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时代契机积极推动创新 大力发展航运金融

时间:2022-07-17 11:21:20

抓住时代契机积极推动创新 大力发展航运金融

摘要:航运金融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和产业附加值高等特点,上海发展航运金融不仅有利于本地航运相关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也会促进相关金融业务的拓展。因此,航运金融是连接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的纽带,它对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航运金融;金融创新;国际金融中心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1-0050-05 中图分类号:F832.63 文献标识码:A

航运金融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和产业附加值高等特点,上海发展航运金融不仅有利于本地航运相关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也会促进相关金融业务的拓展。因此,航运金融是连接国际航运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的纽带,它对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语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上海航运金融面临历史性发展的机遇

(一)航运金融服务重心将逐步向我国转移

当前国际航运业的发展趋势表明,世界航运的运输业务重心已由欧洲转至亚洲,包括航运金融在内的世界航运服务业的发展重心也必将转至亚洲。2008年世界十大集装箱港运输中,亚洲占了九个,而中国就占了六个,传统欧美著名港口,如鹿特丹、汉堡、洛杉矶等排名继续下降。而目前国际航运的相关服务业务,包括船舶注册、管理、买卖、融资、保险、仲裁等,其中心仍然在欧洲。随着国际航运业务的重心由欧洲转至亚洲,亚洲正需要一个能为船东及船舶管理者提供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一站式服务的航运中心。环顾亚洲,只有香港、上海和新加坡具备发展航运服务业的条件。

目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和金融机构几乎都遭受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相比之下,中国的经济和金融机构“一枝独秀”。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央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上海“双中心”建设的《意见》,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航运金融服务。这无疑为中资金融机构发展航运金融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二)沿海区域发展战略为我国航运金融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009年以来,国务院陆续通过了一系列沿海区域发展战略:《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这些战略的实施无疑将首先带动相关港口、临港工业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当前,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非常高,正在大力推进相关战略规划,资金需求数量巨大。

与此同时,国务院出台了两个与航运业相关的产业振兴规划――《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和《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我国航运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另外,当前国际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实力大减,国际航运产业和航运金融步入低谷,航运业急需资金,一些从前不理会中资银行的国际大型优质航运企业现在转而求助于中资银行,为中资金融机构进人航运金融领域并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较好的机遇。

(三)大力发展航运金融已成为各方面共识

航运金融是联结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纽带,对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航运金融已经成为各方面的共识,不仅仅航运企业、金融企业正在努力开展该项业务,地方政府、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相关市场以及学术研究机构都非常重视航运金融的发展。上海要抓住航运金融发展的大好时机,建立合理有力的推进协调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通力合作,形成有关部门、机构共同推进上海航运金融发展的良好局面,加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二、上海航运金融发展的差距与制约

随着近二十年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港口、造船企业和水上运输业也发展迅猛,与之相关的航运金融业务的规模随之在不断增大。

近年来,少数中资银行的航运金融业务发展较快,在航运金融领域相对比较突出。交通银行百年前成立时即以“收回轮、路、电、邮经营权,振兴民族经济”为宗旨,航运金融是当时交行的一大特色,重新组建后交行在交通和航运领域的业务继续得到发展。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船舶融资业务品牌突出,其设有专门的一级部门――船舶融资部。中国银行在航运金融领域具有较强整体竞争优势,在保函业务方面特色突出。工商银行规模大、网点多,在港口贷款和融资租赁方面较突出。建设银行在航运金融领域也占有重要地位,在船舶融资和港口方面贷款规模相当大。招商银行的机制较为灵活,招商局集团等股东也助招行在航运金融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升温,中资银行对发展航运金融的重视程度高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交通银行率先成立了航运金融部,着力打造航运金融服务特色,全力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7月8日成立国际航运金融服务中心。工商银行于9月17日成立上海国际航运金融中心。中小银行也不甘落后,部分银行也拟在沪成立专业航运金融机构。

尽管近年来少数中资银行的航运金融业务发展较快,但包括上海在内的我国的航运金融服务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上海航运金融的发展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公认的航运中心城市相比差距很大。总的来说,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一是市场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比很低。比如上海海上保险保费收入仅占全球的1%。二是金融机构实力存在明显差距。就银行而言,外资银行比中资银行具有明显的技术、管理和专业人员方面的优势,盈利能力强,可以提供更为优惠的贷款利率,更为有效地控制风险;就保险公司而言,国内保险公司国际网络少,国际认可度低,缺少遍布全球主要港口的服务网络,也缺乏与国际公司之间的合作。三是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市场体系发展滞后。上海中介服务机构有的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有的还是空白,目前,上海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仅落后于伦敦、香港等海运服务业发达的国际城市,甚至与深圳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四是由于主要的航运金融业务聚集在伦敦、新加坡等地,而且国内航运市场体系发展不完善,一些航运相关机构缺失,造成上海难以聚集高素质的航运金融人才。五是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上海发展航运金融面临多种政策制约。

