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用语的语义变迁

时间:2022-07-16 01:30:43

试论网络用语的语义变迁

【摘要】语义变迁是语言交际中常见的言语现象,它与社会生活及社会心理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网络用语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变异形式,是为适应网络交际语境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具有自身鲜明特点的语言变体。从社会语言学角度主要分析网络用语的语义变迁现象。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用语,语义变迁

一、引语

语言具有内在的稳定性,但同时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普及,从2010年起,很多以前没有见过的词汇开始频频出现,并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一时间,“浮云”、“神马”等词语迅速扩散开来,影响了一大批人。这些网络用语的广泛影响力以及传播速度令人吃惊,它们仿佛在一夜之间就涌现了出来,让人有些措手不及,当然也因其新奇的特点引起人们的积极关注。网络用语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的语义是如何变迁的?它在当前社会的接受情况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即是本文的论述重点,我们将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逐一分析。

二、概念界定

本文旨在基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网络用语的语义变迁进行系统论述,因而首先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简要的说明。

(一)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主要是指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角度去研究语言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语言及其各种变体、语言社区、语言转换和语言规划等。宏观社会语言学研究关于全局的整体性问题,微观社会语言学研究各种社会条件下语言的变异。

(二)网络用语的语义变迁。网络用语的语义变迁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它是现代汉语在网络空间的变异。严格来讲,网络词语本身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的语义变迁,本文所指的语义变迁,实际上是指某一词语的意义从常规意义转化为非常规意义,即从日常使用意义变成网络使用意义的这一过程。

三、网络用语的产生原因

任何语言都有其社会性,因而网络用语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深受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才具有了其自身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一)网络社会天生的敏感性。在信息社会,互联网是信息传播最迅速的媒介之一。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海量的资讯在网络上并传播,这样网民便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发表评论,可以说网络社会对社会生活的变化和发展是具有天生的敏感性的,像“雷”、“山寨”、“神马都是浮云”等词都是在网络爆红之后,才渐渐进入平面媒体、娱乐节目及大众视野的。因而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其对信息的传播速度总是要快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

(二)网民天生的先锋性。中国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最多,远远高于其他年龄段而占据绝对优势。年轻人思想活跃,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追求个性,展示自我,崇尚创新,追逐时尚,往往不愿意接受现实生活中诸如对语言规范的一些约束。开放自由的网络给以年轻人为主的网民群体提供了创造发挥的空间,也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必然和可能。

(三)外部各因素的相关影响。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出自社会热点现象。网民们选择一种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热点现象的看法,使特定的语言成为一种特定的符号表达一种特定的意义。如:“我爸是李刚”句式的一夜爆红,就是人们自发地用带有强烈暗示意味的句子来表达对官二代草菅人命的愤怒。另外,网络交际中的网民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方言,这就创造出了若干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语素拼凑起来的新词。如有的人把“感觉”写成“赶脚”,这就是出自湖南一带的。久而久之,这些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原本不说这些方言的网民也开始使用这些词了。

还有些网络流行语直接受外语的影响。世界上任何语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与别的语言发生不同程度的接触,汉语也不例外。可以说,网络社会就是一个各民族语言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虚拟场所,所以诞生了许多受外语影响的网络流行语。

四、网络用语语义变迁形式及特点

严格说来,网络用语本身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的语义变迁,本文所指的语义变迁,实际上是指某一词语的意义从常规意义转化为非常规意义,即从日常使用意义变成网络使用意义这一过程。其结果必然是新词、新义的不断产生,不同的网络用语,其语义变迁有着不同的途径,以下力求通过大量网络词语的实例,寻找其语义变迁的形式及其特点,从而有利于更为科学、深入地认识网络用语。

(一)网络用语的语义变迁形式

众多日常词汇的意义在网络交流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主要集中在音变、形变、义变三种方式上。

