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规划范文

时间:2023-02-24 22:11:35

十五规划

十五规划范文第1篇

县十五规划总结 “十五”期间,我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落脚点,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坚持优势资源转换、科教兴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县域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 一、“十五”规划完成情况 (一)“十五”规划目标。 保持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备,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障得到加强,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具体指标为:到2008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3.27亿元(2000年不变价),年均增长7.4%,地方财政收入累计5426万元,年均递增4.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300元以上。职工平均工资年均增长7%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50元左右,全县总人口控制在7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预计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是我县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2000年全县生产总值为2.3亿元,预计2008年可实现生产总值3.6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完成计划的10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800元,完成计划的109.4%。地方财政收入持续增长,2000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03万元;2008年预计完成1169万元,2001至2008年累计完成6019万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10.9%。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0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2154元,2008年达到3020元,年均增加173元。“十五”期间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计划之内,居民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二、“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状况 (一)一产保持平稳发展势头。 农业生产综合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县种植业产值为11854.4万元,2008年达到1763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4.86%。农业生产保持稳步增长,主要经验措施: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断调整优化种植结构。2000年,全县作物总播种面积30.47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11.1万亩、玉米面积2.07万亩、油料面积10.2万亩、甜菜面积1.93万亩。几年来,经过市场导向、企业带动、政策引导,2008年全县作物总播种面积达到32.42万亩,其中小麦10.49万亩、玉米4.4万亩、油料9.4万亩、甜菜1.72万亩,龙头企业带动亚麻种植0.07万亩、酱用西红柿种植0.19万亩。订单农业迅速扩大,2002年订单农业开始起步,签定订单4.9万亩,2008年农业订单面积达到18.18万亩。二是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小麦、玉米、油料、甜菜等主要农作物良种使用率已达到100%,并不断探索适应本地种植的新品种。传统农业机械不断更新,新型农业机械不断引进,农机作业质量逐年提高。积极扩大节水农业面积,采取喷灌、地膜沟播平铺、小畦灌溉等技术,最大限度节约农业用水量,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此外,测土配方施肥、气量播种技术已广泛使用,有效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三是依靠畜牧业发展,调整种植结构。我县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产值约38%的比重,畜牧业饲草料由种植业保障,种植业为畜牧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样,畜牧业的发展对种植结构调整起到了推进作用。 畜牧业发展稳步推进。2000年我县牧业产值为1.01万元,2008年达到1.1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为7.53%。2008年末,全县预计牲畜存栏41.75万头(只),肉产量达到7000吨,奶产量8000吨,羊毛产量740吨,禽蛋产量700吨。“十五”期间,畜牧业发展较快,主要原因:一是政策措施到位。我县从1998年开始大力发展农区养殖业,但见成效在“十五”期间。2000年农区牲畜总数为12.1万头(只),通过干部下乡入村进行密集型养殖示范带动,2008年农区牲畜年末预计存栏16万头(只),占全县牲畜总量的38%。农区养殖业已成为畜牧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依靠科技提升畜牧业。积极发展大畜,提高大畜比重,改良大畜品种。以黄牛冷配技术为基础,以引进良种畜为辅助,推进了畜群改良进度,提高了牲畜成活率。自2001年以来,全县已建立黄牛冷配点46个,完成黄牛冷配 33000头。三是走规模效益之路。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实施意见》,突出养殖小区建设,发挥小区的规模和集中优势,推广普及养殖技术,形成规模效益。积极开展牧民定居半定居工作,实现定居点“三通、四有、五配套”。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全县共建立养殖小区20个,1121户纯放牧户全部实现了定居半定居,推进了我县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的进程。 (二)二产呈波浪式发展态势。 “十五”期间,我县将发展二产作为强县的基础予以高度重视。积极鼓励非公有经济发展,制定优惠措施,吸引外地投资,完成了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坚持扶优扶强,努力提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扩大工业总产量的同时,着力提高企业效益。但客观上,由于受环境、资源等条件的制约,工业发展距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2000年,全县工业产值为5060万元,其中乡及乡以上产值为3162.4 万元,2008年全县预计工业产值为11008万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递增5.8%,乡及乡以上产值为4490万元,呈缓慢增长趋势。我县工业的支柱是以小麦、油葵等为原料的粮油加工企业。2008年,在我县工业中占重要地位的麻黄素制品有限公司停产。矿业开发2008年才见起色,但效益还未体现。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电网改造、乡村道路建设等政策推动下,“十五”期间投资规模比“九五”有了很大增长。2001年到2008年计划总投资3.2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3.07亿元,比“九五”增加1.83亿元,增长147.7%,计划投资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在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4644万元,占15.1%;生态建设投资7158万元,占23.3%;农副产品加工投资1874万元,占6.1%;矿业生产投资560万元,占1.8%;养殖场建设投资300万元,占1.0%;旅游开发建设3190万元,占10.4%;教育基础建设投资1618万元,占5.3%;卫生基础设施建设519万元,占1.7%;用于居民生活、居住投资4618万元,占15%;市政建设投资3806万元,占12.4%;其他各项投资2453万元,占7.9%。按行业分布为: 1、农田水利建设投资4478万元,退耕还林还草投资4079万元,天然草场恢复与保护投资1071万元,生态项目投资653万元,退牧还草投资1245万元,县城排水工程150万元。农田林网化日趋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到加强。 2、一、二产生产型项目有所突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两家,项目投资达到1521万元。其中:引入黑龙江余鼎有限责任公司亚麻加工项目投资871万元;博大粮油有限公司兴建养殖场投资300万元;鑫泉矿业科贸有限公司矿石加工投资250万元。 3、旅游业投资呈较快发展的态势。2001-2008年,旅游开发投资2000余万元,招商引资2110万元,其中:兴建亚联宾馆投资760万元,兴建洗浴中心投资1350万元。温泉旅游渡假村建设已初具规模,接待能力与接待水平明显提高。依托我县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条件,旅游开发力度的加大,有力推进了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和知名度的提高。 4、五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全县教育事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18万元,其中:教学楼及校室投资2686万元,学生公寓投资240万元,学校硬环境得到很大改善。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新建校舍面积2.09万平方米,有效改善了教学条件,为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 5、卫生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新建了哈日布呼镇住院部、县急救中心、县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综合门诊楼等卫生设施,投资总额为514万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增强,为广大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了更舒适的环境、更便捷的渠道。 6、居民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十五”以来农村改水防病投资达到1168万元,解决了3.58万人的吃水、8.77万头牲畜饮水问题,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用水质量,控制地方病的蔓延。县城供水工程投资380万元,住宅建设投资达到6210万元。城市建设有新发展,城镇功能更加改善,市政建设投资达到7112万元,其中市场建设投资达到218万元。城乡电网改造投资超过了1600万元,完成了1万余户线路改造,减轻了农民用电负担。公路建设五年来累计投资超过5700万元,改造三级公路55公里,修建四级公路164.1公里,为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新建和改造住宅面积3.12万平方米,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 (三)三产保持快速增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我县三产发展较快。2000年三产增加值为7406万元,2008年三产实现增加值1420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三产年增长速度达到9.7%。三产中发展较快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业,2008年客、货运车辆达到1015辆,实现增加值1350万元,年增速6.1%。邮电通讯快速发展,2008年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2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1万户,邮电通讯业增加值达到900万元,增速达22.5%。旅游业紧紧抓住被列入自治区“五区三线”旅游总体规划的契机,按照“整合资源、突出特色、融资开发、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精品,规范市场秩序,提高服务水平,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业直接收入500万元,比2000年增长3倍。 “十五”期间,我县人口、资源、环境保持了协调发展的态势。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保持在8‰的水平。认真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在99%以上,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民汉合校取得较好效果,大专以上学历人数比重增加,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人口素质得到全面加强。十五以来是我县生态建设时期,2002年投入生态建设项目资金650万元;五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4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6万亩,“三北”防护林建设2万亩,共投入资金4860万元;完成天然草场恢复与保护8万亩,人工草场3万亩,投入资金1161万亩;完成天然草场围栏88万亩,投入资金 845万元;对城镇上下水工程进行改扩建,修建了污水处理氧化塘、垃圾处理厂,县域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十五”时期是居民生活提高较快的时期,2000年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345元,2008年平均工资达到8026元,年递增10.7%;2000年农牧民人均收入为2154元,2008年预计达到3020元,平均每年增加173元。居民储蓄余额由2000年末的1.6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23亿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2709人,失业保险3653人,基本医疗保险5770人,工伤保险727人,生育保险3124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稳步推进,2008年已有4143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三、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不足 (一)取得的经验 第一,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战略。几年来,我县坚持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科教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对县情和市场经济的认识,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探索并不断完善了符合温泉实际的发展路子。 第二,坚持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稳妥地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各项政策和推进各项改革,努力开拓对内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有效地拓展了经济的发展空间。 第三,坚持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始终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集中力量建设对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四,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实实在在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努力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极大地调动了各族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五,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决贯彻中央、自治区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坚决严厉打击“两股势力”,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巩固边防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存在的不足 一是农业的基础不稳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特别是受降雪、降雨、气温等因素影响,农业季节性供水矛盾突出,节水灌溉面积有限。 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使用进程缓慢。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由于广大农户传统种植观念比较牢固,对新技术存在风险疑虑,新品种、新的耕作技术的使用还没有完全到位,推广难度较大。 三是农区畜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饲养大户少,养殖小区少,散养较多,粗效经营,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四是旅游开发企业目前经济效益还不理想。亚麻加工企业原料供应不足。招商引资工作需要进一步了解本地资源和产业现状,摸清存在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招商措施,提高招商效果。 五是需要深刻认识我县的自然资源、政策潜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意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六是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型产业的投资比重。从“十五”以来的投资结构看,经济效益型行业投资比重很低,而受国家政策支持的生态、社会公益性事业投资比重较高。投资结构不利于我县经济的持续发展。 七是人才匮乏,流失严重。作为农牧业县,农牧业技术人员十分匮乏,现有农牧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管理体制不顺,技术资源利用率较低。企业管理人才不足,企业管理粗放。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流失也十分严重。 四、“十一五规划进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温泉县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温泉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我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自2008年9月启动,组建了规划编制领导机构和抽调了工作人员,召开了全县成员单位动员会,形成了总体规划框架思路,拟订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后经参考自治区、自治州“十一五”编制工作方案后,又多次对规划方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在广泛调研和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全县共确定了21个“十一五”专项规划、2个重大课题和8个综合规划,并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后,发至全县各乡镇场和各行政企事业单位,要求按工作方案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各专项规划承担单位、重点课题研究单位和综合规划承担单位及时确定了责任人和执笔人,在编制过程中,组织召开规划专题会议,并对初步进行了审核修改,及时查找不足。同时做好各专项规划与州级和县总体规划衔接工作,保证各规划之间相互协调,形成科学规划体系。温泉县总体规划将于11月份完成草案。 二五年*月*日

十五规划范文第2篇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努力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振奋精神,抓住时机,扎实工作。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在创建区级文明单位基础上向创建市级文明单位努力。

二、具体规划:

1、精神文明建设:

⑴深入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结合形势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⑵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奠基作用,使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优于社会、高于社会,使学校具有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不断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思想理论水平,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

⑶加强行风建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自觉维护学校的声誉和人民教师的形象。遵守“七不”规范。党员、干部、教师要从语言、行为、礼仪、服饰等方面做一个合格的市民,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做一个合格公民。做好每年的“巾国帼先进个人”、“优秀青年教师”、“我最喜欢的教师”、“先进党员”、“优秀园丁奖”等工作。

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办好学校“教工之家”,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⑸做好文明班级、文明校组的评选。做到文明班级月月评,文明校组二年评一次的目标:

⑹学校争创市小学行为规范铜牌学校。在校学生刑事犯罪率控制在零。

2、物质文明建设

⑴确立办学目标:把我校办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艺育、体育、劳技等教育特色的市郊新型学校。

⑵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具有艺、体、劳技等兴趣和特长的小学毕业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成功者。

⑶学生的入学率、升学率、巩固率达到100%,取消留级制度。

二、分年度工作目标

2001年:

1、创建区级文明单位,文明班级合格率为85%,文明校组为60%。

2、完善和修订学校各类规章制度教职工学习做到“三定”。

3、实行内部退岗休养政策,提高教师队伍的年轻化。

4、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为零。

5、五年级升级考试语、数、英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各项指标列区中上水平。

6、继续保持区小学生运动会、迎春长跑和跳踢比赛3个团体第1名。

7、在金山区第三届学生科技节比赛中力争好成绩。

8、积极、稳妥地做好凉亭、中山两所村校的撤并工作。

9、学校环卫工作实行宾馆式服务。

2002年:

1、争取区级文明单位验收合格,文明班级合格率为90%,文明校组为70%。

2、继续实施内部退岗休养政策,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在金山区第二届教研论文、科研成果评比和青年教师评优中力争好成绩。

3、学生违法犯罪率要继续保持零的记录。学校争取成为上海市“十五”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

4、教学质量要在原有的基础有所提高,五年级升级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的各项指标均要保持区中上水平,并在全区同类学校力争前茅。5、继续保持金山区小学生田径运动会、迎春长跑和跳踢比赛3个团体第1名,争取在上海市学生跳踢比赛中有新的突破。

6、在金山区第三届学生艺术节比赛中,至少有5个艺术团队获奖,并在上海市布谷鸟音乐节中有新的突破。

7、积极申报金山区学校艺术、体育、科技教育实验基地,力争顺利通过。

8、加快学校信息技术建设的步伐,基本上要达到“四室一通”的要求。

9、加快新建教学楼和体育馆的硬件建设,全部完成村校撤并工作。

10、继续保持区卫生合格单位。

2003年:

1、学校整体优化,在金山区小学督导评估考核中,继续保持A级学校的荣誉。继续争创区级文明单位、文明班级合格率为92%。

2、加强德育工作,继续争创“上海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学生案发率和犯罪率继续保持零。

3、提高教学质量。五年级升级考试语数英三门学生的平均分、优良率和及格率继续保持全区同类学校前茅。

4、发展办学特色。保持金山区学校艺术教育、体育教育两个实验基地的荣誉。搞好《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方法》课题的研究。力争在“首届全国绳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争取成为金山区第1所小学毽球布点学校。在金山区第四届学生科技节中继续保持优良的成绩。

2004年:

1、争取区级文明单位验收合格,文明班级合格率为95%,文明组室为75%。

2、95%以上的教师达到大专以上学历,80%的教师完成“十五”职务培训。教师要实现个人五年规划中75%的内容。

3、在争创新一轮上海市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过程中有新的突破,特别在文明礼貌、诚信意识、爱护环境、遵守公共秩序方面有突出的变化。

4、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达100%,教学质量要继续稳中有升。

5、学生在艺术、体育、科技各类竞赛中,继续保持全区领先水平。努力争取参加上海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6、完成《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方法》课题的结题工作。

7、进一步添置教学设备,完成多媒体专用教室的建设任务。

8、争取为市环卫合格单位。

2009年:

1、争创市级文明单位,文明班级合格率为98%,文明组室为80%。

2、学校管理要努力建立一个适应时展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现代管理保障系统。

3、师资队伍要努力完成“十五”规划提出的各项指标,让60%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精英。

4、德育工作要实现争创上海市学生行为规范示范学校的目标。

5、教学工作要在教学观念、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方面有新的突破,教学质量不断稳步提升。

6、特色教育要形成以特色为中心的良性辐射,为进一步创建特色学校奠定基础。

7、争取为市环卫先进单位。

十五规划范文第3篇

*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密切支持配合下,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战线的全体干部职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紧紧围绕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主线,以全面推进县乡党政群机构改革和巩固改革成果,建好“两个市场”,管好“三支队伍”,积极推进全县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巩固“两个确保”,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劳动执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大人事、劳动执法监察力度等各项工作,在局党组和班子的带领下,各项工作成果显著,为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五年来,工作情况如下:

