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阿维尼翁的那些事儿

时间:2022-07-16 04:20:42

有礼貌地与他人保持恰当的距离,尊重彼此的个人空间,这是我在法国许多公共场合得以感受轻松和快乐的原因。

假如要列举西方一百年来最有名的两幅画,一定绕不开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开山之作一一《阿维尼翁的少女》,这也是促使我去法国南部城市阿维尼翁的原因。后来,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误会,毕加索的“阿维尼翁”指的是西班牙巴塞罗那一条画家青年时代常去的阿维尼翁街。不过,我还是庆幸去了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尽管我当时傻乎乎地有点糊里糊涂的冲动。

当我们一出阿维尼翁长途车站,首先看到的是古城墙和法国梧桐。矮矮的锯齿状城墙,由大块方石砌着,坚固而厚重。城垛、城塔和城门都完好无缺地伫立着,让人产生历史近在眼前的亲切感。二十年前这些古迹就入选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难道会有什么争议吗?

风大,街上行人和游客不多,显得有些冷清。同行者中有人提议先到咖啡馆喝杯咖啡放松一下再说。

推开路边咖啡馆的门,我们立刻感受到温馨的氛围。吧台边、餐桌旁,坐着几位悠然聊天的法国人。他们顾自享受着自己的咖啡和面包,对于我们的进入,丝毫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在意。这样,他们享受自己的自在,我们也毫无拘束地感受异国他乡的轻松和温馨。我觉得这是一种彼此的尊重,没有那么多的窥视他人,没有那么多的繁文缛节。有礼貌地与他人保持恰当的距离,尊重彼此的个人空间,这是我在法国许多公共场合得以感受轻松和快乐的原因。

在我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咖啡和面包的时候,同伴中有人和邻座一位50多岁的法国中年人聊了起来。他听说我们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时,就主动拿出自己的名片,非常热情地介绍自己是附近一家美术馆的馆长,真诚欢迎我们去免费参观。我们说非常感谢他的盛情邀请,等参观完教皇宫后,就去他的美术馆。

出了咖啡馆,我们在老城区的街巷子里转,穿梭在沿街不怎么高大的意大利风格的房屋阴影中,此时,古罗马的光荣与梦想在我们眼前鳞次栉比地铺展开来。慢慢地走,慢慢地被这里的历史感染。法国南部一些城市的面孔,就好像欧洲美术史上那一张张流逝岁月也遮挡不住的精心雕琢的脸,阿维尼翁就是这样。这里被称为梵蒂冈第二。13世纪末,由于罗马政教各派别之间的激烈斗争,直接威胁到教皇的安全,教皇就从罗马迁到阿维尼翁。但先后居住在这里的9位教皇,已无法延续罗马时代的不可一世。在那个教皇走向没落的年头,阿维尼翁努力维持着教廷残存的骄傲。

城中教堂多,钟也多。敲钟时,丁当之声此起彼伏,余音缭绕着历史的回声,提醒着阿维尼翁那段特殊的记忆。阿维尼翁的标志和精神象征是教皇宫。我们拿着有中文的语音解说器进入教皇宫,每到一处按照号码所示按键听景点的讲解。此刻置身那一间间空空荡荡的房间,一个个教皇的面容仿佛在我们眼前又鲜活起来,悠然地诉说着那些个铭刻历史的生动故事…在其中盘桓了2个多小时后,我们走出教皇宫,回头仰望这敦实厚重、气势非凡的城堡,依然能感受到它的壮丽和威严。

我们拿着馆长的名片,很快就找到了那家美术馆。二度重逢,馆长和我们相见时都很开心。我们不仅享受了免费参观的待遇,为表示友好,还特许我们背着双肩包进入馆内。(一般情况下,为保护馆藏作品双肩包需寄存)。这里的语音解说器只有英文和法文,也是对着绘画和雕塑的号码按键听讲解。作品大都是欧洲各地17―19世纪名家真迹,艺术水准很高。馆内的布置很像缩小版的卢浮宫,但没有一个小时是参观不完的。我看到好几拔中学生和大学生模样的人,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参观。在一尊19世纪大理石妇女雕像前,几个打扮像美术学院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听一个络腮胡子指着雕像侃侃而谈。我能想像这学生里面有大众版的罗丹、四分之一版的罗丹,二分之一版的,甚至未来的罗丹就在他们中间。我在法国大大小小许多城市,甚至是乡村,看到各种规模、风格各异的美术馆、博物馆,法兰西民族的艺术热情、艺术水准,和审美能力真让我惊叹不已。

我们离开美术馆准备乘下午四点多的长途车返程。从这时起,一路顺利的阿维尼翁之行开始曲折了。2000多当地农民游行示威抗议农产品定价太低。他们堵塞了交通,返回艾克斯的车无法进车站。于是,我们站在路边的风中,欣赏这场不期而遇的“示威秀”。示威人群虽然群情激昂,但没有过激行为。倒是示威游行的艺术气质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把苹果和牛奶倾倒在路面上让人踩:肩背着山羊作为游行的道具:还有防暴警察那身皮制的防暴服,活脱脱像中世纪骑士盔甲的现代版…

听说由于担心警力不够,又从土伦调来不少警察。到了七点多游行渐渐平息下去,我们才得以乘车返回,比计划晚了三个多小时。

上一篇:《去你的旅行》 下一篇:驴行老人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