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三线”特点巧解凸透镜难题

时间:2022-07-17 12:31:39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光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在光学内容里,凸透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对凸透镜知识存在一知半解情况,进而“望而生畏”,成为测试的失分点,那么,怎样来克服学生在学习凸透镜知识时的畏惧心理呢?笔者认为只要运用“三线”特点,许多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一、“三线”的涵义及特点

“三线”即三条“特殊”的入射光线,分别为平行于主光轴、射入凸透镜中心、从焦点出发(或经过焦点)的入射光线.其特点为:平行于主光轴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焦点,过透镜中心的光线经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通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将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射出.具体如图1.

图1

二、帮助解释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材中通过探究方式研究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并得出结论,如u>2f,倒立缩小实像,,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教师也会编制一些顺口溜,如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体跑,较为形象诙谐,对于学生理解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有些学生有时也会出现混淆不清情况,作为教师,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教会学生运用几何作图方法,结合“三线”特点予以分析规律,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u>2f时的成像性质,v情况通过作图一目了然.

同样,对于凸透镜成像的其他规律,也可通过作图来加深理解,在学生获取实验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借助于实验的直观性和形

图2

象性,通过“三线”特点进行理性分析,进而为学生运用“三线”特点来解决疑难问题打下扎实基础.在凸透镜实验后,教师可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每一种情况,运用数学方法,结合三线特点,用图2的形式表示出来,并在课堂内组织学生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方法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让优秀学生结合“三线”特点,来逐个分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情况,并向其他同学介绍讲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加深对三种仪器原理的理解.

三、帮助解决凸透镜疑难习题

在各类物理习题及“中考热点”中,有关凸透镜知识往往作为区分度较大的题型出现,许多学生经常为在此类习题中失分而苦恼,现举例1是上海市2010年初中物理竞赛复赛试题.

例1教室里用投影仪放映课件时,银幕上出现了正常画面,若有只小虫正好落在投影仪的镜头上,此时对画面的影响是( )

(A) 画面变得模糊

(B) 画面稍微变暗了一些

(C) 画面上出现该小虫清晰的像

(D) 画面上出现该小虫的像,但不清晰

解析:投影仪原理为2f>u>f时,成倒立放大实像,其成像原理是物体发出的无数条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图3

形成的实像.为分析简便化,该题可选择典型的三条光线,如图3,

假如不透明的小虫子落在镜头A点上,则挡住了入射光线SA,而另两条光线仍通过小虫子以外的部分凸透镜而成像,只是透过凸透镜光线减少了,因此所成的像变暗,故选(B).

对于此类型习题,教师也可适当作拓展深化,多问几个为什么?如问若落在O点或B点又会怎样?由此可引导学生归纳出一般规律: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若只挡住一部分,则仍能成像,但由于光线减少,像的亮度会变暗.通过该题,对学生也很好的进行了归纳思维方法的训练.

图4

例2(2012年营口)如图4所示,MN为凸透镜的主光轴,AB为蜡烛,A′B′为蜡烛所成的像,请用作图法确定凸透镜及一个焦点F的位置,并将它们画出.

解析:从像与物体比较而言,得出此时成像性质为正立放大虚像,联系凸透镜成像规律,此时u

图5

通过此图分析,如图5可知物点A、像点A′、凸透镜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凸透镜中心在主光轴上,也即凸透镜中心为A′A连线的延长线与主光轴的交点,作出中心为O点,再根据凸透镜中心,即可确定凸透镜的位置.

要确定焦点F的位置,过A点作一条与主光轴平行的入射光线AC,分析发现焦点F就是A′C连线与主光轴的交点,综上所述,就可用作图法确定凸透镜及一个焦点F的位置.该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图作图能力.

图6

例3如图6所示,F1和F2是凸透镜的焦点,S是放在凸透镜前的点光源,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时(始终保持u>f),像S′远离透镜移动的情况是( )

(A) 沿平行主轴方向远离透镜移动

(B) 沿O与S′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

(C) 沿F2与S′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

(D) 沿F1与S′连线方向远离透镜移动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已经初步知道物和像同侧运动,但物移动时,像具体运动轨迹究竟如何,学生不是十分清楚,为此,运用“三线”特点,即能解决此疑难.

可根据两条入射光线(一条平行、一条射入凸透镜中心),分别作出点光源S的像为S′,当点光源移动到A处

图7

时,作出它的像点为S″,由此比较,即可得出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向透镜移动到A点时,像的移动情况是沿F2与S′连线方向远离凸透镜移动到S″,如图7所示,因此答案为(C).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作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数学几何知识进行理论分析,不仅能加深对凸透镜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切实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浙江嵊州市三江街道中心学校 (312400)]

上一篇:印度古庙交欢图的神秘暗示 下一篇: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