精诚协作、团结奋进的五年

一、严格机构编制管理,积极做好各项改革工作。

I、党政群机构改革。机构改革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迫切需要,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2002年根据中央、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县的机构改革工作,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人事局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本着“既积极,又稳妥”的方法,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精心组织,扎实工作,顺利完成了县乡机构改革的工作。党委部门8个,即:纪律检查委员会、县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统一战线工作部、政策研究室、政法委员会,精减定编81个;政府组成部门23个,即:办公室、经济贸易局、统计局、发展计划局、建设环境保护局、财政局、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审计局、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监察局、水利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局、文化体育局、教育局、科学技术局、计划生育局、卫生局、公安局、司法局、民族宗教事务局,精简定编227个;人大、政协的机构改革按照《中共云南省委关于云南省各级人大、政协机关机构改革的意见》与党政机构改革同步进行。精简定编38个;法院、检察院精简定编%个;群团社团机关,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工商联6个单位,精简核定行政编制15个;社团核定事业编制13人。乡镇机构除文屏镇、茨院增设民宗办和城管办,桃源增设民宗办外。其他乡只设1个综合性办公室、人大办、纪委、人武部、司法所、民政所、派出所、土管所、科技站、财政所、计生站、团委、妇联,精简定编331人。

2005年为进一步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根据中央、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严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紧紧抓住转变政府政府职能这个关键,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科学规范政府职能这个关键,调整和完善结合我县政府机构设置,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本着“既积极,又稳妥”的方法,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完成了我县政府机构改革(撤销了县国有资产管理局;发展计划局改组为发展和改革局;县建设局更名为建设环境保护局,加挂县环境保护局牌子;整合县经济贸易局职能,加挂乡镇企业局、经济合作办公室牌子;增设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县政府的工作部门;县计划生育局更名为人口与计划生育局;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划归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县政府办加挂县旅游局牌子;县农业局加挂县畜牧局牌子;撤销县招商局,组建经济合作办,挂靠县经济贸易局)。改革后,*县政府工作部门设政府办公室、经济贸易局、统计局、发展和改革局、建设环境保护局、财政局、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审计局、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监察局、水利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局、文化体育局、教育局、科学技术局、人口与计划生育局、卫生局、公安局、司法局、民族宗教事务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23个部门(其中:监察局与县纪委合署办公,不计入政府机构个数),具体机构设置见附表。县委610办与县政府防范和处理问题办公室合署办公,挂靠县政法委员会;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为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既是县委的工作机构,又是政府的工作机构,与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合署办公。扶贫办是县扶贫开发领导组的办事机构。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根据经济发展、所辖人口和面积等状况设置乡镇党政机构。乡镇党委和政府只设一个综合性办公室。规模特别大、经济发达的乡镇,还可增设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2个综合性办公室。其他的乡镇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关助理员,不设政协机构。核定行政编制331名,一律不得使用参公管理事业编制、工勤人员编制和老干部服务人员编制;领导职数控制在8名以内,用于乡镇党委正副书记、人大主席、正副乡镇长以及纪委书记、武装部长等,规模特别大、经济发达的乡镇可增加1名政府副职。

2、事业单位改革。2003年,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我县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按照中央和省、市的“事改”文件精神和市“事改”动员大会上的安排和部署,严格工作程序和工作纪律,通过宣传发动、摸底调查、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五个阶段工作,对教育、农业、林业、水利、卫生、文体、广电、司法、方志、党史、档案、地震、交通、建设、环保、计生、党校等17个部门的195个事业单位4742人应参加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其中:管理人员156人,占3.3%,专业技术人员4056人,占85.5%,工勤人员530人,占11.2%。专业技术人员中,正高1名,副高61名。中职1062名,初职2599名,无职称333名。),去掉分流的239人全县15个部门的195个事业单位4555人签订了《云南省事业单位聘用合同书》,经过严格审核,已鉴证4555人,合同鉴证率为100%。全面完成了我县事业单位人事聘用制度改革。

2005年为保证农村税费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整合乡镇事业单位,精简乡镇事业编制。按照政事翻开、精简效能的要求,采取精、并、转、撤的办法,围绕强化“三农”服务功能,加强义务教育、农业科技、公共卫生、公共安全、计划生育、畜禽预防、森林防火、水土资源保持和基层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精简压缩乡镇事业人员,整合事业站所,将设置过多、过散的站所归并组建相应的服务中心;将职责任务相近的涉农机构合并,综合设置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将广播站、文化站合并,综合设置文化服务中心。乡镇事业机构除中小学、卫生院、国土资源所外,机构一般设置7一8个,编制542名。

3、人员分流情况。为把改革的目的进一步落到实处,积极稳妥地做好人员分流工作。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对人员分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得到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响应。5年来,办理正常退休、提前退休、退养及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分流人员共184人。其中:享受优惠政策提前退休381人(机关182人、事业199人),退养80人(机关28人、事业52人),从事个私经济17人(机关14人,事业3人),辞职8人,机关调入事业单位2人。办理正常退休218人(机关65人。事业104人,企业49人)。

二、严格程序,管好“三支队伍”,积极实施人才强县战略

1、切实加强科技干部队伍的管理。到2005年底,全县企事业单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100人,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68.32%。其中,高职52人,中职1031人,初职2437人,在岗未评聘专业技术职务580人;初中及以下学历223人,高中130人,中专2827人,大专801人,大学本科119人。

为充分发挥各级吝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专业技术人员在各行各业中的带头作用。几年来,我县严格按照各系列《实施条例》和《实施意见》进行认真审查,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考)聘及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对符合中高职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向上级部门推荐361人次(高级52人,中级309份)参加评审;对923名初级专业技术晋升职务。为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让有水平、有能力、有工作责任心、干得突出的人员得到相应的待遇,开展“国省突”贡献和“国省”政府特贴的选拔推荐工作。

另外,认真组织进行了WTO与涉外知识、全国外语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考试,组织了全县3456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知识经济》学习和考试,组织对会计、经济、审计、监理工程师、价格鉴证师、质量监督、资产评估、执业药师、造价工程师、注册规划师、企业法律顾问、房地产经纪人和房地产评估师资格等资格考试及报名工作进行组织协调,确保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为3883人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并发给《云南省继续教育登记证书》。强化管理,科学设岗,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认真做好每年度考核工作。

2、进一步深化公务员制度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到2005年底,全县共有公务员1168个。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务员队伍的监督和管理机制,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为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实施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对公务员年度考核结果管理,根据《云南省国家公务员考核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云人[[2004121号)转发到各公务员单位和参公管理单位。严格按照要求对公务员队伍进行考核。加大公务员队伍的培训力度。对全县办理了《国家公务员培训证书》,组织实施了《公务员行为规范》、《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以及普通话的培训和考试工作。为《公务员法》的贯彻实施作好充分准备,对我县公务员队伍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关系全社会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几年来,我局积极努力多渠道、多层次开发就业和再就业岗位,安排待业及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做好全县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立了“*县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县长尹贵友担任组长,工商、税务、财政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由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同时把再就业工作任务具体分解、量化、责任落实到人,做到有人指挥,有人办事。使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做到政策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和再就业氛围。目前我县城镇失业登记人数20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五年共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475个、《失业证》2739本。以“昊龙公司为龙头的个体工商企业为立足点,多渠道、

全方位开发就业岗位,开发公益岗位数193人。实现再就业岗位183人,完成率67.8%;全县“4050”人员上岗率达80%以上。加大对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力度,对全县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100人进行了初级工培训,培训后全部上岗。对国有企业失业人员106名进行了工商、税务、司法等内容的综合培训,宣传党和国家的就业方针,鼓励自谋职业,实现多种就业,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就业和再就业岗位。对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已实现灵活就业的100人进行社会养老保险补贴。

2、转变观念,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和管理工作。从2002年起我县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进行,也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思想观念转变的第一年。大部分毕业生和家长对“凡进必考”管理不理解,为此经常上访,我局就转变大中专毕业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入手,引导就业观念,使他们从思想上转变就业观念。几年来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大中专毕业生实行公开招聘。到目前为止共公开招聘补充事业单位人员人,缓解了就业压力。使大中专毕业生及学生家长对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规范了事业单位人员的“进口关”,为更好选拔人才提供第一关服务。为做好对大中专毕业生的管理,我局对前来报到的大中专毕业生2000多人的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

3、积极做好技校招生及有关安置工作。鉴于我县目前的待业压力,我们本着积极开发现有劳动力资源,变压力为动力的思想,为提高他们的素质,通过技校培训来为各企业培养懂技术的人才。组织人员到各乡(镇)中学大力宣传,认真做好技校招生工作,五年共为云南省铜业技校、省第三化工技校、昆明市机械技校等技校输送学生,为他们毕业后自谋职业提供一技之长的学习环境。

4、积极搞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我县的重点产业支柱培育和发展,采取“政府引导、能人带动、狠抓信息”的措施,本着“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指导思想,积极搞好劳务输出工作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五年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44391人次。其中:省外3242人次,省内4969人次,县内1036180人次。为剩余劳动力牵线搭桥提供就业机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5、

加强和改进劳动保障站所工作。我县14个乡镇劳动保障服务所相应明确了1-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文屏镇四个社区(石桥社区、文昌宫社区、民富社区、保健社区)分别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每个站都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工作。做到了职能、编制、‘人员、经费、管理五落实。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茨院、小寨、铁厂、龙头山、梭山、新街等乡(镇)配备了微机、档案柜等办公设备。目前各项工作已经都正常有序的开展。

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1、巩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扩大覆盖面,提高基金收缴率,确保参统企业离退休金按时足额发放。近几年来,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人员始终站在全县稳定的大局,站在为每个离退休人员落实离退休金的细处,继续沿着“地税抓征收,财政抓监管、社保保发放”的工作思路,部门间相互配合,大力宣传,共同努力,深入到企业检查、督促、催缴,确保参统企业离退休金按时足额发放。目前参加养老保险人2318人,在职职工人数1857人,离退休人数461人。五年应收缴养老保险金11”余万元,实际收缴870余万元发放1428余万元。按以支定收的要求,社保工作人员在保离退休金发放中,主动配合地税部门催缴欠费,认真审核企业职工人数及工资总额基数,加大执法监察力度,配合纪委、监察、财政等部门强化基金监管,督促参统单位及时、足额

缴纳养老保险金,对企业欠缴的社会保险费实施监控。五年来,在市社保局的大力支持下,调剂不足部分,共安排下拨我县调剂金,确保了企业离退休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为养老保险工作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2、积极稳妥地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2000年1月,启动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医疗保险工作,结合我县实际,拟定了《*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实施细则》及有关管理办法。到目前共参保76个单位,参保人员7993人;其中:行政参保人员2186人,事业参保人员5376人,企业431人;在7993人参保人员中,在职人员参保6530人,退休人员参保1463人。目前定点医疗机构微机网络已全面正常使用。走上了正常化、规范化,每年可为财政节约上佰万元的资金。在此基础上,启动了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3、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国家建立并强制施行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障制度。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已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省市有关文件通知,为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分散用人单位工伤风险,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经济补偿和职工康复的权利,促进工伤预防。县委、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及时的转发了《工伤保险条例》,明确了具体经办机构,全面启动工伤保险。

4、不断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强基金收缴工作。失业保险作为就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云南省企业职工失业保险条例》,严格收缴失业保险金。

5、加强基金管理和强化社会化服务。全方位、多渠道、多途径宣传五大保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单位领导和职工的缴费意识,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方面,进一步规范、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严格工作程序和工作纪律,成立了“*县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办公室”,明确了专人,定期、不定期的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无擅自调整、更改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导致增提、减免社会保险费情况;经办机构严格按相关政策办理转移手续,计算退休金,无侵犯保险对象合法权益的情况;会计核算按相关政策操作,合法合规,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基金收入两条线“财政专户管理”政策执行到位;无挤占、挪用、贪污社会保险基金问题存在;无其他违规违纪行为出现。

五、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力度,促进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用工管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等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依法处理人事、劳动争议案件,切实维护法律尊严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每年度认真组织开展劳动执法检查工作,为保障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进行检查督促时把开展民工权益保护专项检查和劳动保障执法年审结合起来,对我县范围内的各类用人单位围绕着用工、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工资支付、工作时间、女工及未成年工保护、参加劳动保障执法年审情况及其他民工合法权益保护情况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五年督促私营、集体、个体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份,签订集体合同户。通过检查督促,规范了用工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广大干部职工对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有了更多、更深、更准确全面的了解,为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也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好《劳动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我们劳动保障部门履行职责,开展各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根据市局《关于开展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保护专项检查活动的通知》,我局进一步明确职责,要求分工协作,由分管法规工作的副局长牵头,联系公安、工商、工会等部门,成立联合检查组,先后对双元房地产开发公司、新华书店、信用社等单位进行了检查,对以非法手段扣留各种身份证或者以暴力、威胁非法限制人身**的手段强迫农民工劳动,特别是未成年工劳动、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等行为,进行了全方位的大检查,检查中发现有3家企业167名农民工,有112名未签订合同,及时责令其改正并签订劳动合同。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关于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昭市劳社〔2003)140号、鲁政发〔2004)4号文件精神,切实解决好我县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县政府高度重视,共发放农民工工资追缴通知书84份,追缴金额为112.2万元,已清欠农民工工资88.81万元。按市局要求转发了《关于开展贯彻实施<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情况检查活动的通知》到各用工单位,各用工单位进行自纠自查。进行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宣传,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电视广播宣传,做到家户晓、人人皆知,主要针对个体私营、餐饮、建筑行业进行宣传,使业主知道使用童工是违法行为。由局领导带队同总工会、妇联、公安、工商等部门组成的执法检查组,分别到昊龙公司、理世食品厂、新华书店、信用联社、建筑队、烟草公司、水厂、电力公司、客运公司、石油公司、林业宾馆、蜂窝煤厂、双苑房地产开发公司、南燕餐馆、罗兰饭店、福美美超市、绿林超市、宏旺超市等用工单位进行检查,未发现使用童工现象。积极做好合同鉴证工作,累计鉴证6946人2061。份劳动合同。其中:事业单位聘用合同鉴证4533人13599份;行政单位续签合同制工人合同鉴证1人3份;临时工合同鉴证224人448份;企业单位合同制工人合同鉴证559人1677份。(包括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鉴证集体合同1户。在全县国企改革中,服从大局,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为国企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办理13个企业解除劳动合同鉴证247人988份。

六、工资工作。

1、开展了调标和正常晋升等工作。五年来,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在职职工及离退休人员调整工资;办理正常晋升职务工资;办理级别工资;办理艰苦地区津贴;为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批办一次性奖金;为机关单位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名工作人员发给一次性奖金;审批知识分子;办理农、林、水、卫生一线浮动,办理一线浮动转固定;公、检、法、林警衔津贴等。

2、严格工资审批工作,及时按有关文件兑现干部职工工资。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在组织、财政、编办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加强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基金管理工作。对全县财政供养人员工资、编制、人员逐项核定,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好全县职工工资基金,为进一步规范管理提供了保证。

七、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及后续管理工作。根据省市有关政策要求,推进干部安置办法,认真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及家属的安置工作,深入学校做好子女的就学等问题。今年安置了1名军队转业干部。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解决在企业部分军队转业干部生活困难问题这一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对部分企业军队转业干部生活困难的关心,解决了他们实际问题,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县办认真落实,逐一核实,*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经过认真的清查核实,多方争取,对符合昭转字〔2004〕