1.改变词语读音。通过对大量网络词语的分析,我们发现,通过“音”的变化来变换语义的,在网络词语中有以下几种方式:仿词、谐音和合音。

(1)仿词。仿词是指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仿造出新词。换用音同或音近的语素仿造新词语,叫作音仿。如“负翁”:负债的有钱人,特指贷款消费族。(原型:富翁)“富翁”是有钱人,“负翁”就并非如此了,后者通过音仿的手法,改“富”为“负”,形象地表现了“超前消费”一族负债生活的现状。

(2)谐音。谐音是指用同音或音近字来代替本字,从而产生新的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如“偶”:第一人称代词(我);稀饭: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者感兴趣(喜欢)。从规范的普通话发音来看,上述网络词语和日常用语之间的谐音关系并不明显。但考证方言发音,就很清晰了,“偶”来自港台方言;“稀饭”与“喜欢”谐音是由汉语部分方言中声母“h”“f”不分导致的。

(3)合音。合音是将两个字的读音连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单独音节的一种拼读方式。如“酱紫”:“这样子”的合音;“表”:“不要”的合音。“酱紫”原义是指一种暗紫中略带红的颜色,在网络词语中被用来代替“这样子”,指代某件事情;“表”本来指一种计时工具,在网络词语中代替“不要”,表示对事件或动作的否定。

2.改变词语书写形式。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是汉字,是典型的方块字。但在网络世界里,却不仅是用汉字表现汉语,字母、数字甚至一些抽象符号凭借其形象、便捷的特点也被用来适应网络意义,成为网络用语语义变迁的一个重要手段。此种方式大致包括了以下几种方式:

(1)汉字符号化。汉字本身也是一种符号,但此处是指与文字不同的其它类型的符号,如数字、字母、抽象符号等。

①文字变为数字。由于输入简单快捷,大多数汉字在网络中被与其存在谐音关系的数字所代替。如“7456”:气死我喽;“520”:我爱你。当然也不是所有数字都是通过谐音方式来代替的。

②文字变为字母。同样的原因,在字母使用上也有体现。网络词语中字母的使用情况,较之数字,显得更加多样化:有因读音相近而代替文字的,如“CU”:即see you,取自英语同音字母;有拼音或单词省略的,如“PK”:对决,是英语单词Player Kill的省略;还有一些符号是属于字母和数字的组合,如3Q表示thank you。

③文字变为抽象符号。在网络交际中,一些指示性符号能够更加清楚地表示交流者的情感变化。由于表意生动形象、快捷方便,这些符号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网络交际中,成为网络词汇的一个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一些更新比较快的输入法、QQ等网络交流工具及各个论坛均包含自己独特的表情符号。有学者甚至将这些难以识别的符号称为“火星文”。一些常用的抽象符号如“:-)”表示微笑,由“:”“-”和“)”组成,这里各个部分分别表示眼睛、鼻子和嘴巴,微微上翘的嘴唇,正是人们微笑时的主要面部特征。

(2)拆词。拆词是指将原有词语已经固定的理据意义破坏,通过对其语素意义做出另外选择或使其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理据意义,使词语意义发生根本性变化。如“蛋白质”:笨蛋++神经质(原义:天然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这类词的语音并没发生任何改变,但意义与常规语言相比,已大为不同。原本固定的组合,几乎都被拆成字面意思来理解。表面上看来,这些词语的形体也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深究其义可以发现,组成词语的各个语素实际上已经独立出来了。

另外还有一种是拆字,指某一个字按构字部件被拆成几个部分,如“强”被拆成“弓虽”,“好”被拆成“女子”。“弓虽”是一个在现代汉语日常用语中根本不存在的词,但由于组成这个词语的两个字“弓”和“虽”正好是“强”字的构字部件,因此在网络用语中,“弓虽”便成为“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女子”尽管属于现代汉语常用词但此时也同样成为“好”在网络中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3.改变词语意义

从日常用语到网络用语,许多词语的意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处所说的改变意义,是指词语通过自身意义的改变来达到语义变迁的目的。总的来说,其意义变化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1)改变词语的核心意义。这种类型指的是在网络中使用的词语,其意义较之日常用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化后的意义与原义没有任何关联。如“囧”原义:光明,而网络用义是表达惊诧、哭笑不得、郁闷等多种不可言说、不便言说、不想言说的情绪,该词的原义与网络用义之间没有任何联系,词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再如“打酱油”原义:购买酱油,而网络用义指对于敏感话题采取“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态度的一种表达方式。

