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处方医治“家常课”硬伤

时间:2022-07-17 07:23:23

前段时间听了学校几位数学教师的“家常课”,深感忧虑,因为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教课本,或者说“直译课本”。本文以一个教学片断为例,探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到底欠缺了什么,存在哪些“硬伤”。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温度”的教学片断:

1. 用正负数表示温度。

师:同学们,老师昨天晚上看了天气预报,得知北京今天的温度是零下2摄氏度到5摄氏度。怎么表示这两个温度呢?

师:我们观察一下温度计(课件出示温度计),0°为分界线,0°以上的温度称为零上温度,0°以下的温度称为零下温度。其中零上的温度前面用“+”表示,可以省略;零下的温度前面用“-”表示,不可以省略。

师:北京今天的最高温度5℃,记作+5℃,同学们会读吗?

生1:正五摄氏度。

生2:五摄氏度、零上五摄氏度。

师:很好,没错,这几种读法都行。

师:北京今天的最低温度是零下2摄氏度,记作-2℃,这个温度怎么读?

生:读作“负二摄氏度”“零下二摄氏度”。

师:刚刚老师听到有同学读成“二摄氏度”,能够这样读吗?

生:这样读是错误的,因为这样读就变成了“零上二摄氏度”的意思。

2. 在温度计上标出温度。

师:打开课本第84页,在温度计上面标出各城市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标的时候,要注意是零上的温度还是零下的温度。(学生完成后,用展台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3. 给温度分类。

课件出示几个城市的天气预报,把图中几个城市的温度找出来:-15℃、-7℃、0℃、13℃、25℃。

师:请同学们给上面的温度分类。

生1:分成两类:-15℃、-7℃为一类;0℃、13℃、25℃为一类。

生2:应该分成三类:-15℃、-7℃为一类;0℃为一类;13℃、25℃为一类。

师:同学们的分类都有道理,分成两类的,把0℃以下归为一类,0℃及以上归为一类。分为三类的,则把0℃以下归为一类,0℃归为一类,0℃以上归为一类。

4. 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

师:零上与零下的温度怎么比较高低?零上的温度比零下的温度高。

师:两个零上的温度的比较,数值大的温度高,如25°C>13℃。

师:两个零下的温度的比较。数值大的温度反而低,如-7℃>-15℃。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几句话。现在会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吗?下面进行练习。

从上面的教学片断来看,说这节家常课“伤痕累累”,一点也不夸张。下面,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提出“医治”这些“伤痕”的几个“处方”。

硬伤一:“直译”教材。我们先看下列的问题(图1)。面对图中的问题,授课教师只出示了北京的温度,然后就自己在那里唱独角戏,“零上的温度用‘+’多少度表示,零下的温度用‘-’多少度表示”。这种教学方式显然是欠缺考虑的。

处方一: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北师大版教材里面有几个人物,比如说“智慧老人”,他其实是一个教师的形象,在一些需要特别强调的知识点或者较难处理的知识的时候,都会出来讲解或者强调。上课开始不久,就出示“天气预报”情境图,然后就苦口婆心地进行说教。教师是否考虑过,这样的教学有效吗?学生的能力、思维以及数学素养能够得到发展吗?答案是否定的。

对于图1的问题,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四点:

1. 让学生想办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2.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去表达。

3. 把学生的“发明创造”展示出来,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

4. 对学生的“发明创造”进行梳理、归纳、提升、升华。

当把这些环节处理好了,智慧老人才闪亮登场,他说出来的话,也就水到渠成。

整体来说,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去发挥聪明才智,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最后学生不一定能够说出“用+5℃表示零上5℃,用-2℃表示零下2℃”这样规范的数学语言,也不一定能够表达得这么完整。但我们需要的是学生能够“蹒跚独步”,不必强求他们“健步如飞”。

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想办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教师给了学生时间与空间,学生也会回馈教师惊喜:学生可能会用文字表达、符号表达、箭头表达、方块和圆形表达,甚至可能会用加减乘除等运算符号去表达……肯定会有很多出彩的表现。这正是我们新课程理念所追求的“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硬伤二:望文生义。“打开课本第84页,在温度计上面标出各城市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图2)。书上的这个问题仅仅是让学生在课本上“涂一涂”吗?这种处理教材的方式显然过于草率。

处方二:让学生成为知识的运用者。在温度计上面标出各城市的温度,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在温度计上用彩笔“涂一涂、画一画”。教师需要思考,怎样处理教材,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正负数的区别。因为刚刚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用“正负号”即“+、-”表示温度,现在可以再次回归到温度计上面,进一步加深学习“+、-”在温度计上面是怎样表示的,在生活实际中感受“正负数”。这也是单元大标题的根本要义――生活中的负数。通过在温度计上面表示各城市的温度,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正负数是一对相反的量”,可以从温度计上直观反映:以0℃为界,越往上显示温度的数字越大,温度越高,越热;越往下,显示温度的数字同样是越大,但是,温度越低,越冷。这些都可以让学生看着温度计来说,而不仅仅让学生“画一画”。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图2的信息,不仅要学生画,还要他们说,练习各城市温度的“正负”表示方法;说出对“正负数”在温度计上面所处位置的感觉。虽然不用强调说出“相反的量”这样规范的术语,但能把大概的意思表达出来,也会对下节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回到笔者开头谈及的教学片断,单纯让学生画一画,画完后展示一下,这部分就结束了,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道练习,还需要让学生回应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硬伤三:缺少建构。“零上与零下的温度怎么比较高低?零上的温度比零下的温度高。”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是教材中的第三部分内容(图3),需要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吗?教师的说教能让学生领会正负数的本质吗?

处方三: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体验者。从图3可以看出,这部分内容是不需要直接告诉学生的,教师只需要做好引领的作用,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讨论、交流和发现。正如教材中的“淘气”“笑笑”一样,笑笑可以通过温度计去判断哪个温度高,哪个温度低;淘气则直接开动脑筋,张口就来。所以,在比较温度的问题上,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只需要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引领,让学生提出问题,借助温度计去解决,然后进行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呢?笔者认为可以提出三个引导性的问题:

1. 零上与零下温度怎么进行比较高低?

2. 零上与零上温度怎样进行比较高低?

3. 零下与零下温度怎样进行比较高低?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后,让小组汇报的重点内容放在“问题三”。因为这个问题,虽然有生活实际作基础,但是与学生以前所学的数的大小相比较的知识是相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是数字大的这个数就大,现在反过来,零下的温度,数值大的,温度反而低,这个数也越小。汇报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用肢体语言进行表演,表演其实会使学生对“高温、低温”“冷、热”“正、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会理解得更透彻。多种方式和手段,都是为了在学生头脑中“打下烙印”,为后续的“正负数大小比较”的学习埋下伏笔。

诚然,我们不可能要求教师把每节课都上成经典课,但是,教师至少要认真研究教材,解读教材,知道当下数学课堂的立足点。如果教师在处理教材方面,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么,我们的课堂一定是“遍体鳞伤”。

上一篇:面向软件工程学科的算法课程建设 下一篇:探究以话题为主线的分词复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