2号文件通知的粮食系统、供销系统、客运、商业、外贸、物资等6个部门黄天学等20位军队转业干部,逐一核实“中国人民转业军人证明书”原件及相关证明。发放“三拖欠”资金,所有资金已用在全县困难企业干部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三拖欠”上,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目前困难企业军队转业干部思想稳定,生活困难解决了,真诚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

八、坚持原则,积极、热情的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劳动人事工作涉及面广,工作琐碎、繁杂,直接涉及到广大职工切身利益,来信来访多。根据县委、政府的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工作,要求全局职工对待来访者要严格坚持“热情接待,原则不让”,认真对待工资、职改、工龄咨询,困难企业干部、大中专毕业生和国企改革人员等各种来信来访,对来信来访者提出的疑问和要求,在政策范围内符合解决的,审核后立即解决和答复;不符合规定的,依据相关政策做到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让他们理解文件精神,带着微笑,满意而去;尽量做到不越级上访。

九、加强机关内部纪律,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

我局近年来制定了《关于加强本局内部管理的有关部门规定》及《进一步加强机关内部工作纪律的通知》,2003年起又进一步加强了局党组、班子、党支部学习制度,坚持党组民主生活会制度和党支部生活制度,形成星期一、星期五全局干部职工学习制度,以“学习型、务实型、创新型和服务型”的机关建设为重点,把“学习好、能力强、作风硬、工作实、人心齐、服务优”作为人事部门自身建设的目标,树立机关窗口形象单位。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服务于民,要求全局职工树立起五种风气(即:勤奋学习之风、调查研究之风、廉洁之风、奉献之风、务实之风),做到六个不让(不让上级布置的工作在自己手中延误,不让需要办理的事情在自己手中积压,不让各种差错在自己手中发生,不让来本单位办事的同志受到冷漠,不让不服从安排的情况在自己身上出现,不让本单位的形象在自己这里受到影响。),克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不给好处不办事”的衙门作风。要求全局职工要积极进取,做好廉政工作,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准酗酒闹事,_不准打架斗殴,不准参与,不准挑拨离间,不准拉帮结派。说话办事重依据,讲原则,不奉献。在工作中严格按照省政府党政干部“五要五不要”的规定和《云南国家公务员的八条禁令》来约束自己,杜绝“吃、卡、拿、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的腐败现象发生。用行动向社会展示了全体干部职工的良好形象。

除上述本职工作外,我局紧紧围绕着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各项工作。

主要经验和做法

回顾五年,是艰辛的五年、团结奋进的五年、发展进步的五年。体现了县委、政府领导对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视、本单位党组和局班子的团结协作、全体职工在工作上的敬业精神。使各项工作都有条不紊的进行,取得了较好成绩。具体来说,这种局面的形成依靠:

1、领导重视、团结奋进、扎实工作是劳动人事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

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由县长直接分管。全局职工作风扎实、工作务实,认真做好各项本质工作。加强协调、部门间配合默契。做到年初布置任务,年末检查;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加强管理。全局职工团结奋进、务实求效。建立分工协作的工作制度,平时自己负责自己的本职工作,遇到全县、局的中心突击工作,大家服从安排,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全局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2、加强管理、强化学习、内强素质、外树想象、提高人事劳动干部队伍素质,是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强有力基础。

为全面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必须造就一支思想过硬,纪律严明、作风扎实、工作高效的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我局职工站在讲学习、讲政治的高度,在历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省人事厅的有关“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的通知,制定了《*县劳动人事局关于加强本局内部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局会议制度、学习制度、考核制度、请销假制度和休假制度、办事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接待和登记、财务管理、车辆管理、文件传阅、档案管理、安全保密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实行以“对内提高素质,对外树形象”、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了全体职工的服务水平。

3、做到岗位、目标、责任明确,年初布置任务,抓重点、难点,以带动全局整体性工作。在局党组和班子的带领下,全局职工精诚团结、扎实工作、务实求效、纪律严明,领导班子认识统一,领导之间、上下之间、股室之间、职工之间气氛和谐,领导带头作出表率,“讲团结、求实效、比奉献”,每年都按时完成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任务。每年度做到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安排有序,措施有力,年初布置任务,年终进行总结,找出差距,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是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内因。

面临困难和不足

十五规划已实施完毕,回顾走过的五年,虽是成功的五年,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也看到我县的

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困难和不足,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就业和再就业渠道狭窄、压力大,培训资金不足、培训人数少。

2、社会保险基金收缴困难,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3、人事和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加强。

4、监督检查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5、学习和工作作风需进一步改善。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健时期,也是加快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实现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明确“十一五”期间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形成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事业新格局,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贯彻落实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全面推进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促进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服务。

二、主要目标

(一)强化人员、学历和配置结构。全面壮大“三支队伍”即公务员、事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2005年为基数到2010年人才递增数为3%,总数达6600人以上。加快各学历层次人才的进度,特别是本科和大专生的增加速度,逐步提高人才学历层次,到2010年本科、专科、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数比为30:68:2,基本杜绝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到2010年公务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达95%以上。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大专以上学历69%以上。企业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达15%以上。

(二)加强继续教育和引进紧缺人才。加强“三支队伍”建设的继续教育管理规定和计划,强化人才的思想观念,更新科技知识,制定分级培训措施。充分利用“省院省校合作”、“滇沪合作”以及外出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等渠道和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对“三支队伍”的知识更新、思维开发以及加速课题研究进程。到2010年“三支队伍”的继续教育率要达到100%。实行人才强县战略,改善人才的使用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积极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省内外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工作,将*籍在省内外学有成才的人员,纳入*县人才库。

(三)大力宣传贯彻实施社会保障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劳动法》为基本法律准则,全面贯彻实施《社会保险费征缴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工伤生育保险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禁止使用童工的有关规定》,大力清欠农民工工资,切实保障农民工、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基金监管制度,同财政、审计共同监管,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督并举,坚决查处少缴、漏缴、虚报冒领,滥批滥发等违法违规行为。

(四)强化社会化管理服务,积极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建立健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努力扩大医保参保对象,逐步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完善农村养老保险。

(五)严格人事调动纪律,规范调动程序,强化编制管理,加强工资基金审批,严格执行退休制度,大力做好人事制度改革及相关配套工作。

(六)建立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机制。一是切实做好政策导向。进一步落实好中央、省、市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4050”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全面建立就业基础台帐,开发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实体,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和创业,开发跨地区劳务协作。全面推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工程”,全力抓好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

(七)建立就业援助机制。就业服务机构主动掌握就业供求信息,建立规范的就业供求数据库,有效调控公益性就业岗位,及时供求信息,实行空岗公告制度。

(八)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投资100万元建设“人才市场”,可容纳2000人开供见面会场所;投资300万元建设劳动力市场和劳动技能培训站,建立《*县人才信息库》,形成计算机网络化人才管理系统,建立健全金保工程,使人才信息成为全社会共享的资源。到2010年基本建成县与市、省、国家联网的人才信息高速通道。

(九)加大外出务工人员输出力度。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劳务服务机制,有序地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2006年到2010年每年培训外出务工人员5000人,到2010年全县务工人员达8万人,收入2亿元。就业再就业稳步推进,累计开发城镇就业岗位3640个,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6500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875人,其中安置4050人员156人:全县职业培训共16732人,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次,乡镇劳动保障服务站建站100%)

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就业再就业的基本目标是:拓展劳动经济,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坚持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战略,全面建立“劳动者自动择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市场就业机制。通过就业促进发展,以经济发展成果不断扩张就业总量。

十五规划范文第4篇

规划什么——关于规划的指标体系

规划什么,或者说什么指标应该列入规划,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应该有所不同。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首先看看八五计划、九五计划中所包含的指标体系。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其列入规划的指标体系为:GNP年均增长速度,农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到小康),教育、科技事业,地区经济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国防现代化,平均寿命,识字率,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秩序与风气;主要农产品产量(比如2000年粮食产量达到5亿吨,棉花产量达到525万吨),主要工业品产量(如2000年原煤产量达到14亿吨,发电量达到1.1万亿度,钢产量0.8亿吨,乙烯产量300万吨,等等),机械工业与轻工业中40%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2000年第三产业占GNP1/3),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25%以内,精神文明,环境保护,外贸与外资,一国两制,促进统一。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列入规划的指标体系为:GNP年均增长8.1%,市民人均收入增长5%,农民纯收入增长4%,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7.9平方米到9平方米,彩电普及率由42%到60%,电话普及率由4.6%提高到10%;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农产品(粮食、棉花)产量,主要工业品产量(原煤,原油,发电,化肥,钢,乙烯,汽车,集成电路,铁路货运量,电话交换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解决贫困,城镇社会保险率(80%),农村各类保险率(30%),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资本系数由3.6降到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6.5%,万元GNP能耗降到1.7吨标准煤,基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提高到70%,工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达到2次,狭义与广义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分别为18%左右与2.3%左右,国家银行新增信贷总规模的10%用于农业,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83%,城镇失业率力争控制在4%左右,建立失业预警和调控体系;保证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1亿公顷,部级商品粮基地县增加到900个左右,发电量年均增长7%左右,铁路营业里程达到6.8万公里、复线率达到34%,连铸比达到70%,板管比达到44%,机床产量数控化比率达到12%,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所需设备国内满足率达到80%,研究开发0.3微米技术,建设城市住宅10亿平方米,旋窑水泥产量比重达到25%左右,优先发展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统一。

由以上两个中长期规划我们可以看到,其所列入规划的指标存在这样几个问题:①指标过多,面面俱到,很难看到规划的主线、重点。②指标过细,把一些属于中观层次的指标列入到宏观层次。③指标过空,有些指标的含义比较抽象,八五与九五没什么区别。有鉴于此,笔者认为,确定中长期规划指标体系需要注意如下问题。1、中心指标——最低社会保障水平

任何一个中长期规划都应该有自己的中心,有自己的主题、主线。从国内外经验看,中长期规划的中心指标一般选择如下指标中的一个:改进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化,适应全球化,刺激内需,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跳跃式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改善环境发展质量,增强民族经济竞争力,发展军事经济,增强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改进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提高经济自由化水平,改善政府管理,解决温饱问题,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因此,我们过去一直以速度作为规划中心指标的做法需要修正。鉴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在未来中长期(至少九五计划期)内仍面临着转轨的艰巨任务,为了保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笔者建议把经济与社会体制的改革放在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中心位置(提出以改革为中心并不是否定以经济为中心,它们之间是短期与长期关系),但为了以改革为中心,就必须为改革创造基本条件。市场化改革的最基本条件就是社会保障体系。有了这样一个稳定器、减压阀、缓震件,抓住了这样一个牛鼻子,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才能顺利推进,由此才能通过体制创新带动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使中国经济由粗放增长转变为内涵发展。另据对全国城市近3000人调查,我国公众在新世纪信心最弱的就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比打击腐败的信心还要低,有信心的比例分别为46.1%、51.5%(中国社会事务调查所,我国公众对国家在新世纪的发展充满信心,《光明日报》1999.12.24)。这从反面说明了把社保列为中心指标的合理性。因此,就十五而言,我们的中长期规划的中心指标是:利用五年时间基本建成非农业人口的最低社会保障体系,利用十五年时间基本建成农民的最低社会保障体系(依据笔者过去的一个研究,中国城乡经济差距大致在10年左右)。

最低社会保障体系包含:最低养老保险,最低失业保险,最低医疗保险,最低住房保证。可以将以上四项合并起来开征最低社会保障税(征缴率要达到95%以上),全社会实现每人一个终身社会保障号码(也可与身份证号码统一,若如此,则出生就要登记号码)。为此,需要并力争在十五期间出台“最低社会保障法”。

这里的最低社会保障水平可以依据消费函数、家计调查、专家评定来确定,可定期进行调整。特别强调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国内学者刘福垣(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就是其中之一。他提出要把这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不过从中长期规划角度讲社会保障的作用笔者目前尚没有见到公开文字材料。

2、基本指标——GDP增长速度、失业率、金融风险、经济安全、高技术产业、环境生态效益

中长期规划是指导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它不仅要规定我们的中心工作,而且要规定其他重要工作。因此,中长期规划还必须包含若干基本指标。这些基本指标对我国经济工作社会全局具有重要影响,具有战略意义。结合国内外环境,笔者认为,应把GDP增长速度、失业率、金融风险、经济安全、高新技术产业、环境生态效益这6个指标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体系。下面作进一步分析说明。

GDP增长速度在我国历次五年计划及中长期规划中均是排列第一的最重要指标,把GDP增长速度列入基本指标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更是如此。有所争议的是GDP增长速度这一指标是否应列入中心指标,由上所述,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从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看,在一个或若干个特定时间区间里,暂时不把GDP列入中心指标是符合辩证法要求的。当然,这仍是可以争鸣的。把失业率列入九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在1991年制定的八五计划及十年规划中完全否定了失业率这一指标,只是简单提了一下待业率;1996年制定的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中,提到了失业率,但其位置在所有基本指标之后,并且还不是一个独立条目,而是和人口置于同一条款下。这当然不能责备八五计划、九五计划,这是由当时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综观世界上的市场经济国家,都特别重视失业率,现代宏观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的“通论”名著书名首先就是关于就业(失业的反面)的,其中心就是分析非充分就业(常态)、促进充分就业。无事要生非,把人的生存问题置于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合适的。把金融风险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考虑到金融问题在整个经济问题中的重要性。世界经济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实物短缺已不太可能发生,由于经济开放、网络化,金融资产增加,金融工具增多,金融对经济的冲击力加大,同时,我国金融资产质量确实令人忧虑。尽管没有正式的统计,但各种估计认为,中国金融资产的20%可以归入不良资产。因此,中国金融面临巨大风险。这一点在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以来东南亚及日本金融危机中已经得到佐证。在经济转型时期更要特别防范金融风险。为此,在十五及中长期规划中应确定建立金融风险防范政府基金(除了银行本身的呆坏帐准备金以外),以应付各种形式的金融风险。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台湾地区立法机构通过两个晚上挑灯夜战已修订完成“金融安全基金设置管理条例”,条例规定,在必要时,政府可动用5000亿元的安全基金投入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护盘(台湾《中国时报》与《中央日报》,台通过金融安全基金设置管理条例,《参考消息》2000.1.18)。台湾的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把经济安全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基于国家安全越来越表现为国家经济安全,这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安全的新形式。根据笔者所做的专家调查,多数国人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安全已经至少属于轻度不安全。因此,在十五期间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争取提高经济安全度。从规划角度讲,应抓好这样几个子指标:市场安全度(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产业安全度(三资企业在我国产业中的比重),金融安全度(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金融领域中的控制力),信息安全度(我国自主开发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的能力,我国的网络控制能力及反病毒能力)。把高技术产业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是考虑到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的竞争力。一国经济的竞争力关键在于高技术产业。这一点从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得到充分证明。据统计,美国高技术产业(软件、媒体、电子商务、半导体、高技术设备等)1990年至1999年劳动力人数年均增长4.1%,而其他产业仅增长2%;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30%,其他产业仅上升2.5%;工资收入年均增长11%,其他产业仅增长3%(唐永兴,“新经济”冲击劳务市场,《经济参考报》1999.12.24)。可以说,高技术托起了美国经济。相比之下,我国工业设备中技术比较先进的仅1/3,近1/5已经老化,40%超期;我国企业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至10年,关键技术则差距更大;我国技术装备2/3依赖进口;即使是中关村技术园区也仅是国外进口件的装配车间,甚至有人称之为贸易货栈。可见,形势十分严峻(王一娟,我国技术装备2/3靠进口,《经济参考报》2000.1.6)。因此,十五期间我们必须把高技术产业发展列入规划的基本指标,否则我们就可能失去球籍。

