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记:中小企业信息化以点带面

时间:2022-07-17 07:28:11

第十五记:中小企业信息化以点带面

2006年,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形势发展较为稳健: 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从观望转变到亲自“趟水”,开始了信息化之旅; 财务、进销存、办公自动化等解决方案依然是主力需求。

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热情被持续点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信息化建设,但由于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方面投入有限,软件厂商投入的力度也有限,信息化效果远不如宣传和期待的那样理想。要充分发挥出信息化的价值,需要中小企业从采集到的数据中挖掘有用信息,并由此提升决策水平和综合素质。

企业: 从观望到亲自趟水

在政府、行业协会、软件供应商、咨询顾问、成功企业和学者等多方宣传、鼓动和教育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少了很多对信息化的误解,较少争论“上不上信息化”的问题,而是更多讨论“如何上信息化”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但同时,正因为“懂”信息化的人多了,也迅速造就了一大批“伪专家”,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观念或观点盛行,难免有误人子弟、贻害企业的嫌疑。

总体而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大多做得不够扎实,如产品条形码、单据编码不规范,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都不是太好,虽然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工作,却也是一件吃力却无显赫战功的事情,所以往往没有相关部门或责任人来持续落实此事,终将是一大隐患。企业还是应更多去参观、学习那些实施信息化的成功和失败案例,总结经验和教训。

厂商: 战火连天

“普及”运动依然是主题,广告战、渠道战、路演战、案例战、培训战、会议战、专家战、排名战、获奖战等此起彼伏,但“普及”是资金、平台和综合实力的体现,“轰炸”的后果是软件市场变得更加聚焦,用友、金蝶、浪潮、神州数码、SAP、Oracle等厂商差不多是家喻户晓,两极分化、优胜劣汰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小的软件供应商越来越难以生存。

从中小企业采用的解决方案来看,财务、进销存、办公自动化、人事管理等一些操作层面的方案依然是主力,毕竟这些模块都已经相当成熟。而且更多地开始硬件、网络方案打包销售,既方便了客户,也为厂商增加了新的利润源。但多数所谓的行业解决方案并不真正具备“行业特色”,不能很好地解决行业特性问题。SOA、Web Service、RFID、中间件、EAI、商务职能等新的技术概念层出不穷,厂商对其的宣传大多属于纯技术角度。虽然这些技术的诞生本身是为了解决应用问题,但企业听都听不明白,何来热情?企业最关心的是“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给他增加销售、利润,降低库存、成本就是好猫”。奉劝软件厂商们,还是少炒作点概念,应该脚踏实地地从管理、业务应用的角度为企业考虑。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如果信息化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整个过程与老板无关,老板们都不知道下面在做什么,只知道信息化花了他的钱,却不知道以什么方式能给他带来了哪些价值,终究会逐步失去兴趣、压缩投资。

除了软件供应商,还有一个重要的厂商角色――咨询供应商。咨询供应商们往往宣传: 信息系统本身只是工具,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只有战略清晰、业务流程重组等才能使企业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提供竞争优势的不是IT本身,而是那些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它的人”。这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中小企业究竟如何从战略到流程、从流程到信息化?信息化如何结合企业实际?如何真正支持企业战略和流程?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中小企业要是没有深厚功力是根本办不到的。

当前,打着管理咨询和信息化一条龙服务招牌的管理咨询公司越来越多,其背后却只是一些软件产品,或者是信息化实施公司转化过来的。很多管理咨询公司根本就不懂技术、不懂如何搞信息化,软件企业很多又不懂管理、不懂业务,这中间的衔接还存在非常大的空缺,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即是机会。

数据分析能力亟待提高

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完成了基础信息的设计,完成了进、销、存等交易数据的采集和存储等工作,但这还不能为企业带来明显的效益。更重要的、能带来效益的工作是数据的加工、分析和使用,依据分析出来的信息调整战略、流程,并及时做出科学决策,只有完成了这一步,信息化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现在是一个数据丰富的时代,但同时是一个知识贫乏的时代。大多数中小企业中,没有人通过分析已有数据来辅助决策,来提高要货满足率、降低库存、优化流程、更好地为顾客服务等,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 相关理论研究得不够深入、宣传推广不到位、企业本身知识欠缺、沿袭粗放式的操作习惯、软件厂商对客户的经营管理理解得不深刻、对客户的培训不到位等。也正因为没有充分利用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来辅助决策,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大量实践证明,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不断完善和提高。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布尔佛森、宾州大学教授希特的研究表明,企业对于科技的投资,最大的报酬要在5~7年后才会出现。波士顿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系统管理学教授托马斯・达文波特把过去的40年,更确切地描述为“数据时代”,而不是“信息时代”。他认为: “将数据转化为某种更有用的东西,需要相当多的人力和智力投入,但大多数组织仅仅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拥有一个数据库或数据挖掘系统显然是必要的,但对于高质量的信息和知识而言,则是不够的”。

这一点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我们应更注重与加强信息分析和使用,而不只是停留在现阶段的数据采集和存储上。(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

本报观点

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小企业以其旺盛的需求、快速的成长和显著的效益,成为最具活力的发展领域。但是,由于人员意识、业务发展需求、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还需要政府、行业协会、软件厂商、咨询公司、媒体等多方人士的共同引导和努力,才能持续激发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热情。

本报连续三年策划了对中小企业的大型系列报道,调查发现,绝大数中小企业尚未涉足信息化; 只有少部分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处于信息化单点应用的初级阶段; 而进阶到集成应用的信息化中级发展阶段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需要突出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发挥以点带面的效益,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上一篇:盐田国际“挑战500天” 下一篇:构建全数字化的门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