内容上,对考纲可谓熟记在心,每个考点也了如指掌,因此每节语文课往往是直奔主题——这是考试要考的知识点,考的讲不考的不讲。并且一再强调这个修辞的必要性,那种手法的重要性,更有甚者,把每节课都上成了解题指导,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感悟。一堂课上,常常是大容量的机械化的快马加鞭的应试训练。

毫不夸张地说,“操之过快”“操之过急”已经成为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常态。

语文教学必须慢下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过咀嚼、品味、沉思的有品质的语文阅读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仔细揣摩语言,推求语言的意味,累积阅读的愉悦经历与经验,从文字中获得乐趣、意义和成长。笔者称之为“慢语文”。“慢语文”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教育智慧,是语文教育的美学哲学境界。

二、 “慢语文”内涵解析

1.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慢的艺术。“慢语文”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教育思想,是契合教育本真的科学路径。“欲速则不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就是慢教育的真谛。慢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润物细无声”“大爱无痕”“诲人不倦”“锲而不舍”等精髓的最通俗的解释,也是现代版的传统教育思想的诠释。种子开花结果,不可揠苗助长;蝴蝶破茧成蝶,不可急于求成。鲲潜于海修行三载,方可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张文质先生也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他说,“好的教育一定是慢的”,“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的,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语文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是对张文质先生观点的延伸。

2. 从母语教学的工具性来说,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一门慢的艺术。我们的汉语没有多少性、数、格的限制,词法句法大多靠意会,灵活性强,变数多,弹性大。从母语的这些特点出发,我们的教学就应该重感悟重积累,提倡多读多写。语感的养成,需要长期熏陶,不断积淀,不能指望立竿见影。可以说,母语的“特性”决定了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缓慢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慢”的过程。

三、 我的“慢语文”教学追求

1. 基于老师的影响

我的语文启蒙老师性格温和,很像魏巍《我的老师》中的那个带大家读书,写字又好看的老师。她上课的态度总是亲切温和,带领我们拼音、写字、朗读,一篇作文从撰写到修改到最后成文,中间的过程总弥漫着笃定的味道。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做好摘抄工作。我们找到最好看的本子,认认真真地做好每天的摘抄,老师时不时地将做得好的摘抄本挂出来展览。日积月累,在这位老师的持之以恒的要求里,我竟然摘抄了厚厚的三大本。日后我走上语文教学的道路,想来和这位老师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后来才知道,我的这位语文启蒙老师原来是全国的优秀语文教师。

我的这位老师,用一个字来形容她的特点,那就是“慢”,对学生的培养熏陶是慢慢的,文火慢炖。现在想来,这才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2. “慢语文”课堂教学尝试

慢在文本的细读。

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的确,作品与文章中很多内涵,是需要慢慢地感受、体悟才能获得的。这一过程,需要一种宁静的心境。宁静方能致远,而宁静,是“快”所无法抵达的。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当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文本,在对文本进行处理时,不应该轻易地让它“滑”过去,而应该精耕细作。

比如,教学《五柳先生传》,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陶渊明为什么在文章结尾要引用黔娄之妻的话呢?就这个问题,我带领学生展开深入探究,查找历史典故。史书记载:“黔娄,战国时齐人。鲁恭公曾遣使者致礼,赐粟三千钟,聘他任宰相,黔娄以立志清守,不意仕途而拒绝……死时衣不蔽体。是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问题似乎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继续探究,又会发现这样一段史实:

一代贤人黔娄先生死时,孔子的弟子曾参前往吊祭,看到黔娄停尸在破窗之下,盖的短衾竟不能蔽体,不禁为之心酸,于是流泪说:“斜尔其被则敛矣!”意思是把衾被斜过来盖就可以盖住黔娄先生的全身了。不料,黔娄妻子却答道:“斜之有余,不若正之不足,先生生而不斜,死而斜之,非其志也。”

学生通过这样的仔细品读,不断探究,对陶渊明为什么以黔娄自比,就有了深刻的理解了。

慢在难点的推敲。

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在文本的表面打 “水漂”,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我们要舍得下慢功夫,花大气力。我在教学《白鹭》时,让学生选择一个内容,从笔法的角度来说说本文的“美”。围绕这个问题,学生的课堂活动精彩纷呈:

有的学生说,“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的修辞很好,作者巧妙地采用了化用的修辞手法,将作者饱满的喜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的学生说:“文中的比喻很有诗意,将水田、白鹭比作琉璃画,让人联想到清雅素净的水墨画。”

有的学生说:“文中的色彩运用很有诗意。白鹭身上毛的雪白,长喙的铁色,脚的青色,水田的亮灰色,这些颜色的组合,不就是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水墨画吗?老师今天打的幻灯的背景也是淡淡的水墨画啊。”

有的学生说:“文中的动静结合很有诗意……”

有的学生说:“文中的用词很有诗意……”

有的学生说:“文中的意境很有诗意……”

……

围绕笔法赏析的难点,师生放慢了学习的脚步,“慢慢走,欣赏啊”。这样的慢活动,直指教学目标,达到高效的目的。

慢在生成的捕捉。

在语文教学中,即使再充分的预设,也无法阻挡意外的生成。有些“生成”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所以就得慢下脚步。

比如,《散步》教学的片段: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并告诉大家你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准备点评。

生:我喜欢的一句话是,“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因为我感受到了这一家人的亲情,“我”孝敬母亲,妻子呵护幼子,这种温馨很美丽。

师:多年之后,你会背你的母亲吗?

生(齐):不会!

师(语气加重):为什么?

生:因为在当前社会中根本就见不到这样的一幕,所以即使我想这样做,也会不好意思的。

师:可是你的母亲真的老了,真的走不动了,你难道不背她吗?

生:那我就用轮椅推着她。

师:轮椅?轮椅和你的肩膀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轮椅给我们的感觉是冰冷、生硬的,而我的肩膀是温暖的。

师:你的母亲老了,趴在你的肩上,她就有了依赖,她就有了温暖,等到那时,让我们背起我们的老母亲,好吗?

生:好的!(微笑着很用劲地点头)

课堂上随时都可能出现不在你的教学预设中的“生成”,而这样的“生成”又往往是稍纵即逝的。这时候,我们要放慢脚步,巧妙合时地捕捉“生成点”,让即时的对话丰富教学设计,使学生对文本的了解更深刻。

慢在纠错的等待。

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曾说:“教室,学生犯错的地方。”语文课堂,是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的,或者这样说,没有错误,何需教学?

比如,在教《出师表》时,学生普遍不能读顺,甚至出现读错字音的现象。于是,我心平气和地对学生说:“这篇课文很长,确实拗口,大家读不通畅很正常,现在就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特别要读好自己还不太熟练的语句。”过了五、六分钟,待全班同学读完,我才继续讲课,而后的教学就开展得比较顺利。课堂上,这样的“慢”是针对教学实际做出的灵活调整。表面上,教学进程似乎“慢”了,实质上却促成了教学的“顺利”和“快速”。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说不清楚、读不准确、写不工整时,我们教师千万不能视而不见,让“错误”不经意间“溜”走,而应该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指出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这样的慢一点是值得的!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让笔者领悟到,“慢语文”是摒弃了急功近利后的自然之道,是摆脱了忙碌浮躁后的宁静之态,是拒绝了肤浅平庸后的深刻之美。

慢,滴水成河;慢,聚沙成塔;慢,斗转星移。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放慢脚步,步步踩实,风景将会更加迷人。

(作者单位:无锡市崇安区教育局教研室)

上一篇:服务贸易 中国在路上 下一篇:让学生快乐学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