把环境生态效益列入十五及中长期规划的基本指标一般来说没什么争议。因为第一,我国的环境质量恶化已经到了不可容忍、难以忍受的地步,已经位于“世界前列”;第二,若再不治理,则不仅今后治理的成本要加大,而且可能失去治理的机会。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十五及中长期规划中把环境问题置于战略性地位。如果把笔者确定的十五规划指标体系与八五、九五规划指标体系作一个比较,可以看出有很大区别。第一,把规划指标区分为中心指标与基本指标是首创。第二,把社会保障而不是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规划中心指标是首次。第三,在指标中去除了价格水平、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支、货币供应、国际收支等传统上认为是很重要的指标,这些指标有的已成为派生指标,有的在今后5至10年不会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第四,把失业率、金融风险、经济安全、高技术产业、环境列入基本指标是首次。

如何规划——关于规划的编制方法

中长期规划是政府实施宏观管理的行为纲领,其编制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规范。比如,规划的结构,规划的方法,规划的滚动,都应该有一套技术性要求,有相当的稳定性。下面我们分别说明。

1、关于规划的结构

规划的结构是指规划内容的布局安排。当确定了规划什么或规划对象,即规划的指标体系以后,就需要将规划指标及其规划内容按一定结构排列。一般来说规划的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释所选择的规划指标,说明应该规划什么,比如为什么选择社会保障作为中心指标,为什么选择GDP增长速度作为基本指标,等等。第二层次是针对每一个规划指标(对象),分析其在规划期末应该达到的目标值(任务)及达到这一目标值所应采取的手段。第一层次所用的分析方法多以定性分析情景分析为主,第二层次所用的分析方法多以定量分析趋势分析为主。观察一下我国的八五、九五规划,其结构上没有统一规范。规划内容是面面俱到,更像是一个拼盘。从总体上看,九五规划结构要比八五规划结构更合理一些。八五规划结构为:第一部分叙述了总的经济社会蓝图,第二部分是经济总蓝图,第三部分是各行业(12个行业)经济规划,第四部分是区域经济规划,第五部分是科技教育规划,第六部分是对外开放规划,第七部分是改革规划,第八部分是生活消费规划,第九部分是政治思想规划。九五规划的结构与八五规划有所区别:一是把八五计划完成情况单列一个部分,二是单列了和平统一,三是经济总蓝图内容有调整,四是抓住了重点行业,五是用了可持续发展替代了生活消费。依笔者之见,十五规划结构必须完全不同于九五、八五。其基本组成部分不宜过多(八五的9个,九五的11个似嫌偏多,以不超过7各为宜),否则重点不突出,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明晰。下面提供两种规划结构供选择参考。

第一种:

A、中国面临的挑战(环境)与世界发展的趋势B、十五规划的中心指标选择

C、十五规划的基本指标选择

D、中心指标的规划

E、基本指标的规划

F、其他

第二种:

A、中国面临的挑战(环境)与世界发展的趋势

B、十五规划的指标体系

C、十五规划的基本目标

D、实现十五规划的基本手段

E、十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的衔接

2、关于规划的技术

就规划的指标来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政府可以有所控制的,比如社会保障水平,经济安全水平等,一种是政府难以控制的,比如GDP增长速度指标,失业率等。从市场经济发展看,政府可以控制的指标及可以控制的领域是越来越少,因而编制规划的难度是越来越大。当然这并不是说政府无所作为,也不是说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没有规律、无法预测。这里我们以GDP增长速度的规划为例来具体说明其技术分析过程。

确定十五期间GDP增长速度,既需要作可能怎样的预测分析,也需要作应该怎样的规范分析;既可以进行直接分析,也可以进行间接分析(借助专家力量)。下面作具体说明。

A、“十五”期间GDP平均增长速度的实证预测

实证预测是基于历史资料分析所作的预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因果的纵向历史规律分析预测,即时间序列分析,另一种是基于因果联系的横向分析预测。前者是建立把GDP的各期值联系起来的模型,后者是建立GDP与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的模型。由于“十五”预测为中长期预测,因此在实证预测中,一般以纵向历史规律为主,横向因果联系预测为辅。

a、纵向历史规律预测

考虑到GDP统计指标的多种形式,为了充分利用各种资料提供的信息,可分别就定基GDP指数与人均不变价GDP建立起反映各自发展规律的模型。其中,对人口增长速度的预测,分别以高中低三种方案来进行。由于模型角度不同,这两个模型的预测结果也不尽相同。将它们的预测结果加以综合,不但可以综合利用各种预测角度提供的信息,而且还可以提高预测精度。由此可得“十五”期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的纵向历史规律预测值:9.13%(低方案,人口增长速度为0.5%)、9.41%(中方案,人口增长速度为1%)、9.68%(高方案,人口增长速度为1.5%)。具体过程略。

b、横向因果联系预测

从理论上讲,应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考虑影响GDP增长的因素。比如供给方面,要选择与GDP增长密切相关的劳动力与资金及能源等因素,在需求方面则应选择消费、投资、出口等因素分析。但考虑到多数因素的自身预测难度不亚于GDP,故仅选择统计资料比较完整的劳动力作为影响GDP的因素,以此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了预测的全面,分别就劳动力增长的高中低三种方案对GDP作了预测,由此得出“十五”期间GDP平均增长速度的横向因果联系预测值为:5.26%(低方案,劳动力增长速度为1%)、7.17%(中方案,劳动力增长速度为1.5%)、8.80%(高方案,劳动力增长速度为2%)。

综合纵横两方面预测的结果,可得到“十五”期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的三种实证预测结果如下:7.58%(低方案)、8.51%(中方案)、9.33%(高方案)。

B、“十五”期间GDP平均增长速度的规范分析

规范分析是基于未来发展需要所作的预测,是应该实现的最低目标值。与实证预测不同,规范分析具有刚性,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就GDP的规划而言,必须考虑人口因素、国际因素、环境因素的刚性要求。

a、新增人口

“十五”期间离中国人口高峰值尚有一段时间,因此,尽管继续执行严格的人口控制政策,这期间中国人口仍将以1%左右的速度增长。为了保证新增人口达到全国平均生活水平,自然要求GDP必须有1—2%的增长速度。

b、国际水平

中国是一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为了保持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至于下降,其经济增长至少应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否则,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甚至会威胁到中国的“球籍”。从世界范围来看,虽然东南亚危机余波尚存,拉美经济危机又起,但从总体来说,全球经济基本处于稳定增长阶段。据预测,未来十年内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大约在2.5%左右,这就决定了“十五”期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不得低于2.5%。这是解决中国在世界上“生存”问题的经济增长的下限值。

c、缩小差距

生存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只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就永远不能摆脱后进与不安全的地步。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中还必须考虑到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需要。根据三步走战略,我们要在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人均GDP达1万美元左右,则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需要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高2个百分点。如果我们要在40年内迎头赶上,那么需要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高2.5个百分点;如果希望在30年内赶上,则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5个百分点。当然,如果我们的经济增长只能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那么我们只能在70年后才可将差距填平,我们的战略目标也就不能如期实现。

d、环境保护

我国经济增长总是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高污染的传统产业生产规模的扩张,同时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这种格局到“十五”期间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并且加上人口在不断增长,伴随生活水平提高而来的人均能源消耗的增加,都会使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的失衡,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受到影响。因此,治理与保护环境也应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尤其我国目前要申办2008年奥运会,更是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治理环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关键是要有投入的保证,要从经济增长中扣除一部分作为补偿环境的发展成本。这样,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每年GDP增长中必须有1%用于环境保护(这里1%是基于中国环境科学院的估计:我国每年环境生态损失大致相当于GDP的1%)。

综上,可得出“十五”期间我国GDP平均增长速度的规范预测结果为6.5—8%(其中6.5%、7%、8%的GDP平均增长速度可分别保证在50年、40年、30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相应作为低、中、高三种方案预测值)。

C、“十五”期间GDP平均增长速度的专家预测

预测涉及经济社会现象未来的变化,各种影响因素错综复杂。进行中长期预测面临的随机性和不可测性更高。任何个人预测、模型预测都是有局限性的,为此应该利用专家群体进行预测。因此,笔者根据预测需要,选择了十几名在经济预测领域颇有造诣的专家,征询他们对“十五”GDP增长速度的看法。专家们对“十五”期间GDP的增长普遍持乐观态度,大多数认为平均增长速度在7%、8%左右,其中最低认为在5%左右。

D、“十五”期间GDP增长目标的确定

“十五”处于新世纪之初,其经济增长速度的科学预测与确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综合上述实证、规范及专家经验预测三种预测结果,可得出“十五”期间GDP平均增长速度的三种预测方案:低方案为7.4%左右,中方案为7.8%左右,高方案则为8.5%左右。从国际经验来看,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由人均GDP1000美元发展为2000美元都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从而可以推断“十五”期间我国仍处于为达到人均GDP2000美元而奋斗的阶段。而许多国家在这个阶段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五、六十年代平均增长速度为5—6%,日本在六七十年代平均增长速度为9—10%,亚洲四小龙更是在七八十年代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因此,以上确定的“十五”期间每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符合国际发展规律的。至于具体到“十五”期间每年的经济增长情况,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不断提高,也会呈现与以往不同的分布格局。由于新一轮周期起点高,决定了其峰值不会太高。因此可推测“十五”基本在一个“缓起缓落”的周期内运行。由于新一轮周期具有微波化的特点,其扩张期可望持续到“十五”的中后期(即2003—2004年达到峰值)。

在上述预测中,中方案是我们的基本预测结果,高方案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至于上述规划目标的实现手段、政策举措需要另文分析,在此就不作进一步说明了。这里仅指出两点:一是要抓住影响GDP增长速度的关键因素,二是要摆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角色。

据了解,十五规划编制已经成为2000年的四大热点之一。笔者希望不要让它成为一阵风、大运动、走形式。作为新千年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更应该严谨务实,冷静思考,使规划有名有实,不要使规划编制完了就完了,使我们的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相衔接,滚动进行调整。如果我们真的做到有规则、有筹划,防患于未然,计划于未来,则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扎实地向前推进。

一、社会发展,不能随意超越

马克思早就讲过:“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决不能。”①因为不同的社会阶段是由不同的生产力决定的,“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②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有人认为,北美的历史就是从奴隶社会——殖民地社会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中间越过了封建社会;也有人认为,我国的某些少数民族地区,有的是从奴隶社会甚至原始社会一跃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因此认为社会发展可以超越。此观点是片面的。美国、加拿大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北美的建立,并非是玛雅人、阿斯特克人为代表的有过灿烂文化的印第安人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欧诸国血腥入侵、长期移民的结果,他们一方面大规模地屠杀印第安人,贩卖黑奴,另一方面又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意识形态等等。总之,北美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从欧洲搬过去的,是西欧生产方式对外输出、移植的结果。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同样不是原有社会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全民支援,民主改革并结合当地情况移植、创新的结果。总之,“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③思想的科学体系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在建国前夕描绘的中国前景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④刘少奇在1951年的报告中仍然认为,党“现在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在将来要为转变到社会主义制度而斗争,最后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而斗争。”⑤这就非常明确地肯定了中国的前途是按照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顺序来发展的。这三种不同的社会阶段,是不能随意超越的。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处于相同的历史阶段

马克思论证的一般国家的发展道路是这样的:

早年论证的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是这样的:

以上两种发展模式对比,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中国的独特道路是由自己的国情决定的,它与马克思论证的一般国家的发展道路是一致的。二者平行发展,最终目标相同,异途同归,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与旧民主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处于相同的历史阶段,同属市场经济,从历史顺序上讲,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我国当今的社会理应是“新民主主义之后的初级社会主义”,必然带有浓厚的新民主主义色彩。正如前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讲的,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也就是“旧民主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世界最终都要走向社会主义,但西方国家是经过旧民主主义,而中国是经过新民主主义。“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①第三,不能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带有过渡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就否认了新民主主义的独立存在。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具有过渡性质,也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既然社会主义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段,丰富多彩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更应是一个独立的社会阶段。尽人皆知,资本主义社会业已延续了几百年,它经历了血泪斑斑的原始积累、两极分化、周期性经济危机、由原始的市场经济到成熟的市场经济以及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漫长历程。近年来,带有社会化占有性质的共同基金会的股权比例越来越大,这就加大了社会主义变革的可能性。从上层建筑上看,亦有一个民主化、法治化的渐进过程,如美国建国后的144年才开始承认妇女的选举权,又过了几十年,那些收入低于纳税线的穷人才有了公民权。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虽能避免一些资本主义苦难,发展可能快一些,但也决不是走过场,用二、三年或十几年就能结束的事。1949年,刘少奇曾认为:用社会主义代替新民主主义社会,“那将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①这个几十年以后的估计,也显然是不够的。

1949年,在主持制定的《共同纲领》上,根本没有谈到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因为“这种时候还在很远的将来。”②可是没过几年,我国突然在敲锣打鼓的欢呼中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在1956年9月党的政治报告的决议中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实质上“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就明确肯定了社会制度的超前性,承认了社会发展的人为的历史性超越。

三、从1954年到1982年的历史性超越

我国超越历史阶段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这个时间的划分,有粗、细两种:一是简单粗糙地划分,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到1978年12月三中全会的召开,共22年;二是细致认真地划分,是从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代会开始,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共28年。后一种划分比较准确,也比较科学。

从52年开始,中央按照主席的建议,宣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用1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批驳了“新民主主义者”刘少奇的“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观点③。反复尖锐地批判了邓子恢、薄一波等人的“右倾”建议。然而,正式向世界公布则是在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由刘少奇出面作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讲的:“五年以来的生活充分证明,由目前复杂的经济结构的社会过渡到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社会,即由目前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应当走的唯一正确的道路。”④1949年刚刚组建起来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不久亦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从49年至54年,再去掉三年的经济恢复时期,真正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有两年,不可思议,亦不符合历史规律。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经济形态、生产方式)与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不同,它虽被暂时埋没,但仍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最终是要破土而出、挺身再现的。固然,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但当时忙于拨乱反正、冤假错案、致力于工作中心的转移、与“凡是派”辩论等等,没有来得及认真纠正超越阶段的问题。虽然79年的讲话已开始触及,81年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正式宣布“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则是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中,那些坚持“两个凡是”的人也是在这次大会上离开了中央领导岗位,这也是个重要标志。嗣后的十三大、十五大又对初级阶段作了较为系统的说明。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在实践中纠正了这一历史性错误,“实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同时又创造性地培育和发展了我国的市场经济。总之,从82年开始,我们才转向了正路。

这个28年的超越,首先是由于我国历史条件下的特有思潮引起的。例如急于求成求纯的唯心史观、小生产者的狂热病、个人崇拜、盲目学习苏联、在胜利与欢呼中忘乎所以等等。这不只是的个人失误,而属集体性失误,少数领导成员虽也进行过抵制,但都没有坚持,实际上是在搞超越社会阶段的试验,有意无意地偏离了思想的科学体系。结果出现了封建残余影响下的“左”倾变态的人治社会主义,而不是走向共同富裕的以民为本的带有浓厚新民主主义色彩的法治社会主义。譬如1972年国务院批准引进彩电生产线的目的,是为了“逼真地反映领导同志的光辉形象”,后因“蜗牛事件”而搁浅、推迟了五年。这实际上是明目张胆地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篡改成“为长官服务”,再加上对外封闭而造成的历史笑话。这仅是封建遗毒感染下的一个小例子。当冷静思考之时,亦曾表示过:“失败是成功之母”,“物极必反”,“错误成了堆,光明就会到来”。“搞的不好,历史走一点回头路,有点回归,这还是很可能的。”①“只要社会需要……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华侨投资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②。以上是科学思想的刹那再现。邓小平讲过,“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③关于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和当前出现的新情况,眼下尚缺彻底明晰地理论说明。我们应摆脱嗫嚅趑趄、回避现实或挤牙膏式的认识方法,而要以科学的态度,有的放矢,作出彻底、创新的深层解释。

