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的传播学思考

时间:2022-08-06 09:52:05

《梨园春》的传播学思考

《梨园春》诞生于1994年10月,是河南电视台创办的一个以河南地方戏为基本内容的电视戏曲栏目。栏目的平均收视率保持在20%以上,最高收视率达到37.48%,始终位居全台第一,并带动了整个卫视频道的收视率。

一、《梨园春》的受众意识

河南地处中原,文化积淀深厚。河南是戏曲之乡,是戏曲的一块沃土。河南戏多,戏迷多,剧种、剧团也多,全国300多个剧种,河南就占了40多个。针对这种情况,《梨园春》把它的受众稳定为以河南受众为核心受众,同时向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辐射;以豫剧戏迷为核心受众,同时向其他剧种延伸;以中老年人为核心受众,同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受众。

满足受众的多层次需求,是栏目内容吸引受众的起点。《梨园春》栏目设置了名家名段、折子戏、戏曲小品、推新人、少数剧种、戏迷擂台赛等板块。"名家名段"、"折子戏"是由戏曲名家、专业戏曲工作者表演戏曲名段名折,原汁原味、淋漓尽致地展现戏曲艺术的魅力,满足戏迷的戏瘾。受众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栏目的知名度和受众的亲和力得到提升。

《梨园春》确立现代传播观念,实施了多种形式的受众参与。《梨园春》"戏迷擂台赛"是每期节目的热点。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它采取戏迷守擂与攻擂的形式,在受众参与节目的同时又引进竞争机制,充分调动了受众的积极性。《梨园春》的受众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受众,即在演播现场的参赛受众和嘉宾受众,另一部分是电视机前的观众。直接参与的受众尤其是参赛的受众是《梨园春》的核心受众,其竞争之激烈远远超出了策划者之预料。从三四岁的儿童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踊跃登台,从城市到乡村,不仅河南的戏迷,山东、山西、河北、安徽、陕西、黑龙江、新疆甚至台湾的戏迷都千里迢迢自费来打擂一争高低。这些戏迷构织成一个庞大的参与群体。参与《梨园春》的嘉宾受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节目,还可以给打擂者打分,打出自己神圣的一分。受众参与增强了节目的娱乐性。擂台赛还带动了电视机前的一大批观众群,偃师市城关镇老城北关村63岁的曲耀星一路过关斩将登上《梨园春》的直播舞台,他家乡方圆几十里的乡亲或坐在厅堂、或坐在床头通过屏幕观看了他的演出。他当上擂主后,家乡父老把他作为荣耀,村里像过年似的,热闹了好几天。河北邢台一位叫王庭春的戏迷说:《梨园春》"摆下豫剧擂台,引来八方英才,一样锣鼓,百样唱法,把河南人唱疯了,把外地人听傻了"。同时,场外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声讯台为自己喜爱的选手打分,现场的受众和场外拨打声讯电话的受众还可以抽奖获得一个意外的惊喜,这又调动了场内嘉宾和电视机前受众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节目。

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参与,实现了受众对戏曲艺术被动欣赏到主动参与的质的飞跃。现场受众参与可以烘托现场气氛,场外受众的参与提高了栏目的收视率,这种互动的机制把受众、演员、电视媒体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肯定了受众欣赏的主体地位,满足了受众参与节目、表达自己审美欲望和艺术观点的需要。

二、《梨园春》的传者形象

在长期的播出实践中,河南电视台在指导思想始终保持思想艺术品位,引导观众欣赏的同时,又尊重一般受众的精神需要和审美心理习惯,所以在《梨园春》的内容选择上既有经典雅致的名家名段,又有风趣通俗的曲艺节目,做到雅俗共赏,更增加了节目的魅力。

但最能代表传播者形象的还是节目主持人。《梨园春》是一个戏曲节目,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所以它的主持人应该是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的;《梨园春》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保留节目,有着极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受众已不能仅仅以某一个年龄段、某一个职业去划分,所以它的主持人应该是大众化的。《梨园春》栏目的两个主持人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修养,均符合这两个标准。两个主持人,一老一少,一个成熟一个青春,所以自身形象就定位于"东方长者"和"东方娃娃"上。男主持人倪宝铎沉稳持重,富有内涵;女主持人庞晓戈清新靓丽,饱含青春;形成了一老一少、一高一低、一慢一快、一庄一谐的"老倪"与"晓戈"的形象。"老倪"庄而不拘,恬而不俗;"晓戈"美而不妖,俏而不浮,完美地传达出《梨园春》栏目的宗旨和特征。这两个主持人形象也很快被受众认可。一位名叫张驰的洛阳受众认为:"从男主持人身上能看到'戏曲'两字,从女主持人身上又能看到'春'字。"栏目与主持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梨园春》的传播方式

一种文化要想得到广泛的普及,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体。《梨园春》的传播正是借助了大众传播媒体的优势,扩大和提高了传播的规模、速度和效率,使之产生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梨园春》栏目一方面利用卫星电视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传播其节目,另一方面又将节目制作成光盘发行,以求得受众的最大化。《梨园春》还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广告宣传,以张扬其名声,提高知名度。

《梨园春》基于大众传播媒体的不足,将受众参与节目提高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试图以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互结合、相互弥补的模式来提高传播的质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梨园春》"戏迷擂台赛",使观众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地域,只要喜欢戏曲,有一定的演唱水平,都有可能走上《梨园春》的戏迷擂台;《梨园春》的节目主持人也以"对待朋友就像春天般温暖"要求自己,台上台下、随时随地与受众进行零距离交流,让受众总觉得"心里热乎乎的";《梨园春》的演员也多是古道热肠,尤其是通过"戏迷擂台赛"走上《梨园春》舞台的演员,更是与受众没有距离感,随时可以融入受众之中;《梨园春》栏目还通过创建梨园春戏迷俱乐部的形式,拉近戏曲--《梨园春》--受众之间的关系,与戏迷进行切磋和交流;《梨园春》还送戏上山下乡,把擂台赛摆到工地、公园、农民的家门口,既给戏迷送来了精神食粮,也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

《梨园春》栏目的传播理念,使其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弘扬了传统戏曲文化,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给受众提供了精美的精神食粮,培养了新的戏曲受众,为民族传统文化如何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走出低谷、走向繁荣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上一篇:见证历史 第9期 下一篇:电视采访报道中的场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