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内涵、途径及保障

时间:2022-07-16 08:30:19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内涵、途径及保障

摘 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学校转向主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这势必引起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模式发生变革。按照国家“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要重点围绕“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来创新和实施,最终实现学生成“人”与成“才”的有机统一。创新会打破传统和产生阻力,要保证新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发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是途径,组织、制度、人力和物质等资源是保障。

关键词 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19—0030—04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可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国际上一般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高等教育精英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从2002年起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已达到或超过15%,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图1 2001~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数据来源:教育部2001~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密切,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也要满足所有受教育者成长与发展的不同需要[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1998]2号)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要由过去培养研究型精英人才,转向主要培养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一定的培养目标要求一定的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调整也可引起培养模式的变革[2]。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改变理念、扩大教育功能,与之相适应的培养和教育模式也要实现多样化,即重新构建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3]。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4]。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5]。

二、围绕“知行统一”要求的培养模式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理论是基础,能力是关键。健全的实务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理论能使从业人员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因此理论教学不可或缺。但理论知识要转化为专业能力,指导学生去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学生的动手来实现,因而实践教学同样重要。理论教学可以告诉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明白“怎么办”和“怎么做”。只有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

(二)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课内教育课程设置具有系统性、固定性,课程内容相对稳定等优势,缺点是难以随社会经济环境变化而迅速调整,无法及时反映学科的新内容、新动向。利用课外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课外教育是学校开发内容不固定的讲座式课程,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动态、学科动向及就业形势,实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动态调整与补充,达到与时俱进。

(三)学历教育与从业资格教育相结合

我国目前对许多行业从业人员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是获得职业资格,因而必须把从业资格教育纳入高校的培养计划。即在学生学历教育过程中,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前提下,结合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增设附加课程或将从业资格的内容与模块嵌入教学体系中,鼓励学生参加专业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的学习与考试,通过职业资格认证,获得相应证书。这有利于学生较早地理解和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认可度,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四)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相结合

学校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学校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要和谐统一。因此,在以学校“内培”为主的同时,也可以“走出去”,让社会、企业参与培养。方式可以是利用假期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让学生融入社会;也可以是从社会聘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兼职培养学生;还可以是让学生参与各种社会竞赛和研讨。通过这些途径一方面有利于了解企业的具体需求,改进培养模式和方法,实现零距离对接;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和实务工作、找出自身不足,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五)专业教育与法律道德教育相结合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也是专业技能的使用边界。通过法律教育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以便明确“什么可为”与“什么不可为”。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6]。通过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明确“是”与“非”,“荣誉”与“可耻”的界线,明确职业操守和培养职业素养,让学生有责任感,有坚持正义的动力。因此,在校培养期间要促使学生成“人”、成“才”,在强调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法律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动服务能力。

上一篇:原电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下一篇: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特征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