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军队

时间:2022-07-17 12:37:42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军队

建国后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红祸”和“好战分子”的形象

冷战开始不久,新中国宣告成立,面对亲苏的共产党政权,美国朝野和媒体上引发了“谁丢失了中国”的争论。朝鲜战争爆发后,战场上中美直接对抗。中国军队在战场上以落后的武器装备给装备精良的美军造成大量伤亡,迫使美军停战,给美国朝野留下了深刻的强硬印象。在美国人看来,好像在一夜之间,中国人从近代以来在西方世界形成的“组织涣散、胆小怕事、被”的弱者形象―下子变的强硬而高大。朝鲜战争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人懦弱猥琐、不堪一击的定型化形象一扫而光。对中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战胜困难的勇气、视死如归的气概和精明有效的战术,美国人敬佩不已。当时,美国《生活》杂志曾对此评价道,“20年前还是一群打游击的乌合之众的中国红色军队,已经被建设成为一支具有威胁的、苏联化的善战力量……”但由于战争中的国家利益倾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大量报道了我军在朝鲜战场上所谓的“虐杀”美军和其它盟国战俘的报道,美国民众在这样的报道中对我军形成了一个“残忍的共产主义军队”的形象认知。结果,在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构建了中国军队是“红祸”的可恶印象。

“”时期,因国家安全面临严重成胁,人民以“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为背景,着眼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美苏两大阵营敌人,积极整军备战。在“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我军的任务主要是做好以国土防御为主的反侵略战争。如果美国一旦同中国打仗,至少会像当年日本那样陷进去而不能自拔。美国媒体广泛传播了中国军队不畏战、时刻准备战斗的形象,这一方面有利于遏止美苏的挑衅行为,从而起到避免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甚至是核战争的目的,但另一方面也给美国朝野造成中国军队“好战”的错误认识。

除了“好战”的形象外,当时的中国军队还以“政治狂热”的形象为外人所知。受国内政治形势影响,这一时期手拿语录本、全身别像章,早请示晚汇报的狂热政治形象使其被美国朝野广泛认知为“缺乏理性”和“亢奋”的负面形象。此外,“”中红卫兵身穿军装,其从事的一些暴力行为也被美国媒体广泛传播。这些都为中国军队形象增添了不良的成分。“好战分子”和“政治狂热”的军人形象使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总体来说,改革开放前在美国人的眼里,中国军队形象以负面色彩为主色调。

改革开放初期至1989年:装备落后、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保持了自身优势

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关系多年的坚冰,为美国人了解中国开辟了通道,美国各界纷纷对中国产生兴趣,美国人心目中不良的中国军队形象开始得到扭转。改革开放后,中美在对抗苏联这一大形势下实现了双边关系的正常化,中国的身份被美国定位为牵制苏联的战略伙伴。

“”结束后,美国军事观察员认为,如果用现代军队的标准衡量,中国的常规部队在武器装备、通讯联络、后勤支持以及复杂行动所进行的训练等方面都是不够的,或者说是落后的。由于经费不足和避免政治上的被动,在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军队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进行自主研发军事装备。中国引入国防现代化理念后,作战理论和战略方针发生了改变:从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军队强调由以前的应付大规模战争和核战争到打赢周边局部战争转变。80年代的演习以防苏为主,而且规模很大,方面军级别的战役演习不断展开,坦克火力开始取代步兵为主要突击力量。此时,美国媒体对中国国内形势的判断也比较乐观,“从80年代开始,中国的政策路线已经稳固,中国出现了一种审慎的乐观气氛。”这一时期,中国军队虽然武器装备较为落后,但是留给美国人的,是在政治稳定的环境下积极向外界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正面形象。