四、28年中的两大失误在28年的超越过程中,运动不断,盲目跃进,放卫星,“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造成了三年的经济困难和数千万人的非正常死亡;人均GNP上升缓慢,农民缺吃少穿,职工“光长胡子不长钱”,知识分子惶惶不可终日;只喜欢“抓纲治国”,“语录安邦”,不晓得科教兴国,更不承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文化水平严重滞后;把马克思的社会占有理论撂在一边,盲目推行“私营企业国有化”和小集体——大集体——全民(国营)的升级过渡,政企不分,党政不分,此病至今未能根治;全民资产每年至少流失三百多亿元,也有人估算是一千多亿;硬说“自然界这个敌人也是有办法制服它的”,要“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①,破坏了生态平衡;民主与法制在中名存实亡,国家主席、副总理、部长和相当多的知识分子被迫害致死……。但这些还不能算是最大的失误,最大的失误有两条:一是走了28年冤枉路,浪费了中华民族的宝贵时间;二是人口失控,后果累累。

衡量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有10个以上,但第一位的指标是人均GNP或GDP,这是邓小平多年来反复强调的,因为它反映了当地的人均生产力水平。我国经历了28年的时间,人均GNP才只上升到“二百几十元美金”②尽管当时公布的工农业总产值相当高,但几乎一半是水份,形成了效益低下、票证泛滥、生活困难的“高产穷国”。比如贵州全省农村社员的平均月收入,从57年到79年一直在3.8元的水平上徘徊。在此期间,正是一些国家(地区)经济起飞的时候。5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状况与日本差不多,香港不如上海,后来却出现了令人遗憾的反差。日本在60—80年,GNP每隔五年翻一番,并由出名的产品质量低劣国转变成世界著名的质量第一流的国家。再如资源奇缺、人口密度高于日本的韩国,1960年人均GNP只有82.6美元,从62年开始,通过农村的复兴计划和三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拼命推行出口导向(输出第一主义)战略,连续22年人均收入每年递增6.6%,世界第一,1962—1985年出口猛增576倍。再如巴西,从60年到81年人均GNP由247美元增加到2300美元,50年代根本不能生产汽车,80年后成为世界十大汽车生产国之一,小型飞机的制造,世界第六。我国的经济腾飞在八十年代初方才开始,推迟了将近一代人,真是无法挽回的历史遗憾!

1957年我国人口突破六亿,马寅初在最高国务会议和第一届人代会上,正式提出了控制人口的提案,即《新人口论》。主席当时认为。“这一条马寅初讲的好……我跟他是同志”。尔后,、又强调说:“人口达八亿再搞就晚了”,“我们要大声疾呼”,“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塌台的。”但为什么又采用狂轰滥炸的方式,猛批“独树一帜”、“又臭又硬”的马寅初并将他赶出北京大学呢?这主要是因为理论认识上的肤浅性造成的。当时,有些人把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与马尔萨斯的旧人口论混为一谈,“左”而幼稚地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人口问题”,“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人首先是生产者,其次才是消费者”,不应“见口不见手”,1973年4月16日还派代表去联合国大讲一通。其实,马克思早就讲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①,它必须与自然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财富,没有自然界,没有耕地、原材料等劳动对象,没有足够的设备、技能、岗位以至市场需求,仅仅靠两只手是不能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的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②人在生产之前,生产之后(退休)或下岗、失业时都要消费,不劳动也得吃饭。28年中,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超过20‰的年份有20个,63年的出生率是43.6‰,一年生了2900万人,28年共增四亿多,“批错一个人,增加几亿人”。1979年虽然宣布到2000年,争取实现零增长,这根本做不到。为达到人口与资源的平衡,我国要奋斗几十年才能实现零增长,然后再逐步降到10亿以内。总之,这一失误要用二、三代人的时间才能初步挽回。假如四十多年前就采纳了马寅初的建议并能认真贯彻,我国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早已超过了小康水平。人口过多是中国今后百年内必须拼搏、陟登和翻越的一座大山,因为它是生活改善、城乡就业、生态平衡、社会稳定、人均GDP上升及国力加强的重要关键。有人说,人多是好事,劳动资源丰富、成本低、容易占领国际市场。这当然是对的,我们应千方百计地尽可能发挥这一优势。但关键还在于人口素质,若文化科技素质长期低下,劳密型产业逐渐缩小,优势亦会变成劣势。马尔萨斯的旧人口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柱石,其实质是反对社会主义。马尔萨斯认为:人口按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则按算术级数率增加,这是永恒的“自然规律”。“人类不可能优裕地生活”,即使出现了平等的新社会,那“不外是黄梁一梦”,“不到三十年,由于简单的人口原理,它就会完全毁灭。”③事实上,我们的新中国已经诞生了50年,不仅没有“完全毁灭”,反而欣欣向荣地发展、强大起来。近廿年的人民生活跃上了一个大台阶,业已接近小康水平。

马列主义认为,每一种生产方式都有自己特有的人口规律,“应分别研究每个社会机体的人口规律。”④我们能够自觉地调节人口,根据客观需要,通过计划生育,既可以按几何级数率增产、按算术级数率增人,亦可以增产不增人,也可以边增产边减人,并不断地提高人口素质,尽力缓解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后果。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人口规律和马寅初新人口论的主要精神,根本不同于马尔萨斯的那一套。

十五规划范文第5篇

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院管理中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促进医院物质文明建设和技术工作的保障;良好的医德是搞好医院管理的理论基础;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协调医务人员相互间关系的重要条件。医院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指导思想

1、医院创建精神文明单位,其目的在于组织和引导青年乃至全体干部职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倡导职业文明为核心,以行业管理规范为标准,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岗位建设、岗位创优为重点、以先进为导向的群众性劳动竞赛,在医疗服务中体现高度职业文明。今后五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深入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实现我院分级管理、创二甲医院评审验收,达到并跨进盟级文明单行列,特制定我院创建精神文明单位“十五”规划,以便为今后五年内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提供坚实有力的思想保证。“十五”期间我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把思想道德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特别是要把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廉洁行医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提高医护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医院科技步伐和经济建设。提高医院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水平,把我院办成一个作风过硬、医德高尚、技术精湛、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实现“一流的环境、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一流的信誉、一流的效益”的现代化高度文明的二甲医院。

二、奋斗目标

1、全院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普遍提高,社会主义信念进一步坚定。

“十五”期间,我院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及全体职工群众,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干部职工的头脑,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通过学习使全院职工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改革开放和反“和平演变”考验的能力,牢固树立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本职岗位的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救死扶伤、廉洁行医、开拓创新、奉公守法、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在“十五”期间完善医院分级管理,顺利通过二甲医院评审验收奉献一切聪明才智。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卓有成效,医院风气明显改善。

在社会公德逐步破除愚昧、落后、封建的不良意识和风俗,消除院内各种丑恶行为和不良现象,树立正气。学雷锋,学白求恩精神长抓不懈,蔚然成风,先进人物不断涌现,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公而忘私、勇于奉献、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思想成为医院风气的主流,形成一种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和文明、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院各级各类人员遵守自己所在岗位职业道德规范,院党政领导干部做到廉洁奉公、永当公仆、不谋私利、一身正气的文明典范。医护人员做到态度和蔼可亲、服务热情周到,医术精益求精,不收受患者的红包,不接受患者宴请、财务。重塑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白衣战士形象。

3、坚持把“文明科室”和“文明个人”活动结合起来并提高到新的水平。

“十五”期间,在保持旗级文明医院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文明科室”和“文明个人”的标准,完善考核评选制度。树立模范典型文明职工,文明科室作为评选先进科室,先进个人要首要条件,将“双文明建设”活动推进一步。

4、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搞好在职继续教育。

在保证医院正常医疗、教学、科研、预防等工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对青年医师进行业务培训,并选送德才兼备有培养价值的年轻医师进行业务培训,选送德才兼备的有培养价值的年轻医护人员去上级单位深造,鼓励青年医护人员参加各种在职培训班;继续搞好新职工的岗前教育,加强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对行政后勤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现代化医院管理水平;举办各种医学讲座,学术报告会,建立医护人员专业技术考核制度和技术档案制度,促进专业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

5、进一步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活跃和丰富医护人员的文化生活。

组织开展好不同层次的群众性文体比赛,竞技比赛和文艺汇演,参加上级开展的各种文艺表演和体育活动、旅游、业余舞蹈,用健康向上的活动占领职工文化娱乐阵地。

6、继续认识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号召全体青年职工,大力提倡晚婚、晚育、优生忧育,做好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咨询活动,建立健全完善计划生育管理条例和明确各部门责任。建立奖罚制度,严格计生工作纪律,坚决杜绝计划外生育,把计生工作落到实处。

7、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和法制是维护政治和社会主义稳定的重要保证。

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和法制是维护政治和社会主义稳定的重要保证。“十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民主形式和民主程序,进一步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证职工的民利和义务;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密切于群众关系,医德关系,倾听群众呼声,要重视职工评聘,工资调整、奖金分配等热点问题,增强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完成上级部署的普法教育,使85%以上的职工能够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制观念去处理事物。努力把我院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配合社会治安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搞好我院的治安和综合治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做好防盗,消防灭火工作,杜绝,打架斗殴现象发生,为医院创造一个安全的内外部环境。

8、医院分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面貌有明显改观。

“十五”期间我们继续保持“旗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为争创盟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配合二级医院分级管理和评审验收,积极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全面达到医院卫生标准,院内污水排放及引用水质均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医院要继续植树造林,为患者提供舒适优美的环境。

三、保障措施

为实现上述各项奋斗目标,我们要采取主要措施是:

1、领导重视,责任明确。院党支部要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明确职责,责任到人,狠抓落实,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保证组织实施。院工会、团支部协助院党支部做好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纳入到医院整体发展规划中和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中,做到有布置、有考核、有评比、有总结。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做到分工明确,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充分发挥党员和共青团员模范带头作用。

2、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促进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十五”期间要把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抓,要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四有”职工,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继续抓好革命传统教育、理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国情、形式、廉正建设,职业道德教育。举办各种形式演讲会、报告会,竞赛、技术竞赛和参观访问,使各项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想热情。进一步完善职工道德规范,建立职工医德医风档案,培养职工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增强职工的凝集力。

“十五”期间要进一步搞好医院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各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动态研究,总结经验,撰写论文,发挥导向作用,成为医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和“四有”职工队伍的重要阵地,成为医院职工交流思想的良师益友。

3、落实一定经费,做为精神文明建设奖励基金。

每年按业务收入的一定比例,做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经费,鼓励职工开展工作。

四、组织好各种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十五”期间,我院要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做到扎扎实实,深入持久。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不懈的开展学雷锋,学白求恩,创优质服务”活动,树立典型人物,在职工中开展“文明用语,微笑服务”,“评选文明职工”,“文明家庭”。办好各科室宣传板报、专栏等,促进“两个文明”建设。

五、完善精神文明建设设施。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十五”期间,不断完善精神文明活动设施,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建设好“职工之家”,积极开展建家、议家、评家活动,投入一定的经费建设好篮球场、乒乓球活动室、老干部活动室等,满足不同层次各类人员的文化生活,丰富职工业余爱好。

六、发挥社会内外监督部门作用。

对内发挥职代会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鼓励职工参政议政,提倡和开展职工为医院提合理化建议,促进医院深化改革和各项事业发展。对外继续发挥院外监督作用,完善监督网络,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定期召开有关涉外会议,听取社会人士意见。建立“十公开”,“十不准”制度。对检举揭发者给予重奖,对违犯以上规定者给予严肃处理。

7、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建设外部环境

“九五”期间根据整体基础规划,逐步完善改造合理布局设施,拆除旧房,改建绿化区,硬化路面,接触后顾之忧。

积极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建立卫生责任制和卫生包干,卫生流动红旗制度,完善管理制度,定期搞好室内外卫生环境,做到窗明干净、无鼠、无臭虫、无蟑螂、无痰迹、无垃圾堆放,集中污物消毒灭菌的处理,建立卫生工作奖罚制度。

十五规划范文第6篇

终期评估报告

海州开发区

二00六年四月二日

海州开发区妇女发展规划终期评估报告

一序言

2001年至2005年是实施《海州开发区妇女发展规划》的五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开发区妇儿工委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实现和完成《规划》的总目标与主要任务,使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权利进一步实现,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程度不断提高,妇女工作不断步上新的台阶。但女性从业人数、有关妇女健康的个别指标出现下滑。因此,在实施《规划》的进程中,我们注重关心妇女发展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加大工作力度突破重点难点,以推动和促进妇女事业的健康、快速和全面发展。

二“十五”妇女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一、妇女发展的外部环境

进入21世纪,开发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5年来开发区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05年实现财政收入五千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60元,比2000年增长2234元。

二、妇女与经济

切实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拓宽妇女就业领域,使广大妇女享有充分的就业权利是“十五”妇女发展规划规定的重要目标。《规划》实施五年来,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妇女工作成效显著。

(一)妇女与就业

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广大妇女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在全部从业人员中,女性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0%,且所获得的经济收入与报酬逐年提高。妇女职工文化程度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上升。我们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加大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为女职工做好社会保险工作。在女职工劳动保护中,加强对女职工工作时间、劳动强度、劳动条件保护措施工作的管理,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和工作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落实对女职工劳工过程的特殊保护。

(二)扶贫助残,帮助困境中妇女

“十五”期间,我们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贫困妇女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实用技能知识培训,使贫困妇女掌握1—2门实用技术。加大教育扶贫工作力度,扫除青壮年妇女文盲。

残疾妇女同样受到我们的关心和爱护。通过对残疾人进行培训,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妇女走上工作岗位。

三、妇女参与决策管理版权所有

实行男女平等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妇女参政议政是实现男女平等最高层次的内容。“十五”时期,我们大力加强妇女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妇女参政议政,按照规划目标要求,培养选拔女干部及后备干部。目前女干部选拔工作步上新台阶,通过加强女干部队伍的建设,实现男、女干部同步规划、同步培养、同步使用、同步管理。通过培训,提高了女干部综合素质,选拔了一批素质高、群众公认的女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充分发挥女干部在密切联系群众方面的优势,为女干部发挥作用营造了良好环境。

四、妇女与教育

大力发展妇女教育,提高妇女的科学文化水平,是实施“女性素质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求得解放与发展的内在动力。“十五”时期,我们全面普及义务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事业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整体文化素质和科学知识水平明显提高。其中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战略目标,我们加快发展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在对妇女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上,我们也加大力气,达到了规划目标确定的每年有500人次的农村妇女接受实用新技术培训的要求。

五、妇女与健康

妇女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保障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享有卫生保健服务,享有计划生育权利,提高妇女预期寿命,“十五”规划把妇女健康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我们围绕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大力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规范婚前卫生保健工作,使妇女健康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目前育龄妇女妇科病检查率为100%。

六、妇女与法律保护

严厉打击对妇女的暴力侵害及拐骗、买卖妇女等犯罪行为是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妇女法律地位的重要标志。“十五”期间,我们认真组织实施各项妇女权益保障法律和规章制度,进行经常性的督查和执法工作,在社会、家庭等方面有力地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和权益。

