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在青岛收获爱情

时间:2022-07-16 09:16:01

沈从文在青岛收获爱情

一个男子,长衫布鞋,踽踽独行。他漫步海边吹风,他坐在石阶上看云、看海,看教堂石墙上挂的薜萝……他喜欢“水”,包括湘西的水,还有青岛的海。他的性格似水,阴柔而刚强;他的文字似水,纯净而清新。他,就是沈从文。

1931年8月下旬的一天,沈从文来到青岛,从此开始了在这座海边小城的两年美好时光。据潘怡为所著《沈从文传》一书中所述,自1930年5月沈从文辞去了中国公学教职之后,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到青岛大学任教,二是到武汉大学任教。当时的沈从文没有选择青岛,而是去了武汉。在武汉大学待了一个学期后,待放假回上海时却发生了胡也频被秘密逮捕的事,为护送丁玲母子回湖南,沈从文耽搁了回武汉的时间,于是辞去那里的工作而来到青岛。说起来,这或许也是沈从文与青岛这座小城命中注定的一份缘。在这里,沈从文体验了友谊的刻骨铭心,迎来了爱情的甜蜜暖春,更获得了文学创作上的源源灵感。

友谊之花

当时青岛大学的校长杨振声与徐志摩的私交很好,是徐志摩介绍沈从文来到这里教书。由于非常欣赏沈从文的才华,徐志摩给过沈从文很多帮助,从最初将沈从文介绍进文学圈子、推荐沈从文去上海公学任教到如今又推荐到青岛大学来执教,因此,沈从文对徐志摩一直感激有加。然而,就是在沈从文来到青岛还不到3个月之际,却传来了徐志摩在济南附近坠机身亡的消息,这个突兀的消息令沈从文悲痛万分,他当即搭夜车奔赴济南,为徐志摩办理后事。沈从文竭尽全力将徐志摩的葬礼办得肃穆而隆重,同时邀请了众多贤达名流参加葬礼,在写给朋友们的信中,其焦虑、悲痛之情表露无遗。情谊无价,然而这却成为了沈从文在青岛期间开出的最悲壮、最伤感的一朵友谊之花。在徐志摩离世前6天,沈从文还在青岛给他写过信,几日过后,竟然就这样阴阳分隔,令人唏嘘不已,感叹世事无常。

当时,沈从文的许多朋友也同在青岛大学,闻一多任国文系主任,梁实秋则任英文系主任,他的好友陈翔鹤则在市立中学任教。那一段时间,陈翔鹤由于生活上的挫折较多,沈从文经常与他在小西湖的亭子里聊天,谈到深夜,沈从文便先将他送回去,再回到自己的住处。

1932年,巴金来到青岛,就住在沈从文的宿舍里,在那里,巴金创作了小说《爱》以及《砂丁》的序。在青岛期间,沈从文与妹妹岳萌陪同巴金游览青岛,巴金在《怀念从文》中写道:“我在他那里过得很愉快……好像我们有几十年的交往一样。他的妹妹也在青岛大学念书,有时也和我们一起出去走走、看看。他对妹妹很友爱,很体贴。我早就听说,他是自学出身,因此很想在妹妹的教育上多下功夫……他有空就来找我,我们有话就交谈,无话便沉默。他比我讲得多些。”巴金与沈从文的友情之树一直常青,鲁海先生曾在著述中提到:建国后,沈从文脱离了文坛,被安置在北京的历史博物馆做一名普通的管理员。有人对他视而不见,而好朋友巴金却对他始终如一。

爱情之花

1933年的春天,也是沈从文收获爱情之果的春天。这一年,张兆和来到了青岛。张兆和何许人也?她是沈从文在中国公学任教的学生。沈从文在中国公学初为人师时便爱上了她,张兆和是江南名门望族张家的三女儿,生得俊俏,更兼才情,是胡适的门生。沈从文当年求爱的方式并不高明,只是拼命地写情书,但一写就是上百封。张兆和起初不予理睬,但沈从文的爱情攻势却令她颇为吃惊,后来,沉不住气的她还捆了一大包沈从文的求爱信找胡适校长去评理。

