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在小学心理主题班会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17 06:48:44

校园心理剧在小学心理主题班会中的应用

〔关键词〕校园心理剧;心理主题班会;小学;应用

心理主题班会是以解决学生心理发展成长性问题为主题的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外在形式。校园心理剧是一种把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烦恼、困惑等,以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以此表现和解决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在如何有效地把校园心理剧运用于小学心理主题班会方面,我们作了初步的尝试,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和操作经验。

一、两节主题班会简要介绍

我们在小学低段二年级和小学高段六年级进行了实践尝试。

(一)小学二年级心理主题班会

主题:其实我能行

基本过程:

1.暖身活动:“掌声响起来”

首先,学生预计,用最快的速度鼓掌,一分钟能鼓多少下。把预计的数字写在纸的左上角并把纸倒扣在桌面上。然后,教师计时一分钟,学生边鼓掌边默数鼓掌的次数,结束时把这个数字写在纸的正中央。最后,比较左上角和正中央的两个数字,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正中央的数字高于左上角的数字。

教师总结:其实我们往往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不能把自己最真实、最自信的一面展现出来。

2.心理剧《其实我能行》

场景一:主角芳芳是一个胆小、缺乏自信的女生。课堂上,她明明会的问题却不敢举手发言。

场景二:下课时,同学叫她出去玩,她总感觉自己样样不如人,犹豫着又坐回到自己的座位。

场景三:班级要竞选班委,她很想参加,可是因怕自己写不好、讲不好而放弃了竞选。

场景四:每人必须进行的课前一分钟小演讲就要轮到她了,她再也逃避不了了。在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芳芳一遍遍地练习。

场景五:在演讲的那一天,芳芳自然大方地走上讲台,大声地进行演讲,在老师和同学们的一次次的掌声鼓励中,芳芳演讲了五遍,一遍比一遍自信、自然……

3.讨论分享与现场训练

演员和学生观众分享校园心理剧所带来的感受,教师在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上前展示自己。

4.结束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我能行,我要 ”卡片,一个一个走上台,握紧拳头,大声念出卡片上的内容。

(二)小学六年级心理主题班会

主题:和虚荣心说拜拜

基本过程:

1.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开宗明义引入主题

2.心理剧《虚荣能博得自尊吗》

场景一:主人公小臣家境不富裕,父亲又有病。军训马上就到了,同学们有的说要穿名牌运动鞋,有的说要带iPad,还有的说要带进口巧克力……虚荣心使小臣夸下海口——带iPhone4。

场景二:回到家里,看到妈妈下班后还要辛苦地做着小坐垫给爸爸攒药钱,小臣内心极度矛盾。但在强烈虚荣心的驱使下还是提出了买iPhone4的要求。

场景三:军训的寝室里,当同学们看到小睿的iPhone4s后,都纷纷抛下小臣的iPhone4,围着小睿玩。一旁认真看书的小龙的一句话,点醒了小臣。

场景四:回到家后,看到爸爸难受地躺在床上,得知父母用给爸爸治病的钱给他买了手机,小臣后悔不已。

3.讨论分享

演员分享演出的感受,观众学生联系自己,围绕虚荣与自尊进行讨论与分享。

4.故事提升

主持人呈现16亿美金的成功人士——马克·扎克伯格的故事。

5.诗朗诵结束班会

学生们分组走到前台,投入地大声朗诵有关自尊的诗句。

二、总结与思考

(一)校园心理剧的内容是学生真实经验的再现

校园心理剧所呈现的故事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现实存在、真实发生的。不论是场景的选择、人物的角色安排,还是语言的表述、动作的表现、内心的活动,都是现实真实的经验。越是真实的表演、现实的呈现,越能引发学生真切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自我觉察与反思。

