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色的专家权威

时间:2022-07-17 11:22:11

传统意义上,专家就是权威的代名词。2012年曝光的几起质量安全事件,一直伴随着专家的“科学解释”,却引发社会公众对专家的炮轰,一时间“砖家”成了人们嘲弄调侃的热词,专家的权威形象与专业信誉,正在褪色失落。

就在本期杂志编辑过程中,传来了又一高论,令人大开眼界。12月12日,北大教授李可基声称,塑化剂的标准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三聚氰胺基本是无毒的物质,成人喝下去不会损害人体。李教授说,人类几百万年都没有灭绝,说明人类的排毒、解毒能力实际上是非常强大的。过去一百多年间,各种各样的有毒有害物质,铅、砷、汞、二恶英等等这些物质都是几十倍、上百倍在增加,但是人的寿命在过去一百多年中增加了一倍。所以各种有毒有害的物质我们基本上都应付得了。因此相信自己,使自己心理得到平衡有利于健康长寿。

遗憾的是,李教授只是“清谈”,没有体现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记得当年某油漆商为证明自己的产品环保无毒,曾当着众多媒体人喝下一大碗油漆,令人至今难忘。李教授如果能在会场当众灌下两瓶三聚氰胺和塑化剂,相信定会博得满堂喝彩。不过,据李教授说茅台没有给钱,那么,表演不到位,也就可以谅解了。

但是,公众似乎不愿意就这么放过李教授。他们认为,李是在茅台集团媒体见面会上说这番话的,具有为茅台“坐台”的嫌疑。“元芳”们未等大人问话,便唇枪舌剑,唾沫横飞,频频出彩的专家们的脸上又多了许多口水。

平心而论,这些专家的话有一定道理,专家们为了消除公众恐慌、急于进行科学普及的迫切心情也可以理解。但是,冷静分析社会公众对专家的口诛笔伐,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很多领域的专家以所谓权威的“科学认识”,压制甚至愚弄公众的价值判断,有的甚至公然挑战法律,已经到了让社会公众难以容忍的地步。

面对暴露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社会公众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这些东西吞到肚子里,是否有害;其二,是否以次充好,是否添加了不该添加的东西。三聚氰胺和塑化剂都不是食品添加剂,也不是牛奶和白酒的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物质,它们就不该出现在我们的食品中,它们的出现理所当然意味着食品安全存在问题。人们只是希望在自己的食品中别出现“不速之客”,这个要求其实再正常不过了。

可惜的是,面对食品安全上科学认识与价值判断的双重问题,一茬又一茬的专家,用其所掌握的知识,频频给出一个个冷冰冰的数值:每天不超过多少就对身体无害。而实际上,当专家无视价值判断的时候,无论他们主观愿望多么美好,无论他们的科学解释多么合理,他们的言辞在客观上都是在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是对食品安全法的公然蔑视。公众对专家的炮轰,尽源于此。可以想象,那些制售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牛奶、瘦肉精猪肉的无良商家,该有多高兴——因为专家说了,这些东西吃一点无害!进而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就可以更加堂而皇之地摆上百姓的餐桌——当然,可能也包括专家自己的。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新的一年里,面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我们欢迎科学普及,呼唤道德回归,也祝愿广大专家重新建立学者的风骨、高度重视学者的良知,不要使2013年成为另一个“砖家年”。

上一篇: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研究分析 下一篇: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