七、妇女与环境

创造有利于妇女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提倡文明进步的妇女观,爱护妇女,尊重妇女,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是我们加强宣传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推动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上,缩小了男女在分享经济决策权上的差距,拓宽了妇女参与经济决策的渠道,保障了女职工享有特殊的劳动保护,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政策,建立健全了城镇女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帮助支持贫困妇女脱贫,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率达100%。

三妇女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妇女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我们各项工作都能正常有序地向前推进,综合上述,妇女的自身价值和作用更加引起各界的关注,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妇女的各项权益基本得到了保障。但是,从统计监测的角度看,还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就业领域中男女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

目前的就业政策,企业改制后的再就业工程,尚未在操作上规定妇女特殊保护政策。妇女由于受生理、家庭等自身特点和客观条件制约,在市场化就业岗位竞争中,妇女择业往往处于弱势。体现在职工性别构成上,妇女就业比例虽有提高,但仍然偏低。妇女的就业领域虽有了新的拓展,但仍未摆脱技术含量低、劳动报酬低的服务领域的传统就业模式。

二、妇女医疗保健工作困难较多

一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受社会多方面因素影响。孕产妇死亡率高低受社会多因素影响,涉及个人、家庭、社会、医疗保健水平等方面,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但目前这项工作大多集中在医疗保健部门,工作基础尚不稳固,尤其是落后观念根深蒂固,孕产妇死亡率回升的隐患依然存在。二是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难度加大。在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过程中,由于群众生育意愿与现行生育政策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部分育龄群众配合程度仍较低特别是计划外怀孕妇女在孕期保健、分娩期出现危险又不能得到及时诊治,死亡率回升。

四、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妇女事业的领导

针对妇女在就业、择业中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切实实施男女平等,消除就业中性别歧视,尽量拓宽就业渠道,创造就业机会,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商业、服务、饮食业和金融保险业等适宜妇女生理条件的行业,为扩大妇女就业门路提供便利条件。另外,要加强妇女的职业培训,提高妇女的自身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

二、大力提高妇女生殖保健水平

十五规划范文第7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2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部级

十五规划范文第8篇

根据《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及xx工业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九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状况

(一)工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九五"时期,xx工业紧紧围绕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的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全面进行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和调整,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好转。

1.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2.产业结构的调整正朝着符合xx经济发展要求的方向发展

"九五"是xx工业发展与调整并重的一段时期,工业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工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呈现以下特征: 都市型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到1999年底,都市型工业增加值已达117亿元,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增加值的18%。仅食品工业的增加值就达到54.1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5%。都市型工业的发展不仅为解决城市就业问题提供了一条途径,而且对工业结构的优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整体经济效益明显好转 4.工业布局调整步伐加快

"九五"期间本市加快了工业布局调整的步伐。一方面加快了工业开发区、试验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另一方面加强了对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加大了城区工业企业搬迁的工作力度。 以1995年《xx市实施污染扰民企业搬迁办法》的和实施为标志,全市工业企业搬迁工作进入了搬迁与企业的资产重组相岷稀⒂肫笠档牟方峁沟髡嘟岷稀⒂肴械墓ひ挡季值髡嘟岷衔卣鞯男陆锥巍?000年又公布了《工业布局调整规划》以及《北京市四环路内工业企业搬迁方案》。五年间共办理转让项目59项,转让占地面积171.8万平方米,协议转让总金额95.6亿元。工业布局结构的合理调整,不仅为工业利用级差地租,盘活资产存量起了重要作用,还对治理城市污染和有效利用能源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加快建筑业的发展、促进金融、贸易、商业等第三产业发展及中心城区的繁荣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5.工业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 工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有所加快。2000年全市工业完成出口产值310.1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比重的13.6%,比1995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二)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小而弱"的特征比较突出,整体竞争力不强

北京工业中不仅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更缺乏小巨人式的小企业群体。在众多的小型企业中,普通小型加工企业仍占主要地位,缺乏"小而强、小而活"的高技术型企业,使得北京的小型企业缺乏活力,困扰着北京工业的发展。"小而弱"的结构若不改变将使北京工业很难承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

2.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的行业所占比重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是北京工业中能源及水资源消耗大户,三行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仍占有19%的比重。1999年全市工业用新水补给量7.58亿立方米中,这三个行业所消耗的比重占37%,三行业合计能源消费量1691亿吨标准煤,占全部工业的71.9%。另外,北京工业中还有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和产品,如小水泥、小石灰窑、小冶炼、小电镀、小农药及小化肥等,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3.工业空间布局仍然与首都的城市功能不相适应 4.部分国有企业机制转换较为缓慢

经过"九五"时期的努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也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包括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政府职能转换、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市场竞争环境以及企业历史负担过重、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导致部分国有企业机制转换较为缓慢。

二、"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环境

(一)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北京工业面临改善发展环境和保障条件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摆脱了短缺的局面,全面出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变。随着商品短缺状况的基本结束及经济发展体制环境的变化,地区间工业发展的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延伸到各地区发展环境和保障条件的竞争。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将使北京的工业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2.经济全球化将使北京工业的发展面临国际竞争的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参与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北京市工业面临的竞争局面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北京工业将直接面对国际大公司、大企业竞争。北京工业中技术含量较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在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由于首都城市功能的限制,北京工业只能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这种国际竞争激烈产业直接碰撞的状况,是"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3.资源和环境因素对工业发展的挑战

首都经济要求北京必须发展节约资源、能源、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工业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目前工业中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热力等行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工业结构中占地多、耗水多、能耗高、"三废"排放量大的行业所占比重仍然较高这一事实与首都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也是"十五"期间工业发展面临的另一项挑战。

(二)工业发展的机遇

1.对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需求的日益增加为北京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市场和发展机遇

我国的生产能力过剩明显呈低层次状态。一方面许多质量低、与市场需求不符的产品滞销积压,另一方面,部分高技术产品市场畅销,需求加大,特别是一些适应现代生产和消费的产品仍有较大需求空间。这种状况为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

2.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和开发为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1999年6月国务院转发《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后,市政府已经推出了一系列对中关村科技园区新的支持政策,这些政策措施将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壮大将对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生强大的辐射和促进作用。

3.加入wto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为北京工业走出去提供了机遇

中国加入wto后,也为北京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成员国之间消除了贸易壁垒,有利于扩大企业出口;进口关税降低,有利于企业的原材料进口和设备更新;加入wto后外商投资环境将大大改善,法律的透明和国民待遇的实现,为外商来京投资打开了广阔的通道。

三、"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十五"时期,北京工业要继续深入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以国家重点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为契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重构新的产业群体,实现工业同现代化的首都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十五"时期,力争用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更强、传统产业更优、都市型工业更发达的发展局面;企业改革基本到位,企业结构合理,形成一批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及一大批有特点和优势的中小型企业;加大工业布局调整力度,环京高新技术产业带初步形成。通?quot;十五"和未来十年的发展和调整,全面提高北京工业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2.具体发展目标 (2)产业结构调整目标:通过"十五"时期的发展,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以优化改造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产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保持20%的增长速度,2005年增加值达到520亿元左右,占工业增加值的40%左右;都市型工业的增长速度预计为15%,2005年增加值将达到26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左右;除高新技术产业及都市型工业外的其他产业的增加值520元左右,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0%左右。

(3)产业布局调整目标:"十五"末期基本建成部级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及十个市级工业园区,基本形成环城高新技术产业带;四环路内工业企业生产部分基本实施搬迁改造,到2005年腾出约600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使四环路内工业企业的占地面积从目前的8.74%降低到7%,保留的7%用地中主要发展企业研发和销售业务,以及部分都市型工业。

通过"十五"和到2012年的调整,初步形成层次清晰比较合理的工业布局:

规划市区:重点发展工业营销、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及部分都市型工业;

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和辐射基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北京现代制造业的窗口基地;

市级及区县工业园区:建设成北京现代化工业的主要基地。

(三)发展战略

1.实施结构调整战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抓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良好契机调整工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带动工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升级。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积极培育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北京工业中新的支柱。同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信息化,实施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工程,大力振兴现代制造业。

"十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战略的重点是建设十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实施十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重点工程。

2.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高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继续创造鼓励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推动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政府向企业的转变,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从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到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开发并重的转变,形成以技术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提高工业总体竞争能力。

"十五"时期,工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重点是实施五项工程:实施"带动"工程,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首都二四八重大创新工程"及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带动作用;实施"双百"技术改造工程,加大企业技术进步的投入力度;实施"嫁接"工程,建立产学研联合的快速通道,实现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嫁接;实施"引进"工程,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工业剑皇凳?quot;换代"工程,大力推进工业技术更新,淘汰落后生产力、工艺及技术。

3.实施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将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八届三次会议的部署,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推进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一是使国有资本从一般加工工业等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二是使国有经济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三是改善工业投资环境,通过投资引导和环境保障等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

4.实施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工业布局

围绕将首都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优化工业空间布局。优先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和市级工业园区,加快三、四环路内工业企业搬迁工作的步伐。同时,对全市工业企业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推广节能降耗技术,在控制总量前提下,降低单位产值的污染物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使工业在首都这个特定环境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5.实施"抓大扶小"战略,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继续落实好"抓大"战略,培育带动全市工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政府在一些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行业领域重点扶植大型企业集团,树立北京的品牌形象,使大企业在全市工业产品升级换代的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为中小企业创造宽松平等的竞争和发展环境,扶植"小而强、小而活"的新机制中小企业。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快现有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十五"时期基本完成集体企业、国有小企业、乡镇企业的产权改革。结合首都资源特点重点扶植和发展5类中小型企业: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支撑的技术密集型中小型企业;以软件开发为代表的计算机应用服务型中小企业;以生产环保产品及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的环保型中小企业;能够广泛吸收就业、为满足现代城市功能服务的都市工业型中小企业;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的乡镇中小企业。

四、"十五"时期北京工业发展重点

(一)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重点发展领域

"十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以首都科研实力为依托,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五个产业为重点领域,以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加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力争高新技术产业在总体水平、科研开发水平、产品技术水平、企业经营水平等方面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电子信息产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工业化与信息化更加密不可分,信息技术向更广阔的应用领域渗透,电子信息产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quot;十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将以建设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和北方微电子基地为突破口,形成以软件产业和系统集成业为先导、以计算机产业和现代通讯业为支撑、以微电子产业和视听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格局,使北京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重要的电子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预计到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产值达到1360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视听技术、存储技术、通信技术等。

重点发展领域:

微型计算机、服务器、新型计算机外部设备、移动计算设备、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接入网及相关设备、网络信息安全产品、网络硬件和系统集成、大规模集成电路、液晶器件、数字彩电及发射设备和节目制作系统、移动通信网络技术设备、光通信传输设备等。

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

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是北京工业中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期间,以建设"北京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基地"为突破口,重点培育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发展壮大。预计到2005年工业产值将达150亿元左右。

重点发展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医药生物工程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基因治疗技术、新医药设计与筛选技术、制剂技术、新型植物药有效成分提取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轻工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

重点发展领域:

重大疾病治疗新药、生物芯片、中药新品种、新型制剂、天然药物提取、细胞免疫治疗、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转基因农作物、动植物生物反应器、胚胎工程等。

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光机电一体化是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各行业的基础性产业。北京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主要体现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预计到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240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光电子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精密成型加工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工业过程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技术等。

重点发展领域:

普及型加工中心和数控机床、液压和气动技术产品、机器人、激光加工设备、先进印刷机械、光学仪器、分散控制系统及智能化仪表、新一代医用治疗诊断仪器、电力电子器件、数码照相机等。

新材料产业:

北京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适应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发展的产品。预计到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75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高纯材料技术、高性能合金技术、稀土材料和应用技术、金属特种加工技术、特种硅酸盐技术、工程塑料技术、复合技术、纳米技术。

重点发展领域:

稀土永磁材料、新型复合材料、非线性晶体、金刚石材料和工具、新型工程塑料、高纯试剂、单晶硅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高温超导线材、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等。

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北京具有人才、设备制造、工程运营管理的优势,极具发展环保产业的潜力。"十五"期间,北京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将处于产业化起步期。预计到2005年,工业产值达到为50亿元。

重点发展技术: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水体污染防治技术、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节能技术和工艺、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技术等。

重点发展领域:

清洁燃料车及相关产品、燃料电池、汽车尾气净化装置、烟气脱硫除尘工艺及成套设备、水煤浆制备及燃烧技术和成套设备、城市污水处理成套工艺设备、太阳能利用系统、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

2.重点实施的十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十五"时期和到2012年,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为主体、吸引全社会资源投入的方式,重点推进10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将北京建成全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确保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1)北京软件产业基地。主要由中关村部级软件园及中国科学院软件园、清华大学软件园、北大方正软件园、北大青鸟软件园、中软软件园、上地软件园、北工大亦庄软件园等组成,"十五"期间要继续完善软件园区的法律法规环境和配套市政设施,全面落实国务院颁布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促进软件产业基地尽快形成规模,巩固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广泛开拓和占据国际软件市场。

(2)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由集成电路工艺技术研发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集成电路设备材料研制生产中心和集成电路生产基地组成?quot;十五"时期建设5-8条8英寸0.25微米以上水平的生产线;依托有关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通过10年的发展,建立起国内研发设计水平最高、生产能力最强的微电子研究开发和生产基地之一。

(3)电子及通讯产业基地。依托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等国际著名大企业在北京的合资企业,支持企业在酒仙桥电子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建设北京通信产品生产基地,形成地域集群优势,保持北京在全国的持续领先地位。

(4)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基地。以中关村为中心,有重点地实施技术跨越战略,选择高性能计算机和笔记型计算机产品设计与生产、网络系统集成和高速数据传输网等核心技术,集中力量进行攻关。将北京建成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研发及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北京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5)纳米材料产业基地。依托中科院、北大、清华等研究院所和大专院校技术支撑,以西三旗等为重点区域,建设纳米科技园,培育和推动纳米技术产业化,重点完成纳米磁性材料、纳米金刚石、碳纳米材料及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等产品的相关研究及产业化工程,建立北京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带动北京乃至全国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和革命。

(6)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利用北京的存量资源和科技优势,改善光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软、硬环境,重点发展光电子产品、先进制造系统、自控系统、电力电子、医用电子设备、印刷系统、数码照相机等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将北京地区建成国家的光机电一体化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

(7)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基地。建设以北大生物城、亦庄药谷、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和京西生物医药科技园为支撑的北京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产业基地,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条件,大力招商引资。重点实施生物芯片、甲肝疫苗、盐酸那曲酮、医用加速器、人血液代用品等产业化工程,将北京建设成部级产业基地。

(8)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基地。依托北京高校和研究院的科研优势,抓住机遇,在北京率先建立新型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基地,为新型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创造条件。前期的主导产品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电池、手机用微型电池),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将燃料电池发展成一种产业化的新型清洁能源,并向其它领域推广发展。与此同时,根据主导产品的开发进程还将逐步开展催化剂、储氢材料、质子交换膜材料的国产化及膜电极等基础材料的研究。

(9)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基地。积极配合国家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工程推进计划,紧紧抓住市场需求,结合本地优势,发展北京高清晰度数字电视产业,在新的起点上,形成北京的产业优啤v氐惴⒄菇谀恐谱鳌⑿藕欧⑸洹⒔邮丈璞傅牟祷垢咔逦仁值缡酉低彻こ滩芳肮刹酚薪峡斓姆⒄埂?br> (10)液晶显示产品产业化基地。依托北京东方电子集团、长城集团等骨干企业,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建设北京液晶显示产品生产基地,在国内领先实现产业优势,率先占领国内市场。