《其实我能行》的心理剧选择了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景——课堂、课间、家里。主人公芳芳的表演者就是一个不自信的学生,她在演出中的一举一动都是不自信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她在演出中的内心顾虑与冲突就是不自信学生日常的心理体验。真实经验的再现一下子引发了学生们的共鸣。尤其是当看到班级里最胆小的芳芳扮演者能够站在众人面前并大声地演讲,每一位学生都受到了震撼——我为什么就不行呢?于是很多学生分享时,没有了空话、大话,说出了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

如一位学生说:“我跟芳芳一样不敢表达,其实很多题我都会,就是不敢举手,当别人的答案和我一样时,我很后悔。看了这个心理剧,我以后要大胆发言,就是错了也没关系,还可以得到老师帮助纠错的机会。”

还有一位学生说:“看了这个心理剧,我想起了今年元旦的事情。元旦联欢会前我在家里精心准备了歌曲《小燕子》,可是当老师说谁来演节目时,我却没有勇气上台。老师鼓励我说:‘张××来表演一个节目吧,我给你录像。’我还是没敢,看了这个剧我挺遗憾的,下次联欢会我一定自信地给大家表演。”当班主任邀请他立刻上前演唱时,他大方地为大家演唱了《小燕子》。

六年级的《虚荣能博得自尊吗》以刚刚结束的学军学农为故事背景,以班级一个经济条件较差但盲目地想以虚荣心换取自尊的小臣作为事件主人公,演绎其心理冲突。剧中所有的语言均来自生活中的原生态语言,真实而感人。观看之后学生们的分享更是有感而发。最后学生们的诗歌朗诵,不再是空洞无味的走形式,而是群情激昂的发自内心的表达。班主任在最后说课中提到,在前期不断排练的过程中,几个小演员的日常言行已经发生了变化。如饰演小臣的学生以前很愿意抢答问题,这以后抢答的行为消失了,而且在看到其他同学抢答时,竟说出:“就你会啊?不要炫耀,是不是虚荣?”

(二)校园心理剧要巧妙地整合到主题班会之中,体现出班会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校园心理剧是班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为了心理剧而心理剧,其故事的选择、组织与安排,都要从主题班会的整体框架出发,与班会的其他部分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整个班会应衔接自然、一贯而下。

比如,“其实我能行”主题班会,其前期的心理剧编排和整个班会的流程设计同步进行。自信心的主题关键点在于自信心训练,训练的方法之一是主动尝试,用实际行动证明“我能行”。因此班会设计流程之一是学生自信大胆地站在众人面前展示自我。作为前面环节的心理剧要能够助推学生有勇气走上台去。于是在心理剧解决问题阶段的事件选择的三个方案中:交换优点卡活动、贴绿叶子活动、课前小演讲活动,教师选取了以实际行动训练自信心的课前小演讲活动。一方面,对于芳芳的扮演者,排练和演出本身就是很好的自信心训练;另一方面,女主角的行为表现会在学生中起到巨大的榜样作用,尤其是芳芳最后的内心独白,“原来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可怕,只要勇敢地锻炼自己,大胆地挑战困难,其实,我能行!”于是我们看到,当班主任在分享阶段适时邀请学生上前展示时,学生们都迈出了自信的一步。最后,每位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一个个走上台前,面对大家,握紧拳头,坚定而大声地说出了“我能行,我要 ”。整个主题班会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自然承接,让人回味无穷。

