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的特殊心境

时间:2022-07-16 08:46:50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苏轼的特殊心境

随着我国中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推行,越来越多的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尤其是要让学生学会去体会文章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在教学中具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文本价值,值得师生共同分析品味。

一、背景介绍

在进行一篇文章的讲解时,文章的背景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工作,教师通过对背景的相关介绍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文章,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加学生的文学素养。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篇文章中我们看到是苏轼与好友怀民夜下游玩的闲适的心情,让我们对这种夜游也产生了一种向往之情。但是,如果我们不去看作者写作的背景,我们又怎能体会苏轼内心的豁达与豪爽?苏轼是一个正直的诗人和政治家,这也就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的悲剧。当时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皇帝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实际上却受到他官僚的排挤,过着一种流放的生活。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孤独让他洗尽了一身的铅华,与家人田园播种,与友人开怀畅饮。在面对这样的困难与挫折时,他没有一蹶不振、没有被困难吓倒,相反,他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新的生活。他带月荷锄归,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他高歌吟唱,体验生活的真谛。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与生活中,才有了他秉烛与好友畅谈游玩,写下这千古的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课文讲解分析

在对《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进行讲解时,教师要把握住讲解的重点,注重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路,让学生移情于景、寓景于情、情景交融,深刻的去体会苏轼夜游的心境。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在讲解之初对文章背景的相关了解让学生真正体会苏轼的那种豁达与乐观的心境。

1.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在学习这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的短篇游记时,可以让学生熟读,想象出当时苏轼与好友怀民夜游畅谈的场景。在让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时就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意义。

2.播放朗读赏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比较晦涩难懂,文章的情感以及主旨比较难以掌握,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阅读赏析的材料,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可以在听朗读的时候,想象夜色的美丽,以及诗人与友人月下游赏时的闲适心情。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能够在听朗读者的朗读时感受语气的起伏,从而找准文章的写作基调,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学生在听完赏析后还可以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想法与理解,通过交流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好地了解文章。

3.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文章中的关键词、关键字一般会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写作的思想情感以及描写的环境等。它们可以说是一篇文章的字眼,对把握文章的主旨有重要的帮助。在阅读苏轼的这篇文章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找到关键字,仔细品读文章的意境以及作者的心态。我们能够看到苏轼与怀民和尚的深厚友谊,两个人秉烛夜游,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夜色的美,更体会到二人之间的友情。

4.发挥想象,积极引导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时间顺序为学生进行讲解,在夜晚诗人想要解衣睡觉,但是望着窗外的一轮明月,忽然有了月下赏游的兴致,想到自己一个人,觉得赏月又少了一份乐趣,便起身前往承天寺去寻找好友张怀民,好友亦没有睡下,两个人便开始在月光下欣赏承天寺的美景。通过对这种画面的想象,再结合作者被贬谪的背景。是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的豁达乐观。文章叙事简洁,但是就是用这种简洁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承天寺夜色的魅力,字里行间中体现了苏轼内心的寂寞以及随遇而安的心境。文章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高超的写作手法,只是用简洁朴素的语言描述了夜游时的情境。但正是这种清新的文风,让读者更好的捕捉到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课外对比,深入了解文章的感情

对于此文章苏轼的感情的把握,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他同时期的诗词,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江城子·密州出猎》这两首诗词也是他作于被贬谪的时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些诗句无不透露出苏轼的豁达乐观之情。通过与《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篇文章的对比,可以找到他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使学生更好的体会苏轼在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

通过以上方法的分析,教师可以更好的去引导学生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的特殊心境。学生把握了写作的背景,作者的生活状态,再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中充分掌握诗人的心理,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上一篇:论“教学细节”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下一篇:巧用幽默语言,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