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教学理念的突破

时间:2022-07-16 03:51:09

浅议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教学理念的突破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的日常教学已渐趋平稳,但以新课程理念来衡量课堂教学的达成度则略显尴尬,教师往往在落实知识技能与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权衡上顾此失彼。作者深入剖析两大选修模块的一般教学思想和行为,指出教师难以突破现有教学理念的症结所在,并力求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习惯的培养上得以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理念;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6-0018-02

在高中多媒体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作品创作欲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算法设计课中如何找出算法设计中的症结,如何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

2011年11月24日,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第十四中学举行,会上两节高中的公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在第一节课中,杭州第十四中学卢华老师执教的《为网站设计一个Banner》,为高中的《网页制作》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先来扫描一下该内容的教学常态:由于会考和高考的要求,在课堂中,教师注重的是知识技能的落实,因此,网页制作素材都是教师事先提供,只要学生学会对号入座即可,很少顾及学生的原创欲望。但卢老师关注了,并且用心去探索了。她寻觅到一款动画制作软件“switch”,精彩的动画效果“手到擒来”,为学生的自由创作增添了双翼。网页的Banner只是方寸之地,但用心的教师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创作的广阔天地。谁能无视凝结了自己无数心血的作品呢?学生们参与了、体验了、付出了、收获了……这将成为他们学习经历中珍贵的体验。

相对于“润物无声”的多媒体创作课,第二节的算法设计课就显得“掷地有声”了。杭州第二中学的裘鑫老师执教的《算法流程图》,打破了以往形而上学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浓墨重彩地描绘,链接了学生数学思维和算法思维的断点,体现了裘老师对学生在算法学习中如何突破难点的深入思考和有效尝试。他自主开发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追踪评价平台,及时捕捉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思维痕迹,找出算法设计中的症结,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找到了有力的依托。

如上所述,两节课都蕴含了两位老师对多媒体教学或算法教学较为深刻的理解,但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几点思考:

1.多媒体教学的创作课,淡化操作是否意味着创新

自从2005年我省新课改实施以来,以技能教学为重点的计算机课逐步演变为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主的信息技术课。因此,在接下来的各级各类的公开课、评比课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如鲜明的主角粉墨登场。而一节课时间很有限,既想体现创新性,又想体现一节课的完整性,必定要压缩其中一部分内容,于是技能知识就变成了跑龙套的配角,如若不然,就会被贴上“非新课程理念”的标签。尤其是多媒体教学,一节课的关键词几乎都是:构思、设计、创新,但一节课下来,学生制作的作品又都乏善可陈。例如《为网站设计一个Banner》这节课中,当学生学会使用动画效果后,就开始着手制作Banner。大部分学生都是先选一个素材对象,增添动画效果,再选一个。再增添动画效果:如此循环往复,结果作品就成了各种不同动画效果的素材堆积。尽管教师一再强调有关设计思想,但收效甚微。这就好比小孩子玩积木,他会先对每一个不同形状的积木进行研究,再会试着用各个积木搭建不同造型的模型。因此,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体验的前提下,适时提出创新这高层次的要求,才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那么如何解决技能学习与培养创新意识的矛盾?我们不妨从两方面着手为“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教师在每个环节都保证充分的时间。是“创新”的基础。给学生充分赏析和借鉴优秀作品的时间,学生才能得到启迪,激发创作灵感:给学生充分构思和琢磨的时间,学生才能心中有蓝图,设计不盲目:给学生充分尝试和实践的时间,学生才能克服技术羁绊,运用起来得心应手:给学生充分相互评价的时间,学生才能取长补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有在每个环节都有充分的时间保障,创新才有可能,否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次,教师的美学引导是“创新”的关键。在多媒体作品创作课中,诸如“布局合理”、“主题突出”、“设计新颖”等标准总是不绝于耳,但等到作品点评时,教师又都会不了了之。究其原因,是我们缺乏运用这些标准进行作品评价的能力。记得在一节评比课中,掌握“裁剪”技能是该课的一个重点,教师为了落实这一技能,向学生呈现了一张人景合一的照片,然后就直接提出要锁定照片中的人物进行裁剪,并且没有给出这样做的理由。这种为了技术而技术。违背黄金分割等基本美学原理的做法,将会误导学生。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各方面引领学生的创新。

2.算法设计教学的入门课,注重的是学生的表达习惯还是学生的思维习惯

教过算法程序设计课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就是学生能听懂但不一定会做。如给出流程图或程序代码,学生都能看得懂,或者给出某算法思想后让学生设计流程图或程序,学生也能基本表达完整。但让他们画出流程图,独立完成一个程序设计,结果就差强人意了。学生很难用算法思维进行思考,就像我们在说英语时,很难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一样。

“听得懂”说明学生能理解流程图或程序代码所代表的含义,也能运用这些表达工具来实现给定的算法。“不会做”,则是因为算法思想的最大特点在于“我想干什么而不是计算机能干什么”,回顾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在进入小学阶段后,幼儿的感性思维被小学的数学学习逐步训练成数学思维,到了高中学习阶段,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式已经根深蒂固了。现在面临以计算机为本位的算法思维,要想让学生树立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又岂是一朝一夕就能促成的?因此,算法设计教学的入门,应把过多关注表达方式的训练,转移到算法思维的培养上。正所谓不破不立,我们在课堂中应留出充足的时间呈现学生原生态的作品,找出学生受数学思维影响的典型实例进行点评和分析,只有破除旧思维的干扰才能构建新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在多媒体创作课中,通过提供各种合适的工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教师的美学指导,可以提供“创新”的引领:在每个教学环节都保证充分的时间,可以提供“创新”的保障。

在算法设计课中,通过学习过程追踪评价平台,可以找出学生算法设计中的症结,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进行“算法思维”的培养。

教学研讨会上的思维碰撞,将引发教学实践中的行为改进,这正是教研会所期待的。

上一篇:问题解决教学离你有多远 下一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选修 可以增加计算机维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