总体而言,目前航运金融业的发展确实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

上海船舶融资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中资船舶大量境外注册,以2006年为例,中国船队共有约4700艘船舶,其中挂中国五星红旗约为2900艘,另外1800艘悬挂方便旗,这种中国船舶在境外注册的情况导致与之相关的融资业务外移;境内船舶贷款需要交纳5%的营业税,而在香港等地则无需交纳该项税负;船舶抵押登记程序一般需要七个工作日,登记费用按照船舶抵押额的万分之五授权,境内船舶登记周期长、抵押费用高也是制约上海船舶融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船舶融资租赁业

务缺少支持政策,而发达国家对出租人所出租的设备或投资产品采取很多税收激励政策,从而降低了承租人的租金费用,如英国等;中资银行船舶融资业务处于起步阶段,银行内部缺少相关技术人才,机构设置存在一定不便,专业化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与船舶融资业务有关的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滞后,船舶检验、船价评估、海事登记、法律、会计、审计等相关机构国际化程度较低,制约了国内船舶融资的进一步发展。

制约上海海上保险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国内进出口企业国际贸易地位处于弱势,贸易价格往往由对方确定,进口多以到岸价格成交,出口则以离岸价格成交,从而导致海上货运险大量境外投保的现象;保险公司粗放式经营,低价竞争现象严重,从2003年起,国内货运险费率连年下降,2004年同比下降30%,中国船舶险费率也一直远低于国际市场的水平;海上保险相关专业服务机构发展滞后,目前幽内保险中介机构在海上保险业务参与度比较低,主要是经营国内货运险,海上货运险经营较少;我国海上保险法律环境仍有待完善,虽然我国有自己的《海商法》、《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但是我国法律不承认判例的约束力,国际性海事仲裁通常会采用欧美法律。

上海航运企业在实际资金集中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将资金结算中心设置上海时,主要面临以下问题:现行外汇管理体制对航运集团企业外汇资金集中收付存在一定限制,如国内航运企业规模不够大、电子化管理水平不够高、难以有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外汇管理属地化设置格局增加了航运集团对各地分支机构进行外汇收付统一管理的难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与《境内外汇划转管理暂行规定》限制在境内以外币计价结算等;国内银行在资金结算服务上有较大差距,如部分国内银行在技术上无法适应企业资金集中结算和管理的需要;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不高,金融产品不丰富,即使航运企业集中管理集团外币资金,也会因为国内投资渠道有限而难以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

三、发展上海航运金融业的建议

航运金融的发展涉及的制约因素很多,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协调,达成共识,合力推动。建议上海设立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长效协调推进机制。每年就相关问题通报信息,就重大问题磋商,定期举办国际航运金融服务论坛。上海航运金融服务创新座谈会,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密切配合,相互促进。近阶段,可以从地方政府、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市场相关机构三个层面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措施,重点实施突破。

(一)地方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可以在财政支持政策、鼓励航运金融市场创新、加强航运金融研究等几个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上海航运金融发展,具体建议有:

一是对银行船舶贷款业务营业税采取减税政策。

境内对银行贷款征收营业税,使得上海与境外的香港、新加坡等地相比,在发展船舶贷款业务方面缺乏竞争力。为了支持中外资银行在上海开展船舶贷款,增强上海作为船舶融资中心的竞争力,建议国家财政税收部门考虑以境外的香港、新加坡等地的贷款征收营业税水平为参考,降低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区)的银行贷款征收营业税。

二是发展船舶产业投资基金。

船舶产业基金是产业投资基金的一种,通过向投资者募集资金,交由专业的基金管理人管理,将资金专项用于投资船舶产业,并将船舶租赁收入等收益作为对投资者投资回报的一种私募基金。船舶基金综合了产业基金、REITS和船舶融资租赁在融资上的特点,在总体上具有长期性、稳定性、间接性、债权性和集合性的特征,以离岸金融业务作为依托,管理人具有高度专业性,其政策支持、发起人的组成、投融资范围和模式及获利与退出的方式均具有特殊性。通过成立船舶基金,可以吸收国内富余资金有效投入到航运市场,并通过基金管理的结构设计,真正实现船舶所有人和经营人的分离,依托资本市场巨大的财富效应满足航运市场的成长性需求,同时增强我国在国际航运业的竞争力,分享我国经济增长带动的航运业繁荣盛景。