改革开放后,在向西方学习成为潮流的情况下,也有一些美军人士敏锐发现中国军队的特有优势:虽然中国军人在武器装备和作战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军,但中国军人在吃苦耐劳方面优于美军。他们的身体条件非常出色,而且从小就接受民族自豪感和对党忠诚的教育。他们有强烈的服从意识,不畏艰险、努力完成使命。因而,美军人士认为对于已经停止征兵的美国军事体制来说,采取经济措施和“足够的”经济刺激办法是必要的,但经济因素不能造就一支需要产生并保持战斗积极性的军队,向中国军队一样通过思想灌输和公民教育,可以对部队战斗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二十一世纪初:“地区安全威胁者”和“军力落后”并存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一些美国战略家认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与美国对立的中国,如果迅速崛起,将对美国的国际地位甚至安全构成威胁。于是,“中国”的言论及政策主张在美国出现并产生很大影响,中国军事力量“迅速崛起但充满麻烦和威胁”的论调长期充斥美国媒体。此“中国”一唱响,在西方、日本和东南亚就拥有大批附和者。1999年5月,美国众议院公布了《考克斯报告》,该报告通过调查报告的方式系统地污蔑中国利用各种手段“窃取”美国的核技术,改进中国的核弹头及运载工具,严重威胁了美国的国家安全。2000年开始,美国国防部每年一次(2001年除外)发表《中国军力报告》,其间大力宣扬“中国军事”。2002年7月,报告公布后,《世界网络日报》以“突发新闻”的形式,并以非常醒目的、唬人的通红大标题报道“中国目标:击沉美国航空母舰”,向美国公众传达中国军事现代化对美国带来极大威胁的信息,煽动美国人仇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情绪。

与上述鼓吹威胁相对的另一种声音则时常把中国军队描述成机构臃肿、装备落后、缺乏战斗力的队伍。《纽约时报》曾撰文称尽管中国军方是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但是它的装备依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战部队。一些美方人士认为,中国军队基本上只是一支地面力量,武器装备落后;中国飞行员的飞行时间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远远落后;海空军的现役战舰和飞机正面临着淘汰;中国的战略导弹力量只有美国的1/18;中国缺少航空母舰,也缺少战略轰炸机;中国的军费总额只占全球军费总和的4.5%,只相当于美国的14%;尽管从俄罗斯购买了新型战斗机、潜艇、驱逐舰及一系列新型导弹,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坎坷、充满变数。中国进行网络战和发展反卫星武器的计划虽听起来吓人,但距真正实现还有一段遥远的路程。“用从俄罗斯买来的武器武装自己”,成为美国各大媒体对中国军力发展的常用语。通常当美军方需要增加军费开支,或渲染“中国”时,中国军力就会被夸大,反之则会被刻意贬低。脱离我军实际的“军力落后”形象的出现,一方面缘于美国的自我优越感,另一方面也有国际军火贸易方面的和益驱动。

二十一世纪初至今:毁誉参半、未来走向不明朗的大国军队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大国地位的不断巩固,国家和军队的国际形象转变为毁誉参半的复合形象。研究发现,2006年以后,随着中国军队的愈加透明开放,随着中国军队参与维和等国际活动的增多,的相对平静,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军队“理性、客观、正面、善意”的报道比过去增多,我军国际形象得到较大改善。

一是正面评价开始增多

中国军队在抢险救灾中快速反应、投送兵力的能力,英勇无畏、排险克难的作风,赢得了美国媒体的赞誉。美国媒体认为,中国军队迅速而有效地展示了实力、并在救灾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极大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威望”,救灾行动赋予了军队更人性化的面孔,中国政府部署大约13万军人及半军事化部队参与抗震救灾的行动非常抢眼。此外媒体还对中国军方以公开、透明的全新形象面对世界,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报道评价趋于客观

美《外交政策》杂志全面分析了中国军事力量后认为,“尽管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增强其了其阻止美国靠近中国海岸的能力,但目前中国根本没有足够的军事能力在太平洋区域挑战美国,美国军队依然是全球最强的军事力量。”结论是,虽然中国军事发展很快,但还不是对其恐慌的时候。中国军力近年来发展迅速,一些国家因此感到“眼红”,坚称中国军力不过是一条不足为惧的“纸龙”。对此,有美国学者认为“纸龙”虽有弱点,但由于美国军队也面临着各种问题,所以中国军力尽管无法威胁美国,但在亚洲还是居于前列。

上一篇:“四化”筑基 加快远教学用实效转化 下一篇:南传唢呐与南方文化之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