(二)重点改造优势传统产业

1.重点升级改造领域

机械、汽车、冶金、石化、建材是工业中五大优势传统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这些行业进行重点改造升级是"十五"期间工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

机械行业:要充分利用实施全市工业布局调整的契机,把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的生产企业和落后生产工艺坚决外迁或淘汰,抓紧进行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升级。在现有行业结构格局的基础上,逐步向产品轻型化、生产工艺先进化、技术装备精良化、产品高附加值化、生产过程无污染化的方向调整。重点发展印刷机械、工程机械、数控机床三大主机行业。

汽车行业:通过资产重组,对全市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优化升级改造,以体制整合为发展基础,抓住机遇,积极利用现有生产能力进行产品升级换代,培育新的主导车型,形成面向新世纪的新增长点。加大加快对换代越野车等新型汽车技术改造项目的投入,同时开发多功能新型燃料环保汽车。到2005年,汽车工业要摆脱困境,重新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

冶金行业:继续按照降低总量、改善品种、增加效益、降低能耗水耗、减少污染的原则进行调整。搬迁部分污染严重的生产工序,"十五"时期将钢的生产规模逐步调减到600万吨以下,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钢材精品,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石化行业:加强燕山石化与北化集团之间的资产重组及整合,围绕提高综合竞争力开展优化产品结构、加强技术改造、治理环境污染和节能降耗工作。要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以乙烯产品为龙头,大幅提高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的比重,大力发展乙烯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精细化学品、工程塑料、合成橡胶等产品,限期淘汰落后的产品及工艺。

建材行业:坚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产业政策,重点完成建材功能化改造工程,以发展高标号水泥、高档装饰装修材料及新型建材为方向,提高新型建材产品在行业中的比例,完成从传统建材向新型建材的优化升级。并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发展高新技术建筑材料。重点改造区县工艺落后的建材企业,淘汰小水泥、黏土砖瓦、木材初级加工等传统建材生产工艺及产品,继续做好现有水泥、玻璃、木材加工、陶瓷等行业的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工作。

2.重点实施十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工程 (1)首钢优化改造工程。配合首都环境治理工程,压缩钢铁生产能力,实施区域联合。两年内压缩2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有序迁出钢铁生产中的烧结、炼焦等前工序生产能力,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清洁化生产和钢材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积极发展微电子、机器人等非钢高技术产业。力争用十年时间完成重组改造和产业重心转移。

(2)燕化百万吨级乙烯扩建改造工程。"十五"时期通过技术改造和填平补齐,使燕化集团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对下游产品进一步调整改造,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企业的竞争力;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先进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减少污染、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到"十五"末,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比"九五"末期有较大幅度增长。

(3)新型越野、环保汽车开发改造工程。以全面推进北京第二代轻型越野车(多用途车)为契机,通过优质资产重组和以产品为纽带的协作配套,实现北京汽车工业的整合,在国内保持北京越野车的生产优势。要积极盘活土地资源,加大适合中国市场的新型越野车的投入,加强开发和售后服务,迅速将产品投向市场。到"十五"末期达到年产3万辆-+新型越野车产量,逐步替代目前的2020系列越野车。同时积极开发环保型汽车。

(4)机床数控化改造工程。以机床数控化为目标,结合土地资源置换、优良资产重组,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床数控化技术和产品。力争把北京建成机制灵活、规模适度的高科技型数控机床生产企业汇集地,使北京成为国内最大的数控机床研发和销售基地。

(5)节能环保型家电改造工程。以现有家电生产能力为基础,以节能、环保为目标,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家电产品,开发数字型网络型家电,实现环保型冰箱压缩机全国产销量第一,空调、洗衣机、电冰箱和家用小电器具有规模经济效益。?quot;十五"时期,冰箱压缩机企业完成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搬迁改造,实现340万台的生产能力;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使节能低噪音型空调器产量达到60万台、节水低噪声洗衣机达到60万台、环保型冰箱20万台。

(6)包装印刷装备升级改造工程。"十五"时期,以北人集团公司为主体,实施数字化印刷机械升级改造工程,重点开发数字印刷机、一体化热转移印刷机等换代产品,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在全国保持北京的产业优势。

(7)建筑材料功能化改造工程。以市建材集团为核心,立足中高档建材市场,向建材功能化和环保型、节能型发展。重点改造提高中密度纤维板系列产品、高标号水泥及制成品、中高档涂料系列产品、轻钢符合板结构住宅、中高档塑钢门窗和五金件,发展拳头产品和规模经济。加速西三旗、土桥、窦店建材基地的建设,加快建材企业布局调整步伐,在产品工艺升级改造的同时,完成布局调整。

(8)无害化环保设备改造工程。在充分利用现有制造业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环保工程的设计和集成能力,带动制造业的成长,加速北京高科技环保产业的发展,把北京建设成全国环保监测和治理设备制造基地?quot;十五"时期围绕发展成套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设备、煤烟气脱硫设备、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成套处理设备、环境检测仪器等类产品,实施北京无害化环保设备改造工程,培育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企业集团。

(9)精细化工产业化改造工程。依托现有化工产业基础和资源,利用企业搬迁契机,坚持有进有退原则,通过改组、改制和产品结构调整,实施北京市化工行业从基本原料型向低污染低能耗的精细化工型的转变,从规划市区向郊区、开发区的转变。重点发展高纯试剂、光刻胶、感光材料、彩色荧光粉、黏合剂、催化剂和新型助剂等类产品。"十五"时期是重点调整期间,基本完成精细化工产业化改造工程,。

(10)电厂燃料及燃烧系统清洁化改造工程。通过大力引进和发展清洁燃料、加强清洁燃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北京第三热电厂、高井电厂、石景山电厂、珠窝电厂进行改造,实施燃料及燃烧系统清洁化改造工程,实现清洁发电的目标。

(三)扶植发展都市型工业

"十五"时期,北京将积极扶植环保型、低能耗、有一定规模和基础的都市型工业的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将有针对性地采取放开搞活、工商一体、优质名牌、技术创新、依托大公司等发展战略,以北京现有名牌和一批老字号为重点,以大公司、大企业为依托,走技术创新之路。同时支持多元化投资,鼓励都市型工业同现代化商业的多种形式的结合,使都市型工业在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为城市运营提供配套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食品工业:要立足服务首都、辐射全国、走向世界。不断研制创新产品、引进国外产品,开发新原料,拓宽新门类。根据未来食品工业产品方便化、功能化、绿色化和多样化的特点,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方便食品、营养食品、快餐食品和适应不同人群消费的老年食品、婴儿食品、特需食品;要重视发展品牌效应,加强北京特色食品、传统家庭食品和中式快餐的工业化生产改造,要挖掘北京的饮食文化内涵,对于历史悠久的老字号食品扩大影响、推陈出新。

服装服饰业:积极发挥北京市场的带动作用,建立北京地域品牌效应。依托一批已形成规模的名牌,强化设计和开发功能,紧跟国际服装市场发展趋势,全面提升北京服装服饰业的档次和生产水平。

包装及印刷业:进一步加强全行业的统一规划,要发挥出首都的科技和市场优势,发展设计、印刷、服务一体化的现代包装、印刷企业。在保持传统的书刊印刷优势同时,大力发展高档次商业印刷业务,提高北京的包装水平。

家具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培育优质名牌产品,提升家具制造业的设计水平,从模仿走向自主创新,使家具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向品牌化、现代化、服务化发展。

工艺美术及旅游用品制造业:结合北京的旅游资源和特点,利用现代制造技术作为支撑,在北京培育具有规模效应的小企业聚集群,重点发展高精尖艺术珍品、精品、实用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形成面向国际、国内、旅游三大市场的生产经营新局面。

五、"十五"时期促进北京工业发展的主要工作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服务职能,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保持首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为工业发展创造更加广泛的市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形成多渠道融资、多主体投资的融资体系,加快首都经济的发展;合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拓展消费空间,推进消费信贷,进一步刺激和扩大消费需求。

2.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维护正常经济秩序。在加强市场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各类有形商品市场,以满足全市各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建设各类要素市场,着重发展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市场;努力为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清除对非国有经济成分在价格、税收、投融资、市场准入、雇用职工等方面的歧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打击走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其他经济犯罪;推进税费改革,清理整治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清理法规、规章中不适应工业发展要求的各项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为各种市场主体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的统一管理,离退休人员从企业分离,建立社会化服务管理的新型社会保障体制。

(二)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培育面向市场的企业主体

改变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逐步过渡到政府通过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布局规划引导企业发展,利用国家和地方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对全市工业进行调控和管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创造公平环境、规范市场行为、落实各项政策方面。

1.理顺现有国有工业系统管理体系。切实取消政府与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认真落实现有工业国有资产授权公司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简化政府管理程序,减少政府直接管理企业的职能。

2.各类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要走向市场。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整顿,发挥其为市场经济活动服务的作用,使其成为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单位间的纽带和桥梁。

3.围绕企业制度创新和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在管理体制上,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对现有国有企业负责人实行分类管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完善企业决策、执行、监督系统。在领导班子建设上,要逐步建立三个机制:一是引入竞争机制,择优选拔企业经营者;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合理确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三是强化约束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监督。

(三)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融资能力

利用有限的政府资金,从投资者的角度减轻国有企业的部分负担,使其有条件有能力进行投资多元化改造。政府资金将更多的投向社会保障和工业发展环境的建设和完善,为国有企业减负提供服务。

1.置换国有企业中的部分土地和设备资源,拿出一定比例置换出的资金用于减轻债务负担,将减负后的企业进行多元投资改造并推向市场。

2.合理运用有限的结构调整财力资源,有针对性地培育一些高新技术、有市场前景或新兴产业的开发项目,嫁接到改制过程中的企业中去。

3.利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支持各类重点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等组成上市公司,在境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本金;支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增资配股和发行社会公众股。组织具备偿债能力、经营效益良好的国有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盘活优质资产,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

(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在企业中进一步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采取技术入股、管理入股、技术合作、产学研联合等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充分利用北京地区的科技资源,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1.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和开发资金投入,支持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开发能力的骨干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

2.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激励创新的分配制度。逐步试行认股权、技术入股权及其他技术参与分配的方式,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和鼓励以保证研发、设计和制造等环节的相互适应。

3.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投融资体系,加大风险投资的规模和力度。通过建立中介、投资、担保机构,分散技术创新的投资风险。

4.把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技术结合起来。鼓励企业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同时加强自主开发,逐步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五)抓住机遇,创造氛围,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有利环境

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这个难得的机遇,积极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1.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金融支撑体系。培育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高技术产业投融资体制,积极探讨设立开放式的高技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逐步完善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通过建立或联接创业板市场,在资本市场公开上市、股权交易、柜台交易、企业拍卖、企业兼并、企业清算、产业资本置换等方式,建立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和退出渠道。

2.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发人才和智力资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聚高素质的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吸引本市发展高技术产业所需科技和管理人才;鼓励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及在校学生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到企业兼职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通过人才流动实现技术转移;对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试行奖励期权、优先权优惠认股等制度,全面落实人力资本参与分配的政策;吸引留学人员携带先进技术成果和管理方法创办民营高新技术企业,为他们在办理企业登记、人员进出境等方面提供便利,继续建设和完善留学人员创业园。

3.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技术、管理等人力要素参与分配的创新激励制度。鼓励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实行股份期权制度。

全面落实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建立民营科技企业贷款担保制度,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创造融资条件。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平等参与政府计划项目的竞标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申报。

4.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机构,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及时制定和施行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及行业规范。加快技术创新服务、技术咨询评估、技术经纪等各种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引导它们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好服务。

进一步培育和健全技术市场。加强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及科教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区域中介服务体系,扩大现有技术市场的综合服务能力与范围,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建立公平竞争的中介服务市场秩序,引导中介机构向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

(六)创造良好条件,扶植都市型工业的发展

1.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采取多种形式,拓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进中小企业在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工作;加大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力度,探索和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和风险投资基金渠道;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和监管制度,搞好中小企业资信档案,银企联手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其次,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尽快完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社会基础和保障。第三,完善中小企业管理制度,改变对中小企业多头管理的现象,发挥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服务职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服务。 3.对都市型工业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在分析各区、县现有和潜在优势的基础上,都市型工业行业和产品的选择应有所侧重,使各区、县的都市工业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重点产品。

(七)加大工业空间布局调整力度,为企业搬迁创造良好条件

1.积极协调筹措搬迁企业启动资金。探索金融机构等利用土地或其它资产做抵押或质押,通过贷款等方式解决搬迁启动资金。

2.进一步落实工业企业搬迁的各项政策。继续执行《北京市推进污染扰民企业搬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办法》[(99)京经规划字第200号],推动污染扰民企业搬迁。

3.规范政策行为,支持工业小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搬迁企业入区条件,促进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工业进一步对外开放

1.切实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加大引进外资力度。按照wto规则的要求,及时调整并完善本市现有外商投资政策法规体系,为外商投资创造稳定、规范、公开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树立服务意识,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为企业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要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将利用外资的重点引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要以引进关键性技术、产品和装备为前提,优先选择有雄厚技术实力的国际大公司同北京优质国有资产合资合作,提高技术增值率。

十五规划范文第9篇

一、“十五”期间统战工作完成情况

(一)围绕中心,为发展服务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思想政治建设。健全工商联班子建设,完成工商联换届工作。以工商联组织为依托,通过企业家新春座谈会、每半年一次的工商界人士情况通报会、评选“党建之友”等形式,大力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及非公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坚持在民营企业家中开展“争做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活动,推荐人参加省、市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评选并获通过,发挥他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二是积极为全县非公有制企业服务。热情为企业提供商会来源产地证书,主动帮助非公有制企业拓展市场,组织企业参加美国纽约、山东淄博、唐山等地的陶瓷展销会,参展企业多家,提高陶瓷等特色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充分利用工商教育培训中心这个教育阵地,做好西南师大网络教育学院学员的管理工作,目前已培训学员人,为企业家和各类人才提供再学习机会。着手开展非公有制企业专业人员技术职称评审和考核确认工作。广泛走访会员企业,解决企业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做好内引外联工作。“十五”期间共接待马来西亚、景德镇、山东、湖南等地的工商社团多次,通过互访,不断加强与海内外工商社团的联系,先后与景德镇陶瓷商会、潮州枫溪商会、新加坡陶瓷商会、厦门市思明区商会等结成友好商会。

(二)创新思路,海外统战有新拓展

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为经济建设服务有新作为。一是用“情”。充分调动旅居海外华侨的积极性,坚持与他们保持热线联系,定期向他们介绍家乡的发展变化,用亲情、乡情、友情鼓动他们为我县招商引智引资牵线搭桥,或到家乡来投资创业,引进发展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中急需人才。“十五”期间,统战部门共接待了颜纯炯、颜禧强、颜宝玲、郭金发等一批有影响的代表性人物;同时接待了东南亚、港澳等地的华人社团多团(队),通过精心安排,热情服务,深受他们的信任和好评。二是主动“走出去、请进来”。部领导利用各种机会,广泛走访海外德籍知名人士,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三是优化服务办实事。圆满完成香港泉州市同乡总会第八届董事就职典礼图片征集、制作、礼品瓷定制及发送等各项工作;认真做好“三胞”返乡祭祖和考察观光等接待工作,确保他们高兴而来,称心而去;妥善处理侨胞侨眷的来信来访,使统战部成为他们的“娘家”。四是坚决贯彻落实上级精神,认真做好香港专项统战工作,圆满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