三是积极支持上海金融租赁公司开展业务。

为了鼓励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建议在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旗帜下,借鉴国际惯例,国家税务部门积极支持,对设在浦东的金融租赁公司进行税收改革试点,支持其开展业务。

四是加快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骨干金融企业和航运企业。

金融企业和航运企业是航运金融发展的主体。从国际上看,航运金融企业集中度非常高,都集中在少数几家知名度高、专业化强、具有全球网络的大型企业。目前上海的金融企业、航运企业与国外著名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建议上海市政府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一方面加快提高本土金融企业、航运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其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全球企业;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支持航运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集聚金融企业、航运企业的力度,重点引进有市场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做大上海航运金融的市场规模。

(二)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应积极实行改革创新

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应积极实行制度改革和创新试点,支持上海航运金融发展。具体建议有:

一是探索适应航运金融服务发展的外汇政策。

要充分发挥上海改革开放试验区的优势,在浦东综合配套改革框架下,积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探索适应上海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促进航运企业快速发展的外汇政策。建议在“浦东外汇九条”的基础上,探索对航运企业外汇收付汇实行统一管理的新思路,试点政策可以考虑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突破:选择几家实力强、资信好的大型航运集团企业开展试点,企业的资信情况由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认定;试点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所在地外汇局建立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联合监管,有效分工与协作,充分便利试点企业的异地收付汇和核销行为;研究试点企业集团内部外汇资金在境内有条件划转的可能性,对集团总部收付汇行为及其内部外汇资金划转行为的有效监管;继续深化服务贸易外汇改革,进一步简化服务贸易付汇凭证,促进航运企业资金管理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

二是探索试行船舶碰撞强制责任险,完善航运保险相关法律法规。

责任保险在海上保险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船舶碰撞强制责任险既可以降低受害人的损失,也能够保证航运业正常、有序进行。香港从2007年1月开始,已经强制要求进出香港水域的船舶必须购买碰撞和污染等强制责任保险,建议上海保监局联合在沪的保险机构进行探索试点。

我国航运保险法规尚不完善,有关航运保险业务的条款仅仅是海商法中的一部分,其他相关条款只能从其他保险条款中沿用,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系统的航运保险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海商法》中有关航运保险条款的内容。

三是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上海海上货运险本地投保。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保险业都是分险种

来设计和规定营业税税率的,对不同的保险险种实行不同的差别税率。按照我国现行的保险税制,除对部分寿险、农险实施免税外,对其他险种统一按5%的比例税率征收营业税(包括海上保险)。因此,上海应积极探索并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参照国际通行做法,按各险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社会保障的重要性、与国计民生的关系程度以及各险种发展的状况,来确定不同的营业税率,对海上保险险种实行低于5%的营业税税率,进一步加强税收的扶持力度,以充分体现国家政策导向,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为了支持出口企业选择本国保险公司投保,东南亚一些国家规定,与出口相关的保险费及运费可以双倍计入企业成本,同时减免保险公司相关的营业税,这使得当地进出口企业有很强的动力要求在本国保险公司投保。上海可以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借鉴东南亚等国家的经验,允许进出口企业将海上货物运输保险费计入企业成本,增强进出口企业本地投保的意愿和动力。

四是简化船舶抵押登记程序,降低抵押费用。

我国船舶抵押登记程序周期长,抵押费用很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船舶融资业务发展。建议上海海事局积极研究,向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申请在上海进行船舶抵押登记程序改革试点,简化抵押登记程序,降低抵押费用。

(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相关企业应积极提升服务水平

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相关企业应努力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加快上海航运金融的发展。具体建议有:

一是加强上海期交所和上海航交所合作。共同开发航运价格衍生产品。

目前,由上海航运交易所编制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已成功运作8年,以其科学性、权威性而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运价指数,而其编制的中国沿海运价指数也已成功运作6年,在国内外航运界引起较大反响。因此在未来,上海应在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选择类似上述指数等能够反映中国航运业自身运行特点、市场认可度较高的航运指数,再由上海期交所和上海航交所合作推出国际集装箱运价指数期货或者中国沿海运价指数期货,构建中国航运期货衍生产品的交易平台、结算平台和信息平台,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定价权的形成,提高上海在世界航运业的国际影响力。

二是大力开发原油期货、外汇衍生产品等风险投资品种。

油价风险、外汇风险已经成为航运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目前国内相关的投资避险工具匮乏。建议上海金融机构和金融交易市场积极开发原油期货、外汇衍生产品。建议进一步放宽航运企业进入外汇市场的条件限制,支持有入市需求、且基本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直接申请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完善航运企业进入外汇市场交易的各种细则,创造各种条件为航运企业规避外汇风险。

