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豆栽培法

时间:2022-07-17 12:58:27

谈大豆栽培法

大豆是主要油料作物,对于提高农民收人,促进油料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大豆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品种多、乱、散。2、整体质量差。3、农民素质不高,对于大豆的管理,凭感觉、图省事,使大豆产量低而不稳,故采取高产综合配套技术,是实现大豆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经过5年的大量实验与调查研究,我们探索出了适合大豆高产的一整套综合配套技术,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其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一、选用优质高产品种

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所以选用品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应注意生育期问题。一般来说,生育期长的品种产量高,生育期短的品种产量低。选用品种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既能充分利用生育季节,又能保证高产、稳产为原则。

2.应注意倒伏性问题。茎秆弱的大豆品种容易倒伏造成减产,茎秆强的品种肥水过多、密度过大,也会出现倒伏现象。高产栽培水平下的品种应选用茎秆强度大的半矮秆、产量潜力大的品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

3.应注意选用抗病品种。应针对当地病害发生情况选用抗病品种。病毒病、霜霉病发生严重,所以应从实际出发,选择高产、优质、抗病品种。

二、深层施肥

深层施肥是指把肥料施于播种部位的种子以下,使肥料与种子分开,以防止烧种、烧苗,充分发挥肥效,促进根系生长,利于根瘤固氮,满足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

1.施肥方式

(1)机械深施肥:在一般平川岗地,肥种分开,施于种侧下4-5厘米,化肥用量可以调节。每667平方米施磷酸二铵 20千克以上时,可分层施人:上层种肥深度5-7厘米,施肥量占1/3;底肥深度10-16厘米,施肥量占2/3。

(2)翻前施底肥:前茬作物收后,把发酵好的有机肥均匀的撒施于地表,然后用耙将肥料耙入土中,粪、土充分混合后进行深翻。

三、实施精细播种

1.播种方式。垄上双行精量点播;垄上等量穴播;“三垄”栽培法。

2.精播条件

(1)合理轮作。最好选正茬,不重、迎茬种植。

(2)细致整地。根据前茬作物进行翻耕,深度22-25厘米,作业时不起大土块,不出明条、垡块,要扣严、不重、漏。耕堑直,百米内直线误差不超过20厘米,地表10米内高低差不超过15厘米。耙耢结合,达到平整细碎,10米宽幅内高低差不超过3厘米,平方米内直径3-5厘米土块不超过10个。耙深10—15厘米。要求地头齐,不出三角抹斜。起垄要直,50米长直线误差不超过5厘米,垄距误差不超过11厘米,垄台误差不超3厘米,垄幅误差在3厘米以内,起垄后镇压。

(3)土壤水分适宜:整地后土壤水分含量(干土1%)播种时应为22%左右,确保种子正常吸水出芽。

(4)做到适期播种。

四、田间管理

1.垄沟深施。在大豆刚拱土进行铲前垄沟深松。

2.锄地与中耕

(1)第一片复叶前锄头遍地,做到锄净苗眼草,不伤苗,松表土。

(2)苗高10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二次铲趟,用大铧趟成张口垄,做到不伤苗,不压苗,不漏草,培土不超过第一对真叶节。

(3)第二次铲趟后10天左右。进行第三次铲趟,要做到深松多上土,用大铧带培土板趟成方头垄,培土不超过第一复叶节。

(4)做到三铲三趟,铲趟不脱节。

3.化学除草

(1)播前土壤处理:在播种前5—7天处理。要求施药均匀,流量准确,不重不漏。喷后顺、斜各耙1次,施药混土复式作业,混土深度7—10厘米。注意土壤水分过高或过低时,不要进行土壤处理,以免影响播期。

(2)如播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可在播后苗前进行化学除草:垄作栽培,也可苗带喷药,施药量按喷洒面积计算,施药后混土2—3厘米。

(3)在大豆生育前期,田间杂草较多时,可在杂草基本出齐墒情较好的条件下,进行化学防除,宜早不宜迟。

五、大豆病虫害防治

1.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是最主要的大豆病害。多雨年份发病严重,引起叶片早落或凋萎,种子受害霉变。一般发病可减产6%—15%,种子受害率10%左右,重则减产30%-50%。防治大豆霜霉病用40%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等。

2.大豆蚜虫:大豆的成蚜和若蚜,集中在豆株的顶部嫩叶、嫩茎上刺吸汁液,严重布满上部株茎、叶及荚,使叶片皱缩,根系发育不良,植株矮小,结荚少,千粒重降低。苗期发生严重时整株枯死。轻者可减产20%-30%,重者可减产50%以上:每亩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抗蚜威液剂2000倍液喷雾。

3.大豆食心虫:幼虫侵蚀豆荚和豆粒,轻者沿豆瓣缝将豆粒蛀食成沟,重者将豆粒食去大半,降低大豆产量和品质:一般年份虫食率为10%,严重时达30%-40%,甚至高达70%—80%。大豆食心虫可用敌敌畏熏蒸防治成虫。

(作者单位:151600 黑龙江省青岗县祚岗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

上一篇:探究公路桥梁设计中的安全性及桥梁耐久性 下一篇:玉米丝黑穗病症状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