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时间:2022-07-16 01:07:11

让教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接受过一定标准化教育的劳动力,这时,班级授课制就应运而生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它在关注教学对象倍增、高效,学进度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无视个性化的培养。如何追求既注重高效统一的教学又关注个别差异呢,我校实行的“网络导师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网络导师制”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全员育人导师制”的简称。它提倡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进步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我校自实施导师制以来,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导师与导生实行双向选择,优化师生情感关系

学校根据“网络导师制”的要求,在“人人德育、事事德育、处处德育、时时德育”的教育理念引领下,调整领导小组人员设置,形成校长总负责,学鉴处具体负责,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层层负责,由师训处、学鉴处、德育处共同管理的德育网络。

学生进入新的年级学习近一个月时,学鉴处把130多名一线教师分配到各个班级作为导师。由班主任向学生介绍导师的情况,学生也可以上校园网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选择可能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教师作为导师;导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班级情况,选择受导学生。学鉴处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在充分尊重导师和学生的前提下对师生的互选做适当的调整,最后确定导师和受导学生。每位导师负责十二三位学生,其中受导重点对象有五名。苗子生、学困生、贫困生、行为有偏差、心理障碍或单亲家庭等特殊学生,为受导重点对象。这样的选择方式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二、导师与导生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结对后,导师对结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和心理疏导。学业指导是指导师帮助学生制订计划,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导师在引导学生制订计划、规划人生时要特别强调必须按自己的特点制订。导师对每位受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导师根据受导对象的不同从学习成绩和原因、兴趣爱好及发展潜力进行分析,制订发展措施。导师坚持每周一次与学生谈心,了解其学习、思想状况,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导师通过利用网络平台、面对面、写纸条、电话等多种形式,倾听受导学生的心声,对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疏导,定期对受导学生的状态做出发展性评价,并上传到学校的“网络导师制”平台,记录下学生的成长轨迹。导师的评价应坚持指导性和激励性原则,使评价贯穿于导生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尽量使用鼓励性、肯定性的语言,使其体验成功,增强自我效能感。

学生同样可以在网上求教。曾有学生这样说过:“我们过去是躲着老师走,更别说一起聊天交流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隔阂很难消除,但是到了网上就好像少了那一层心理障碍,敢于和老师对话。”家长也可以通过上网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通过网络与导师互动。

导师与导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师生交往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民主性

教师不再是控制者、知识的权威,学生不再是服从者、被动的接受者。在交往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彼此的独特个性,自由而持久地交换意见,共享不同的个人经历、人生体验。教师的职责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

2.引导性

与教师相比,学生是不成熟的、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的成长有待于教师的帮助、指导。学生在进行独立判断和自主选择、决策的同时,需要教师的引导。尤其在对学生的人生发展、精神成长以及智慧审美价值的生成方面,更需要教师用自己全部的热情、聪明才智和人格的魅力去感染、激励和唤醒。

3.终生性

在师生交往中,只有当教师把自己作为终生学习者、不断成长中的人,他才会将师生交往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他才能与学生一起共享交往中蕴藏的巨大财富,汲取生存的力量而活出生命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教育只是他们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为了不断走向成人,他就需要在一生中不断地学习。所以师生交往中的学习应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知道如何学习的能力,适应变化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等。

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学进度,而忽视个别差异;班主任进行德育往往是为了维护班级整体利益,而无法照顾到个别学生,使其缺少认同感。而导师制正是为了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成长需求,引导学生制订自己可以实现的阶段目标,并在目标的引导下付诸行动,使学生更易于接受。总之,网络导师制对推动学校的发展、促进教师成长、提高学生的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些生动的教育实践中教师找到了育人的感觉,找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学)

上一篇: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