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上涨之感性与理性

时间:2022-07-16 06:32:40

进入2006年11月以来,一场波及全国的粮油价格上涨摆在老百姓面前。调查表明,84%的人深感生活成本2006年高于2005年。

有人无动于衷,有人惴惴不安,因为不同阶层的人对粮油价格上涨的感知度是不一样的。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粮油价格上涨往往有复杂的市场因素,无论它是不是“恢复性上涨”。若是真正的“恢复性上涨”,那么在这个“利弊循环”中,农民就会从粮价上涨中得到实惠,不再是“谷贱伤农”之类。而相比于粮油的“显性涨价”,其实更厉害的是上学、治病、购房等方面的“隐性涨价”。有学者从积极的层面估计:“无论从政策上还是市场作用的自然周期性来看,物价都还要上涨。这种上涨是经济开始走向复苏、走向新一轮繁荣的一个重要象征,所以并不是一个可怕的事情。”或许,由是观之,我国进入“高成本时代”不是不可能。但学者的理性与百姓的感性往往不一定“同步”。早在去年年初,中国政府网一项调查就表明,本年度百姓最关心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中,“物价水平”就进入了前10位,可见普通百姓是希望物价波动不要太大的。

在经济层面,我们要预防“物价上涨的多米诺效应”诱发通货膨胀;在社会层面,我们要努力减少城市穷困阶层的“出血”,这就需要政府及时出手,用看得见的手予以调节。

好在政府的行动还是比较迅速的。比如,国家发改委等五部门就紧急发文,发挥临时存储粮对市场的调节作用,以临时存储粮的销售来稳定粮价、干预上涨。上海也决定增购4万吨食用油,以平抑食用油价格。还有地方政府早在若干年前就建立了“弥补机制”:当粮油涨价对困难群体有明显影响的时候,直接发出补贴。

一个善治的政府,就是要在制度层面真正体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而和谐社会的根本基础,本身就要求制度必须体现社会正义,充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在再分配阶段缩小“初始禀赋”差异所造成的不均。真正的公民社会,就是会对困难群体认真负责的社会。整体福利惠及困难群体,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以共享和谐社会的和煦阳光,这是公民社会的应有之义。政府官员不能把自己的“访贫问苦”当成是一种施恩,同理,困难群众也不能把来自政府的帮助看成是一种恩赐。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政府才能正本清源,准确定位“公共目标”,否则,粮油涨价之类的经济社会问题,就会弄得人们难以安宁。

上一篇:粮油价格上涨背后的定价逻辑 下一篇:期盼对粮农的更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