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网格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时间:2022-07-16 02:51:21

构建网格式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摘 要 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本文结合作者实际工作情况,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提出构建网格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横向建立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纵向完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大投入力度,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氛围等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体系 网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75

Construction of a Grid Syste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evel

LIU Rixia, WU Xia, SUN To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003)

Abstract Nowaday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being troubled with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author's working experience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 latticed colleg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l that includes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ourse system, perfecting the level-base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calling for a higher spending on creating the atmosphere of full participation in college psychological educating to improve the status and level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lattice

大学生是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期的特殊群体,他们生理发展渐趋成熟但心理却未达到真正成熟。①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谐校园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样的形势下,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健康的人格。基于此,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案例和有关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需求,以期改善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更加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自伤现象屡有发生,据各大高校新生心理测评数据显示:大一新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大约占学生总数的8%左右,且该数据有上升趋势。笔者以国内某大学学生为对象做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人数98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60人;研究生48人,本科生50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心理很健康的学生比例占31.6%,认为自己心理比较健康的占62.2%,83.7%的受访学生承认曾受到心理问题困扰,而在调查人群中,对于“你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哪里”的问题,67.3%的学生选择了人际交往压力,59.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压力,72.5%的学生选择了情感问题,80.6%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35.7%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原因,43.9%的学生选择了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20.4%的学生认为如果身边的朋友存在心理问题自己会受到影响。调查结果表明,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主动性较差。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

自2001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全面部署。全国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心理教育工作体系和平台的整体构建,以及专业化心理咨询师队伍、心理辅导员队伍,学生骨干队伍等多维工作力量的发展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通过开设各种讲座、建设心理健康网站等形式系统预防,综合服务,精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但目前国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研究依旧存在“短板”,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主体力量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客体缺少参与热情等。调查显示,只有24.5%的学生明确表示遇到心理问题时会主动求助,60.2%的学生仅表示可能会求助,其他学生均表示不会求助。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从根源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向专业化、普及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3 构建网格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这种情况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缺失与不足需要我们正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付出努力,改善现状。笔者认为:构建网格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网格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横向建立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纵向完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面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氛围。

3.1 横向建立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年来,高校普遍开设心理学范畴公共限选课。以某大学为例,开设的社会心理学、恋爱与婚姻等心理学相关课程均受到在校生的普遍欢迎,每学期选课均为爆满。笔者调查显示:约86.7%的学生上过或想上心理健康类的课程,76.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知识类的课程列为大学必修课,69.39%的学生获取心理学知识的途径是看书或上网获得信息,只有3.06%的学生表示自己曾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涵盖“在我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解答一些思想问题”、“介绍一些为人处世的经验”、“介绍和开放校内外资源”、“在我难以自我控制时给予警醒”等内容。这充分说明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极大地信赖感和期望值。

而现状是,高校当前开设的心理学限选课、不定期的心理学讲座等课堂容量无法完全满足全体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且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具有随机性、长期性等特点。只有通过设置横向到边的心理学课程,普及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让心理学知识长期、稳定的伴随大学生的成长。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应注意根据学生年级从低到高依次实施通识教育、活动教育、专题教育及提升教育,以增强知识层面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同时,还要加大对心理学课程师资力量的建设,满足课程讲授的需求。

通过专业化的授课,学生可以系统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能正确看待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消除对心理学的陌生感,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信任度。而系统的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可使大学生在需要心理自助或心理帮扶时能及时有效的做出正确判断并付诸正确的行为,达到既能自助也能助人的效果,更能较大的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3.2 纵向完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问题有不同层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大区别。有明显抑郁、自杀等倾向的个案需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从专业角度介入,由具体事件引发的偶然性心理障碍也许只需要同龄人的开导帮助。调查显示,当面临压力或烦心事时,67.34%的学生愿意向朋友诉说,41.83%的学生愿意选择自己认识或了解的老师进行心理咨询,58.17%的学生愿意选择完全不认识的老师或专家进行求助。而有65.3%的学生明确表示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不会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具有不同层次的制度、团队和载体,纵向设置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纵向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具有专职教师,并具备临床心理治疗的实践经验以及从事心理专业教学研究的能力,总体掌握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整体规划和安排心理工作;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状况等了解较多,应当具备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作为兼职心理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交往、适应和发展等方面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并具有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应急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班级和宿舍层面应设有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并做好对他们的培训教育,重视他们的作用,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机制,通过开展朋辈互助、同伴教育,建立心理工作一线的监督和预警机制,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控制心理危机的发展。②

纵向分层的工作体系,为学校动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现状创造了多渠道的空间和途径,也为大学生寻求心理帮扶提供了最顺畅最人性化的渠道,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3.3 加大投入力度,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氛围

尽管大多数高校均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整体起步较晚,目前其在校园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在不愿意求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中,25.76%是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隐私,34.84%是因为不知道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方式和预约方式,还有39.4是因为不相信心理咨询可以解决问题。此外,35.71%的学生不知道“525”的含义,只有29.59%的学生参加过心理活动,50%的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了解中心的办公地点和联系方式,但仍有38.7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健康求助要求,因此不关注也不知道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方式。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用心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缺乏信任,有些甚至完全不知心理学是什么,更不能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氛围营造。加强对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培训,提升学校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学素养,尤其不可忽视对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学教育。学校同时应重视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的作用,并依托他们,以充分开展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心理活动为载体,提升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除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以外,还需要家长、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应当在做好校园内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争取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资源,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个别沟通等方式多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让更多的人和机构关心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来,形成良性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机制,共同为大学生打造轻松、愉快的心理成长空间,让健康的心理伴随大学生成长成才。

注释

① 吴进华,张灵聪.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赤峰大学院报,2010(5):91-93.

② 石小玲.构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359-361.

上一篇:农村学生上网状况与家庭教育的调查报告 下一篇:定向运动在余姚市中学开展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