(三)发挥优势,民主政治建设迈上新台阶

参政议政能力不断提高。认真贯彻落实中发号《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中发号《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精神,建立和完善了党员县领导与党外人士、工商界人士交友联谊制度,确定由党员县领导挂钩联系党外对象、工商界人士名,进一步加强党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坚持每年召开两次党外人士、工商界人士情况通报会(半年一次),邀请县政府领导通报政府工作情况,倾听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以呈阅件形式送五套班子领导。支持、帮助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积极为构筑现代化绿色瓷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等专题建言献策,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根据实际情况,本着“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方针,做好第七届县政协委员会委员的安排工作,制定人士安排方案,保证了政协委员的最广泛代表性。同时,按照县委的要求,于××年对拟增补为县七届政协委员的名人选进行了考核,并向县政协党组提出建议名单。二是不断加强对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为党外干部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根据几年来县委人事调整,及时更新党外副科级以上干部档案和党外后备干部队伍档案,实行滚动式跟踪管理,目前我县共有党外处级干部名,党外科级干部名,县管党外副科级后备干部名,配备党外干部的县政府职能部门个,占政府部门总数的%,达到上级部门的要求。建立教育、卫生、经济管理、工艺美术等领域非党高级知识分子花名册,实行滚动管理。三是加强对党外干部的培训。鼓励党外干部、党外后备干部参加各种职称评定和学历晋升;充分利用各级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的优势,按照市委统战部年度干部培训计划要求,选送名党外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市委统战部党外干部培训班和全省党外政协副主席理论研讨班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组织全县党外干部培训班期,培训人员多人次。四是扎实抓好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通过调查摸底、滚动式管理,建立一支人的党外副科级后备干部队伍,其中年龄在周岁以下的名占%,女干部名占%。

(四)强化管理,宗教工作有新突破

一是严格依法管理。要求各宗教场所举办各类非日常性和大型宗教活动,必须事先申报审批,确定详细的方案,并会同公安机关、当地政府、工商、卫生等部门认真检查各项准备工作。几年来大卿宫、龙湖寺落成、张公圣君、保生大帝诞辰、大卿宫祈祷世界和平法会等庆典活动均顺利进行。按照有关规定和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要求,严格规范新建、扩建宗教活动场所的审批手续,扎实推进治理乱滥建寺观教堂、露天宗教造像工作,切实落实赤水藏龙精舍等处乱滥建活动场所的治理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妥善处理城关基督教堂新建工作。二是切实加强领导。制订出台了《基层宗教工作责任制》,成立了县、乡镇两级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统战部部长为召集人,统战部、民宗局、政法委等个单位分工协作的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初向各乡镇下发《宗教工作责任书》,各乡镇安排一名领导分管宗教工作,强化对宗教工作的领导。三是抓好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工作。建立由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抵御渗透的工作机制、工作网络和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境外宗教组织对我县进行渗透活动的动向,提高防范能力。开展封堵查缴宗教类非法出版物活动,查缴宗教类非法出版书籍多本,保证社会文化安全。四是完善日常管理。“十五”期间,各宗教活动场所基本建立了“一会二簿三上墙”制度,即“一会”:管委会;“二簿”:会议记录簿、财务记录簿;“三上墙”:政策法规上墙,组织人员上墙,场所登记证及法人代表证上墙。同时从××年开始实行财务收支季报表制度,规范宗教活动场所财务运作,严格控制资金流向。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宣传和检查工作,依法开展-××年宗教活动场所年检工作,并评选西天寺等处活动场所为××年度“五好宗教活动场所”。积极指导基督教协会、道教协会顺利换届,努力推进佛教协会筹建工作。五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和支持宗教团体积极参与扶贫济残、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事业活动。“十五”期间,全县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修路造桥、扶助少数民族群众和社会弱势群体、支持学校教育、资助老年协会等累计达多万元。市基督教会义诊队深入葛坑、赤水、雷锋等乡镇开展义诊活动,诊治病人多人次,发放免费药品万元,深受群众好评。

(五)注重实效,民族工作有新特色

“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快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创新工作特色,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十五”期间,少数民族工作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龙塔通村公路和大溪至霞山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总投资万元;开展少数民族基本情况调查,筛选学校、卫生院、道路建设、有线电视、饮水工程等一批项目上报省、市民族宗教部门,争取资金多万元用于项目落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二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期间开展少数民族农业科技培训多人次,因地制宜指导少数民族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柑桔、芙蓉李、黄花梨、水蜜桃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水果,拓宽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少数民族群众的收入。××年龙塔村、大溪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元和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年分别增长%和%。坚持开展春节期间少数民族贫困户慰问工作。三是民族教育文化取得长足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完善龙塔、大溪寄宿制小学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共有在校学生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人。切实抓好少数民族大学生帮扶工作,“十五”期间共帮扶少数民族大中专学生人,发放帮扶资金万多元。四是抓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年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规划》,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目前全县共有少数民族干部人,其中科级干部人。

(六)完善制度,队伍建设有新加强

一是建立健全思想教育机制。扎实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树统战干部形象,建党外人士之家”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高。二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的要求,健全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宗教工作联席会议、统战系统例会、机关例会等制度,充分调动系统内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各项措施深入推进。三是建立健全基层统战工作机制。县委配齐全县个乡镇统战委员,个系统党委各安排一名副书记分管统战工作。组织人员对全县党外干部、党外知识分子、非公经济代表人士、“三胞”人员等统战对象进行调查摸底,并分别登记造册,不断夯实工作基础。

二、“十一五”期间工作计划

⒈突出学习教育,加强理论武装头脑,推进统战工作深入开展。

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统战系统机关干部和统一战线各界人士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中央号文件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制定和实施县“十一五”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为制定和实施我县“十一五”规划贡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献智慧和力量;要发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协助党和政府做好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增进团结的工作,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深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

⒉突出政治优势,发挥民主协商作用,加快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畅通参政议政渠道,加大民主监督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发号文件和省委即将出台的实施意见,组织召开有党外人士、工商界人士参加的政情通报、座谈会、协商会议。要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在重大问题决策前咨询、决策中协调、决策后监督的作用,为制定和实施“十一五”规划、推动我县走在全省山区县发展前列作出新的贡献。要加快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力度,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组织部和统战部联席会议制度,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等工作。根据教育培训规划,继续组织党外干部参加上级举办的党外干部培训班,不断提高党外干部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公开招聘、轮岗交流、挂职锻炼、政治安排与实职安排等多种形式进行培养,为党外干部成长创造条件,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十一五”期间,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应配备党外干部,政府四分之一以上职能部门应配备党外领导干部,司法机关应争取配齐党外干部。

⒊突出联络联谊,拓展海外统战领域,为祖国统一和经济建设服务。

要以香港专项统战为重点,根据中央、省、市有关精神和统战部牵头具体负责港澳有关统战工作的要求,以香港泉州市同乡总会等社团组织为载体,加强与港澳各界朋友的联系与沟通,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在广大香港同胞和海外侨胞中逐步形成爱国、爱港、爱澳的主流心态,为巩固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香港、澳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发挥统战优势,拓宽交流领域,建立东南亚德籍社团及知名人士档案,加强与港澳台和海外社团、各阶层代表人士的联络交往,全力以赴抓联谊,最大限度争取人心。深入做好海外“三胞”二、三代和留学生的工作,巩固老朋友,结交新朋友。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做好组团赴港澳台和海外考察工作,扩大交流和合作。

⒋突出帮助引导,立足发展步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

通过举办座谈会、培训班以及评选“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党建之友”等活动,不断创新载体,进一步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政治引导和思想教育。要继续加强异地商会和行业同业公会建设,“十五”期间力争完成厦门、上海等地异地商会和矿业、水电业同业公会的组建工作。要积极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投身到“光彩事业”等慈善活动,进一步树立非公有制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要不断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企业新会员,通过办好《商会信息》、开展非公企业技术职称评审、组织外出经济考察、产品展销等活动,切实搞好服务。

⒌突出工作重心,创新方式方法,确保社会稳定。

积极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加大对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重视抓好民族、宗教方面的调查研究,加强工作的有效性。要发挥宗教工作领导小组作用,进一步落实宗教工作责任制,发挥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功能,完善责任追究制,形成党委政府牵头,部门各负其职,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宗教工作管理体制。积极协助做好基督教协会、道教协会等宗教团体的换届工作,完成佛教协会的组建工作;积极指导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推动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规范化管理。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基层网络和信息员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推进少数民族帮扶力度。要把项目建设摆在民族经济工作的首位,通过抓项目,带动少数民族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⒍突出强基固本,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统战工作凝聚力和战斗力。

十五规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层小区;营造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能生活在一种至美的环境中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追求,居民对住宅需求已逐渐从“居者有其屋”普通住宅转向了“居者优其屋”的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住宅。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已成为房地产市场竞争的热点之一,居住区园林景观质量也成为评判一个楼盘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而居住区园林景观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所以设计出园林景观优美、深受居住用户喜爱的生态园林小区,已成为一种需要[2]。

一个优秀的小区环境设计,可以全方位地提升小区文化品味,渲染扩张其独特个性,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房地产市场上让人眼前一亮、脱颖而出[3]。所以说住宅小区的环境设计日益重要,但如何才能让设计出的作品拥有一个既鲜明又深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呢?各式风格各异、主题独特的小区园林,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无论哪种风格、哪种主题,要想获得社会的认同,都必须突出一个人性化的设计思想,以人为本,最终目的都是让都市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因为人离不开自然,亲近自然是人内心本能的渴望,自然的最佳体现就是水与绿色。但一味讲求自然而没有文化内涵的园林也最终会流于粗糙肤浅,一样不会成功,只有赋予了人文的色彩,园林才有了品味,才真正鲜活起来,生活亦然。

1.项目概况

该小区位于新疆哈密市三十五街区,以高层建筑为主北临原有小区,左靠环城北路,右临哈密北郊路,下至乌铁局火车修理厂厂区,小区内居民主要为铁路局内部员工,规划区内地形基本规则且地势较平坦,规划用地面积约5.0公顷。

2.设计理念

本设计通过在小区内设置多处休闲广场和园路来分散居民人、自然、区域之间相互亲和,强化自然性来提升居民的涵养,考虑了生态的可持续性和树林的多层构造及自然迁徙过程,同时给主要空间赋予地域主题,让不同人群在小区中都有舒适、愉快、心情舒畅的感觉,从而构筑全新的现代化居住空间。

4.总体规划与构思

三十五街小区中心绿地规划设计,根据小区整体结构,以中心道路为轴,在设计中,将小区西侧四楼围绕的中心设计成一个带有铁路局标志的花坛,人车完全分离,实现了小区内部的公园化,内有水景平台、圆形广场、运动空间和休息空间。分别设有休闲步道、林荫道、圆形休息广场、活动区、亭、廊等许多居民相会之所,还有可以运动的羽毛球场和篮球场。在步行道上设有树池、花池、花坛、小广场等人性化设施,还有置石,标志雕塑,园林小品。本设计充分通过人、自然、区域的相互亲和,综合体现出了环境的优雅。

小区中心绿地的主园路宽1.2-2.1m,做笔直和弯曲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其中,次园路宽1.2m,踏步为直径50cm的圆形或方形混凝土板,园路及踏步的两侧布置不同的乔木用于遮荫,使居民在每条路上行走都有不同的景观。在园路铺装的选择上则选用混凝土砌块路面与碎拼冰纹路面两种形式。混凝土砌块路面给人以整齐、规则感,用于绿地中直线型园路,而碎拼冰纹路面给人以自然感,用于弯曲型园路,这样设计使园路的形式与铺装自成一体。

在植物造景手法上,采用自然的配置方式,具有极高的观赏性与实用性。将植物做分层布置,创造垂直绿化,丰富景观,使居民不但在中心绿地中每处都可以欣赏到不同的优美景观,在房中也可通过窗户来欣赏中心绿地的美景。

另外,但考虑到水景有活跃气氛、吸引游人的作用,我在小区的游园区设置了面积约为380平方米的水系,周围配有凉亭与景石营造出有山有水的传统园林风格。

社会效益分析

三十五街小区是由乌铁局内部员工集资,建造高层住宅与传统园林风景景观相互结合,通过外部坏境的规划设计来解决高密度居住人群休闲娱乐需求的问题,以实现生态、环保、绿色、安全的居住区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分析

三十五街小区中心绿地的设计以人为本,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体现地方特色,没有太繁杂的设计,简单明了。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分散人流,考虑高密度人群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

生态效益分析

完美小区中心绿地规划设计中,绿地的植物配置主要以绿为主,利用各种植物材料构成绿地结构,调节居住区的温度、湿度、净化空气,形成局部小气候,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使其发挥生态效益,改善和保护居住区的生态环境。

5.功能区及景点设计

1、主入口中心景观区

由于小区入口处较为狭长,故设计开敞式圆形铺装拼花广场,使人视线豁然开朗,进入小区后心情不会压抑。主入口景观区是整个小区的中心区,其中包括一个开阔的铺装广场一面景墙和对称的廊架组合。

在开场式的铺装广场,在广场上放置一块励志石,后设置一面以和谐生活为主题的景墙,来遮挡小区的内部,景墙的中心有人通过的开口进入,进入后就是一个圆形带有铁路局标志的铺装广场中心是一个花坛,随后对称的廊架和踏步相互对称,一轻一重。

2、次入口景区

此区位于小区的东侧,次入口的正对处。为改善次入口狭长的缺点,设置椭圆形绿化带和花坛形成回车道,即形成了景观又为交通提供了方便。

3、休息休闲游园区

整个游园区园路与休息岛次入口处的弧形坐凳,木凉棚,仿树石桌。通过园林小品的巧妙选择和植物搭配,突显趣味性与小区自然健康的特色。充分发挥植物的造景功能,在特定区域内布置植物观赏区域,打破现在以大面积硬化铺装造景的错误方式。首先,在整体搭配中,用不同的树种营造一种景观。其次,注重塑造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突出不同季节花、叶、果、枝的季节变化及延续性景观效果,利用间断或重复的点、线、面、色彩来加强空间的韵律感,丰富景观层次,也充分体现生态美的特点。

4、运动健身区

此区设于小区中心铺装广场右侧,,增加活泼气氛,以篮球场羽毛球场、仿跑道式环路、圆形铺装广场组成打破以往铺装给人的规则和呆板的感受。方便人们锻炼身体,拥有健康体魄。

6.植物种植设计

居住区绿化要点、线、面结合, 保持绿化空间的连续性, 使人进入居住区后,心旷神怡亲切怡人。

设计重视植物的景观层次,用不同高度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逐层配置。不同层次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叶色与花色,即使在无花时,也能采用绿色中具有明显不同色差度的植物,形成色彩丰富多变的层次景观,同时,使视觉空间与绿化空间保持一致。使用观赏价值高的小乔木、灌木和花卉,如水蜡、榆叶梅、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红瑞木、丁香等在配置中,做到以绿为基础,高大乔木搭配花色丰富的小乔木或灌木。

8.配套设施说明

照明系统通过光线的强弱及色彩起到照明和丰富景观的作用,小区中心绿地的照明系统要在不影响居住区居民休息的基础上进行造景。

服务设施主要是指停车场、垃圾箱、座椅。停车场全部采用现流行生态停车场的方式,用圆柏作为车位的间隔,车位后侧以乔木遮荫。其中造型别致,色彩简明的垃圾箱和座椅即是功能性设施又是组成景观重要部分。

结 语

整个设计过程经过了对该居住区的原始设计资料的收集,然后对实际现状、地形进行勘测和考察,以及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最后结合实际地形和条件做出设计,创造出亲近人、亲近自然、亲近地方特色的人性化居住区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宏伟. 小区规划景观设计[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 郝莹婕. 浅谈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J]. 山西建筑, 2009, 2(5): 347~348

[3] 黄晓鸾. 居住区环境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财务规划范文 下一篇:整数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