三是加快提高金融机构专业服务水平。

建议上海保险机构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加快新产品的开发。比如,进一步完善货运保险,发展新型运输人赔偿责任保险,海运空运提单下的承运人赔偿责任保险,无船承运人责任保险、仓库责任保险等,推出货运险网上投保系统,简化货运险投保流程的复杂性;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努力构建银信贸合作平台,加大对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充分发挥出口信用政策性保险的促进作用;积极拓展航运港口基础建设保险,积极发展港口建设第三者责任保险,通过再保险或共保等方式,积极应对洋山深水港可能面临的巨灾风险,积极拓展航运港口营运保险。此外,上海保险机构要积极推进保险条款的国际化。针对我国保险条款与国际通行做法不一致的问题,不断完善相关产品条款,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

四是加快发展航运金融中介机构,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航运金融的发展,需要保险经纪、保险公估、法律服务、会计、船舶检验等各类中介机构提供专业化服务。伦敦航运金融非常发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伦敦航运中介机构功能齐全、专业程度高,有效地支撑着整个航运产业链的发展。如伦敦专门从事海上保险经纪业务的公司就有30多家,伦敦大部分海上保险业务是通过保险经纪公司开展的;伦敦是全球著名的海事法律服务中心,可在租船、造船、融资、保险、货运、船体碰撞、海损、海上抢救和海上污染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伦敦有一支专业的海损公估队伍,可以为全球范围的海损等事件提供公估服务;伦敦还是国际纠纷解决中心,其处理国际经济纠纷的专业能力、公正性和效率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上海要加快提高航运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水平,努力形成国内一流、国际接轨的航运金融市场发展环境。

(四)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通过产品创新,满足航运企业金融需求。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深入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在产品创新过程中,金融机构不仅要借鉴国外的通行做法,也要结合本土市场情况,考虑市场需求。

例如,国外开设联名账户的做法较为普遍,但是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仅仅允许开展的个人联名账户业务,从市场反应看并没有受到市场的追捧,反而引起一些国内消费者的质疑。但是,对于船舶买卖而言,交易双方为了保证交易的安全性往往需要此类金融产品,而国内银行尚未开展此类业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国内银行对航运业金融需求了解不够、又限于目前产品创新的审批管制而缺乏创新动力。

另外,银行可以积极探索内保外贷业务模式。内保外贷业务是指在境内企业向银行出具无条件、不可撤销反担保的前提下,由境内银行为该企业在境外注册的全资附属企业或参股企业向中资银行境外营业机构或境外行等(受益人)开立保函或备用信用证,由受益人向借款人提供融资的业务。由于船舶融资个案金额庞大,担保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信用实力,而中小航运企业受自身经济实力所限无力实施内保外贷方式。

因此,商业银行在借鉴国外传统做法的同时,必须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相应改造,以更好地为航运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探索船舶融资风险评估新体系。

由于短时期内改变中国船籍外流的现象存在一定困难,为了推动上海航运金融发展,针对外籍船舶无法在国内抵押贷款的情况,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方式,改变过去重抵押担保、轻信用评估的传统信贷思路,通过科学评估信用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借鉴国外银行发展航运的做法,大力发展项目融资,以船舶的未来收入作为抵押进行贷款,而非船舶本身为抵押担保品的做法进行放贷。为了使船舶融资由传统的船舶抵押融资变成船舶项目融资,商业银行应该在如何控制船舶收入上作出流程调整,以完全监控船舶融资的资金流动状况,保证贷款的安全性。

三是调整机构设置,保障航运金融服务质量。

由于航运金融人才相对短缺,短时期内解决航运金融人才短缺问题具有一定难度,可行的办法就是将航运金融类人才集中起来,银行选择在某个分行集中处理航运金融业务,包括船舶融资、国际结算以及其他航运金融服务业务。这种运作方式,对银行而言可以发挥集中优势、保证服务质量;对国家税务部门而言,这种做法也便于统计商业银行航运金融业务量。

四是加快航运金融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航运金融是一个跨学科、专业性强的行业,涉及范围广,对人才的要求高。国际上从事航运金融的金融机构如汇丰银行、挪威银行都建立起了船舶贷款的专业队伍。目前,上海金融机构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航运金融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航运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应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采取有效措施,一方面积极引进海外优秀金融人才、航运人才;另一方面加快培养本土人才,加大人才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使上海成为集聚一流金融人才、航运人才的高地。

上一篇:后危机时代期货业跨业合作的思考 下一篇:金融企业高管薪酬监管的最新进展及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