(2)为原词增加新的引申意义。部分网络词语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词的核心意义,而是通过增加一些新的引申意义来达到语义变迁的目的。如“巨”本义:很大,而网络义是程度副词,表示程度较深、大、强。再如“雷”本义:云层放电时发出的响声,而网络义指被雷击中的感觉,指看到令人惊讶的事后产生的一种被冲击的情感体验。

(3)为原词增加新的比喻意义。由于所描述的事物与词语之间具有某些相似性,因此,部分网络词语通过增加比喻意义的方式来改变其现实使用意义。如“火星文”字面义:火星人使用的文字,而网络义:由符号、繁体字、日文、韩文、冷僻字等非正规化文字符号组合而成网络交际用语。再如“山寨”本义:旧时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而网络义:指盗版、克隆、仿制等带有民间色彩的产品或厂家。

(二)网络用语的特点。第一,简洁化。网络语言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比日常交流用语要简单明了得多。不管其采取什么方式,但最终目的就是用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表达最贴切的含义。第二,草根化。这里的“草根”是指网络语言是现实生活活生生的反映和折射。它既不像官方语言那么客套、高深,也不是完全生活中的口语,而是来源于生活但又在此基础上附有新意、幽默感的新词的创造。第三,符号化。某些符号开始进入汉字系统,成为一种新的网络语言形态。符号化的网络语言比较适用于手机短信和网络聊天。它能打破方言的障碍,沟通人们的情感和心灵。第四,新奇化。具有革命意义的创新性是网络语言的最大特点。一个时代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正预示着某种新的力量、新的思潮、新的观念的崛起。网络语言的新奇化,同样如此。一时还不能被大家接受的词语,慢慢地就会寻常化、规范化,进而进入到我们的各种词典和工具书。第五,多媒体化。网络语言它不仅包含文字、图画和声音媒体,甚至还可以插入动画效果。这种插入多媒体语言的网络语言,比起传统的应用文语言所容纳的信息要更加丰厚和深远。第六,全民性。富有人情味、俗雅共存的特点创造了平等、自由的传播氛围。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网络语言,绝大部分的网络语言通俗易懂,既能够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准确传递信息,又能够具有趣味性、亲和力,能够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第七,流行性。时下,媒体在提及某个网络用语时,常常会用到“一夜走红”“蹿红”,甚至是“井喷式爆发”这样的说法,可以说是相当充分的反映了网络语言的流行性这一特点。当然网络语言的流行性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够保留下来为后人沿用的,另一种就是流行一段时间后就慢慢淡出,直至烟消云散的。

五、社会影响及其接受情况

网络用语的流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网络用语作为舆论导向影响着大众的文化与心理。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营造了强大的“意见环境”,其背后复杂的大众情感的表达,可以说体现了网民对社会公平和公共道德的渴望和诉求,从而影响着舆论的导向。而使用网络用语的网民所形成的网络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对网民社会性的塑造,实际上是对人们生活方式及社会心理的一种塑造。其次,网络用语带动网络文化的形成,对大众现实生活的直接影响还体现在随之产生的经济效益上。如网络上流行的“山寨文化”就带动了山寨产品的热销,购买者将其奉行的“草根精神”进行到底。

另外,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与日常用语相比,网络交流时使用的很多词语的意义或多或少都发生了变化,有读音变化、形体变化、词语本身意义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有别于甚至是违背了一般的语义变迁规则和人们正常的语言习惯,从而产生了网络时代下特有的“网络用语”甚至是“火星文”。随着网络语言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展开了对语言规范化的讨论。有些学者认为网络语言冲击了汉语的规范性,进而引发了对网络用语规定主义的批评。

上一篇:青岛韩商撤资原因研究 下一篇:浅谈电影音乐的制作、作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