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 第9期

时间:2022-07-17 05:06:13

见证历史 第9期

1998年8月,就在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特大洪水的同时,台前县遭受了3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雨涝灾害,全县一片,平地积水半米以上,且长时间不能排出,致使全县秋作物几乎全部绝收。与此同时,金堤河出现了历史上最大的洪水,水位超过历史最高记录0.35米。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与洪魔涝灾展开了一场殊死较量,最终取得了胜利。我作为县记者站站长,自始至终参加了抗洪除涝救灾的报道,有幸成为这场抗御特大自然灾害的见证人。

这场雨涝和洪水,对全县经济是一场巨大打击。对刚遭受"96・8"洪水、"97・1"凌汛两次特大自然灾害洗劫的台前县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这又是一个极其难得的练兵机会,是一场技术与意志的考验。

8月4日凌晨开始,特大暴雨降临台前县。从凌晨3时到下午2时,11个小时内,全县平均降水量达296.5毫米,超过上年全年降水总和。一时间,县城内成了水乡泽国。下午2时,大雨才停下来,黑云开始散去。我长松了一口气,凭直觉,我感到这场大雨不同寻常,第一个想法就是马上把雨情报出去。我拨通了县气象局的电话,详细询问了雨情雨量,知道这是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已给全县造成一场灾难,马上拨通了濮阳日报社总编室电话,发去了一篇百字快讯。

这天夜里,虽然大雨停了,但由于排水设施跟不上,县城里积水退得很慢。由于房屋长时间被水浸泡,不但门缝里渗水,连四周的墙都渗水,甚至房中间也往上冒水,像一朵朵泉眼。晚上,我不能休息,要一个小时刮一次屋里的渗水。直到天快明了,水才退到屋地面以下。第二天一早,我揉着熬红的眼睛,趟着没膝的积水去上班。这时,县里已经安排紧急排涝。我把记者站的几位同志叫到一起,安排两人一组,一东一西分赴各乡镇调查情况。

8月5日,金堤河开始涨水。8月10日,金堤河台前段的水位已经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处在全县最上游的侯庙乡段险情不断,情况十分危急。县委组织部、团县委紧急动用青年抗洪抢险突击队增援。我作为突击队员,当天下午赶到抗洪现场,被分配到大杨村防段。在这里,我与县乡村干部一起培堤、查防、排险,度过了难忘的3天2夜。在这里,我真正感受到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辛苦。白天太阳晒得像蒸笼,晚上,成团的蚊子围着咬。我亲眼看到不少干部群众身上被蚊子咬后,经水浸泡,变得红肿、发炎。

在防汛一线,我既是一名突击队员,又不忘自己是一位新闻工作者。8月11日上午,市委书记张世军到防汛一线视察,我发现没有随行的文字记者,我又不能离开,就借用别人的手机与记者站联系,安排其他同志抓紧时间了解情况,下午立即向报社发稿。在3天2夜时间里,我用笔、用心记下了大量生动的新闻素材,写出了《金堤河两岸豫鲁两省群众携手抗大汛》,更为以后写成《河小事非多》、《万众一心战洪魔》等重点报道积累了素材。

我从金堤河防汛前线撤下后,县里又组织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突击队员和优秀青年干部奔赴抗洪抢险第一线。在我的动员下,记者站全体成员都得到一次锻炼机会。由于素材丰富,大家不顾劳累,写稿热情很高。从8月4日至8月24日,20天时间里,我和记者站其他同志采写了《台前县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台前县金堤河防汛进入实战状态》、《送医送药到灾区》等21篇反映抗洪抢险的稿件,都及时电传给报社,被报社采用7篇。

由于金堤河以外的上游客水不断涌入台前,台前的内涝越来越严重,144个村庄被涝水围困,成为"孤岛"。为深入了解被涝水围困村庄的情况,我先后10多次乘船或乘拖拉机、三马车甚至趟水进村。由于积水时间长,农作物都已腐烂,积水发黑变臭,水中的小虫一层。露出水面的房屋、树木、电杆、高秆庄稼上,趴满了密密麻麻的蚊子。尽管这样,我仍然坚持进村采访。在金堤河汛情缓解,集中力量排涝时,我又深入到张庄电排站、梁庙提排站及南小堤等关键部位了解情况。围绕金堤河防汛,我与记者站其他同志共同采写了长篇通讯《万众一心战洪魔》和《河小事非多--台前县金堤河防汛忧思录》。前一篇系统反映了金堤河防汛中全县人民与洪魔决战的战天斗地的伟大精神,后一篇写的是金堤河防汛中暴露出来的7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切中要害,反映了台前人民在金堤河防汛中顾全大局,甘做牺牲的奉献精神,发表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对促进金堤河治理问题的最终解决起到了积极作用。据统计,从9月1日至9月28日,有关台前灾情和抗灾的报道在《河南日报》发表11篇,《濮阳日报》37篇,其中一版头题3个。

抗洪除涝还使我拿起了相机,成为一名摄影爱好者。灾害发生后,出于保留资料和加强图片宣传的目的,我自己买来一台低档相机,4个月时间,在《濮阳日报》发表图片53幅,并留下了大批资料照片。在发表的图片中,组照《台前为灾民防疫治病》、《开学了,帐篷希望小学》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濮阳日报》建行杯新闻摄影比赛中,我拍摄的《重建家园》获一等奖。

那场特大自然灾害过去了,但在我心里,却难以将它抹去。

新闻工作者必须具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才能获得活生生的材料;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全局观念,舍小家、顾大家,积极围绕中心开展工作;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记者站五六个人,在报道抗灾的近两个月中,一直是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服从安排,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整体,才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上一篇:新加坡报业大战老牌电视台 下一篇:《梨园春》的传播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