虽然很多人觉得沈从文在这件事情上没有希望了,但他并没有放弃。沈从文在青岛的时候,张兆和人在苏州,沈从文给她写了很多信,1932年的暑假,沈从文专程去了苏州,带了很多礼物,礼物大部分是书,张兆和只留下了两个书夹和两本屠格涅夫的书。这次去苏州,沈从文见到了张兆和的家人,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拜托张兆和的姐姐张允和替自己说情并向张兆和求婚。回到青岛后,沈从文收到了张允和拍来的电报,只有一个“允”字,张兆和又拍来一封:“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就这样,沈从文与张兆和订了婚,张兆和来到沈从文的身边。青岛大学此时已经改组成为山东大学,张兆和来青岛后,就在学校的图书馆工作,负责编英文书目。

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段曲折而又浪漫的爱情故事最终在青岛开出美丽的花朵。《沈从文文集》里有这样几句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好年龄的人”,令人动容。此后,生活虽然历经风风雨雨,但是在青岛的日子给沈从文夫妇留下了甜蜜而深刻的印象。

思绪之花

大自然总能给人以灵感,在青岛的两年时间里,沈从文居住在福山路3号的一幢小楼里,那里曾是青岛大学的教师宿舍,由于气候湿润,房间比较潮,因此沈从文将其称为“窄而霉斋”。然而,“房子东南面朝大海,东面正对太平山及汇泉一带,风景极美”(《沈从文传》)。沈从文面对大海,将一颗心归于思考,归于寂静。他曾说,“从多阳光的海岸边所作的长时间的散步,大海边的天云与海水,以及浪潮漂洗得明莹如玉的螺蚌残骸所得的沉默无声的教育,竟比一切并世文豪理论反而还具体。”

在青岛,沈从文渐渐进入了其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在1931年完成了《从文自传》,讲述了1902―1922年自己进人都市前的人生经历,这是他对自己的认识和反思,由于感情真挚、细腻动人,赢得了很多好评。这个时期创作的许多女性题材作品也构成了沈从文创作的一道风景线,其中《三个女性》的故事发生在青岛,作品里的三个女性分别以九妹岳萌、张兆和以及丁玲为原型。

在很多作品中,沈从文都描写了青岛美丽的景色,如小说《八骏图》,“乳白色的小游艇,支持了白色三角形小帆,顺着微风,向作宝石蓝颜色镜平放光的海面滑去。天气明朗而温柔。海浪轻轻的拍着船头和船舷,船身略侧,向前滑去时轻盈得如同一只掠水的小燕儿。海天尽头有一点淡紫色烟子。天空正有白鸟三五,从容向远海飞去。”然而,正如现代作家刘西渭所说的那样:海是《八骏图》最的背景,作者志并不在海,却在藉海增浓悲哀的分量,写文人学者内心情态。由于这篇作品刻画了几位教授的虚伪道德和病态心理,因此引起了身边一些敏感入的不满,但这确实是20世纪30年代很多高级知识分子的群像。

为沈从文奠定文学大师之位的作品《边城》虽成文在北京,却酝酿于青岛。据说,沈从文有一次在崂山溪边看到一个穿着白色孝服的姑娘在哭,化过纸,提着水走了。这令他想起家乡的“起水”习俗,于是,崂山姑娘激起了他的灵感,创作出了翠翠这个清纯朴素的少女形象。沈从文后来回忆:“这一切其所以移植到纸上,倒可以说完全是两年来海上阳光得来的能力,这一来,我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的故事上,才得到排泄与弥补。”(《大师的足迹》)在青岛,沈从文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散文、小说、传记还有各种评论等等。或许对于沈从文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他在青岛的日子里所获得的思想上的反省与领悟,思绪之花的肆意绽放让作品有灵感,更让生命有高度。

依然是在1933年8月的一天,沈从文离开青岛奔赴北平。后来,在1957年、1961年和1962年,沈从文都曾来青岛疗养。时光荏苒,一去不返。对沈从文而言,青岛是他一生留恋的地方,在这座海边小城,难忘的是当年花开成海。

上一篇:田甜:艺术中寻觅真实的自我 下一篇:指尖上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