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村庄规划研究

时间:2022-07-12 12:12:19

贵州省村庄规划研究

【摘要】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多民族省份,民族村寨众多,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因素制约,贵州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对贵州省村庄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结合贵州农村的实际和发展要求,提出关于贵州省村庄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

【关键词】 贵州省村庄 村庄规划 编制原则 创新思路 发展途径

一、贵州省村庄发展现状及村庄特征

1、现状

贵州省是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较差的农业省份,村庄的形成与分布均与耕地资源及其传统的耕作方式,民族习惯紧密联系,受山地多、耕地少、土地资源贫瘠等自然条件限制,村镇人口规模普遍偏小,且非常分散,村镇落后面貌的改变步履维艰,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发展与交通紧密联系。

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不能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劳动力大量流向沿海地区。从而带来“空心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等一系列问题,间接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地理特征

(1)分布散,规模小,发展水平较低

(2)民族文化浓郁,小聚居,十里不同风

(3)自然景观优异,区域特征突出

贵州省村庄分布广阔,地理环境各异,民族文化多彩、建筑风格迥异,村庄布局也大都不同。

3、问题

(1)经济底子薄,财力支撑不足

(2)生态脆弱,资源与环境约束力强

(3)文化危机

(4)规划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5)外部和内部竞争激烈

4、形成的主要原因

(1)由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水平不高,阻碍城乡一体化进程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3)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环境设施和民生设施建设滞后

(4)基础设施利用效率低下

二、贵州省村庄规划编制状况及反思

1、编制状况

贵州省村庄规划一直伴随着村镇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编制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代。

(1)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的村镇规划编制(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初)

(2)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村镇规划编制高潮时期(1994―2002年)

(3)在“五个统筹”与“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村镇规划编制改革时期(2002年至今)

2、编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贵州省在村庄规划建设中,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等活动,在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缺乏系统的村庄建设规划势必暴露问题:

1)村庄规划编制的方法单一、规划内容简单雷同

2)村庄建设缺乏认真的研究

3)村庄规划建设偏重村容村貌整治,忽视了产业发展

4)忽视培育自主增长机制

5)忽视观念更新、偏重物质投入

贵州广大农村缺少的是人的观念更新、素质提高,然而在村庄建设中对项目、资金投入研究的多,对人的观念更新、素质提高等研究的少。

3、贵州省村庄规划的反思

贵州省近几年编制的村庄规划问题日益显现, 如何编制好一个适用于贵州自身特征的村庄规划,使其科学指导贵州村庄建设,增强贵州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是值得每一个规划人员认真反思的。

1)过多的外界力量对村庄规划的干预

虽然贵州省多级政府在改善村庄面貌方面纷纷通过补助等多种形式扶助村庄的发展建设,为贵州的农村发展带来了契机,在某些方面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远远超越了村庄规划的实施主体性,成为主导贵州村庄发展的力量。由于主观性和随意性超强的主导力量经常随着人为主观判断而变动,出现了与贵州村庄规划意见的分歧,甚至减弱了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这就造成了贵州村庄建设组织主体性的缺失,以及使得村庄建设负责人缺失了自主创造性,问题随之而来。

4)建设愿望与规划实施的反差

由于过去贵州省农村欠缺的基础设施和恶劣生活环境,不得不迫使众多村民外出打工。衣锦还乡的村民将发达地区的建设经验带回来,他们不再希望生活在过去的环境中,村民们开始去思考打破陈旧的观念,迈开步伐跟上时代的建设,改善居住环境。村民想发展的良好愿望远远超越了传统的规划构想,导致在贵州农村违章违法建筑现象层出不穷,严重破坏了整个村庄的发展状况。

3)村庄规划编制与建设要求不相符

规划人员虽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可是受自身的局限,无法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比如在规划调查阶段,只能在村庄基础上寻找“少得可怜”的资料;在规划制定阶段,只能将布置道路和用地赋予美好的意愿,布置几幢不甚符合实际情况的建筑,或者干脆做一个不到10公顷的无法实施的村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一些控制数据。同时由于规划经费的不足,迫使规划人员不得不看钱办事,做出一些比较粗糙简单、不切合实际的规划成果,失去了村庄建设规划的指导意义。

三、贵州省村庄规划的创新性思路

1、规划先行,多规合一

贵州村庄建设必须规划先行,规划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规划得好才能建设得好,管理得好。村庄规划必须与建设规划、村庄整治规划等形式的规划相统一,内容进行整合,该管的管住,该放开的市场化,该迁村的迁走,该壮大的壮大,呼应十三中全会决议精神。

2、分类指导,突出差异

结合贵州村庄的特征,深入挖掘各地村庄特色风貌塑造的资源禀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分类指导。坚持文化的多样性,深入挖掘村庄之间不同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差异、自然环境传统建筑特色差异,充分表达差异的元素、符号和特征,达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打造可阅读、可识别、可记忆的贵州“美丽乡村”

3、生态优先,技术创新

贵州省村庄建设和社会发展应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维护自然山水格局,贯彻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绿色发展要求,生态绿化合理利用当地植被树种,运用当地建筑材料,建设规模尺度宜人,设施完善、街面整洁、生态良好、社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合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创新表现形式,寻找出适合贵州村庄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技术。

4、文化植根,以人为本

尊重贵州当地村民意愿和风俗习惯,按不同文化的表现手法表达多元的文化特征和风貌特质,展现共生共荣的村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内涵。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民生项目建设、生态环境维护等方面、环节,符合村民的生产要求、生活需求和审美习惯。

5、对村庄科学规划、分类推进

根据贵州村庄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制定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要处理好近、中、远期发展,协调好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的关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四、贵州省村庄发展的路径

贵州省村庄发展的模式按照所处相对地域关系的不同,可以参照以下几种模式:

1、 郊区化房地产带动模式

适合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村庄,该类村庄区位优势明显,紧靠城镇,可以依靠城镇的发展带动村庄的建设。其发展重点是鼓励村民“上楼”,整合村庄发展用地,集中开发郊区化大型住宅区,满足城市空间拓展带来的新居住服务需求。

2、城市综合改造模式

这一发展途径适合于城市中心地区的村庄,这类村庄已经发展为城中村,应将其与城市的整体功能发展统筹考虑,并纳入城中村改造体系,以有序推进整体改造工作,提高城镇化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3、农业产业服务模式

这一发展途径适用于农业发展地区的村庄,比较适合贵州省大多数的寻找。这类村庄位于比较偏远农业发展地区,远离城区,各村之间交通联系不便,空间距离较大,村庄发展的动力不足。因此类村庄应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及服务业,突出特色,如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等。

4、旅游产业带动模式

这一发展途径适用于有历史风貌保护价值或者出于风景名胜区内的村庄,这类村庄不但延续了有历史价值的村落肌理与空间格局,也注入现代服务功能及旅游设施,这就需要将其纳入当地的旅游发展体系,通过保护村庄,挖掘历史文化村庄特色旅游,带动村庄经济发展。

结束语:

村庄规划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自然、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本文研究的仅是村庄规划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内容,但求通过本次研究为村庄规划编制提供一种思路,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方明, 刘军主编. 新农村建设政策理论文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 苏爱凤. 新农村规划建设新思考. 中国建设信息, 2007(10)

上一篇:集便利性与可靠性于一身的新型高性能光学传感... 下一篇:新课程下的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