(三)教师是校园心理剧的指导者

一个好的校园心理剧应集辅导性、艺术性、戏剧性、教育性于一体。小学生的知识经验,价值观以及对心理剧这一辅导技术的运用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小学校园心理剧排演中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剧排演过程就是一个心理辅导过程的这一本质内涵,决定了教师作为校园心理剧指导者的角色职责。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小学二年级的心理剧由班主任亲自创作。班主任根据日常的观察和与学生的交谈,选取了不自信学生常见的事件展现心理问题。在解决心理问题阶段,运用心理冲击疗法原理,设计了让女主角芳芳暴露于众人面前进行演讲的情节。在每一次排演中,因为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且没有任何的表演经验,所以教师要从角色理解、角色动作、语言表演,以及舞台空间走位等各方面手把手指导。六年级的心理剧以学生创作为主,教师全程指导。如学生创作中,小臣醒悟只因父亲病重,这显然不符合人心理发展变化的逻辑过程,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真切的体验,反而会显得很假。教师根据班级同龄榜样的示范影响作用,启发创作团队搜集班级的榜样言行,在同学弃小臣奔向iPhone4s这一当头棒之后,安排了正向榜样小龙的一句话使小臣觉醒。同时班主任又指导学生适当加入小臣内心活动的独白与旁白。最终我们看到,随着剧情的推进和独白旁白的渲染,主角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逐步深入地展开,深深地触动了每一位学生观众,引发其强烈的体验和深刻的感悟。有了教师的指导,心理剧更好地体现了其真实性与冲突性的特点,助推学生心理成长。

(四)教师是讨论分享的引领者

心理主题班会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之后的讨论分享都是学生澄清认知、释放情感、获得正确行为方式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整个班会最终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环节。因此,讨论分享阶段,教师不能任之自由发展或只是在最后出来进行简要的评价与总结,而应承担起引领者的角色。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二年级的班会全程由教师主持。在讨论分享中,教师引领学生将观看心理剧所获得的体验感悟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反思自己生活中有关的经历和体验,并把自信训练与学生的实际感悟结合到一起。六年级的班会虽然全程由学生主持,但教师在讨论分享时站出来,运用提问、反馈、自我表露等团体辅导技术引领学生互动交流,并适时点拨提升。

(五)校园心理剧安排在主题班会的哪一环节视校园心理剧的剧情结构而定

心理主题班会的基本过程包括点明主题、展示主题、深化主题三个环节。校园心理剧安排在哪一个环节要视校园心理剧的剧情而定。如果校园心理剧只演绎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安排在点明主题与展示主题环节比较恰当。随着剧情对心理问题及其形成机制的呈现,学生会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与情感体验,这为深化主题环节即对问题的本质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及探讨解决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如果校园心理剧只演绎问题的解决方法,安排在深化主题阶段比较恰当,以启发学生从另一角度探索问题,并能够以直观的感知与切身的体验强化学生正确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如果校园心理剧是完整地围绕着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戏剧发展过程呈现,放在点明主题与展示主题阶段比较合适,能使学生从心理剧完整的演绎中感悟问题的本质和促进自身的改变。

(六)不必过于追究心理主题班会与心理活动课的区别

不论是心理主题班会还是心理活动课,都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主线确立活动目标,以学生的现实经验组织活动内容,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体验为核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归宿,以学生学会自助和助人为目的。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会困惑,心理主题班会与心理活动课到底有什么区别。我们在两节班会课的尝试中,也刻意要体现两者的区别。如主持人的选用,一般来说,班会由班委来主持,所以二年级的班会曾考虑让学生来主持,但最终多方思考后,还是由班主任来承担。再如活动内容的准备,一般来说,班会的活动内容与流程大都由学生作好准备,因此二年级班会最后孩子们“我能行,我要 ”的卡片,六年级最后的诗朗诵都是学生们之前作好准备的。如果是心理活动课,则一般是学生当场写下卡片,诗歌则由教师准备,学生课堂诵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多是形式上的,而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刻意地纠结于形式上的区别,只会给我们带来无形的束缚,最终影响教育的效果。只要我们抓住其内涵与本质,形式上的区别并不重要,没有必要把两者弄得泾渭分明。

参考文献:

[1]张鲁川.让中小学主题班会回归本原——兼与丁如许老师商榷[J].思想理论教育,2011(5下).

[2]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实务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黄辛隐等.校园心理剧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教育学院,大连,116021)

上一篇:文本细读,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下一篇:浅论大学生临毕业的思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