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佛西的戏剧教育思想与实践

时间:2022-07-16 03:34:27

熊佛西的戏剧教育思想与实践

摘要:熊佛西在戏剧教育和实现戏剧大众化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戏剧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于今天的戏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话剧;熊佛西;戏剧教育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一百年来,话剧在我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有过繁荣昌盛的时期,但自之后,逐渐陷入了停滞与彷徨的困境,令人叹息,发人深思!

移植西洋话剧进入我国,不仅是为我国戏剧园地增添一个品种,加强百花齐放,争奇夺艳的吸引力,而且因为话剧这个剧种具有特殊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敏锐性与战斗力,对我国已经掀起的“打倒列强,建立共和”的民主革命,能起到宣传作用。辛亥革命之初,就有革命志士登上舞台,用戏剧的形式进行革命宣传,文明戏成为一支重要的文化力量。王钟声等人成立了第一个戏剧学校“通鉴学校”,培养了文明戏运动的主要成员,开拓了早期话剧的阵地。

话剧进入我国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一、通过演出外国戏,介绍形式与内容,如1907在日本,我国的戏剧前辈就演出过“黑奴吁天录”和“茶花女”;二、只引进形式,而内容是反映我国的现实生活和斗争,如1909天津南开大学的“南开剧社”就上演过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新村正”;三、文明戏的出现,别具一格,也可以说是中西合璧。文明戏里有专门的言论正生,戏里允许这个角色,在戏演出时可以在台上即兴编词、即兴发言,可以在台上发表触及时政的议论或讲演。

总之,早期话剧都是为了启发民智,寓教于乐的。鲁迅于1922年在蒲伯英主持创办的“北京人艺戏剧专门学校”作过一次讲话:“人艺剧专是培养掌握戏剧武器的战士机构,希望戏剧战士利用这个武器来宣传新思想。”可见,话剧需要的人才首先是一个能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战士,同时也是一个艺术家。古今中外真正的话剧艺术家都是沿着这条道路走过来的!话剧先辈以戏剧为教育、百年树人的戏剧教育大师熊佛西一生言传身教,是我们话剧界当之无愧的楷模。

我国曾出版过“熊佛西戏剧”的论文专辑,其中不少真知灼见,不妨认为这也是熊老的明志之作,他认为:“世界上有一种比较进步的见解,把戏剧当文学。”文学即人学,戏剧亦人学也。但熊老认为:“戏剧只是文学的一部分,是独立的艺术”。美国现代戏剧评论家汉密尔顿曾经为戏剧下过一个定义:“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以客观的动作,以情感而非理智的力量,当着观众来表现一段人与人之间意志冲突”。冲突有两种:一种是外形的,一种是内心的,戏剧与别的艺术不同之点,当然是它的动作,其具体表现就是这两种动作,外形动作为技术,内心动作为艺术,内心动作是剧中的一种“力”,奋斗、冲突、人与人的奋斗,人与物的奋斗、自己与自己的冲突。这戏的“力”就是戏的生命!艺术中比较最有民众关系的要算戏剧。舞台与社会同是一种有机的组织,一个完美的社会,不能偏重物质文明,也不能轻视精神生活,科学使我们的物质生活渐趋满足,艺术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愉快,戏剧是各种艺术中最复杂的一种,是与人事最有关系的一种,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有人说戏剧就是教育,舞台就是学校;又有人说戏剧是人生的表现,舞台是世界的缩影;假如你说戏剧是教育,那么教育里也有娱乐,假如你说戏剧是娱乐,那么娱乐里也有教育。

戏剧是直冲观众心灵的,它可以马上使你笑,马上使你哭,使你心弦颤动,使你呼吸紧张,使你是非之心立即发动,使你同情与厌恶之心立即分明,使观众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的宣泄与调剂,这是戏剧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色。

每个人都喜欢看戏,但戏剧在我国一直为少数人所独享,被富人或消闲的人所垄断,大多数的人与戏剧无缘,或长年看不到戏,因而也缺少欣赏能力,要做好戏剧的普及教育,才能打人广大观众的眼里和心里。据“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调查,我国民众号称四万万,其中有三万万二千目不识丁,平民教育不能普及,革命何时才能成功?戏剧教育不能普及,就不能激发群众的爱国之心与明辨是非的能力。戏剧的大众化,应该是迫不及待的时候了!

1926年,熊佛西回到祖国,为了实现他的计划,准备分两步走:首先是培养能忠实执行计划、贯彻计划的人才,他先后去“北平艺专”和北大戏剧系任教,在教学方面,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方面注重课堂教学与著书立说;另一方面演出了他自己编导的三幕话剧《一片爱国心》。该剧的演出轰动了北平城。1941年,曹葆华同志在延安曾著文追忆这次演出的盛况:“现在看来,在亲日反动的北洋军阀的严密统治下,《一片爱国心》能演一个多月,无论是演出者或观众都冒了一次风险。”

熊老第二步计划是深入农村试行戏剧的大众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熊老带领北大戏剧系的部分同学在“平教会”的乡村建设实验区河北定县从事戏剧大众化的实验,一去就是五年,直到抗日战争爆发。

熊佛西认为:“戏剧的大众化对农民至少能起五种作用:一、介绍知识;二、启感;三、传布国语;四、公民训练;五、组织民众。”除此之外,还翻印一种传单,告诉农民参加戏剧活动的好处,彰显农民剧团与农民教育的微妙关系,这些活动为了达到一个目的,唤醒民众,使中华民族的灵魂复活起来。

熊佛西在河北定县推行的戏剧大众化的试验,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农民不但接受话剧,也能很好的表演话剧,他们在接受和表演的过程中,对接触到的新生活的向往热情高涨,对于参与生活中各种冲突斗志昂扬。熊佛西觉得这次大众化实验的过程,也是自己接受农民教育的过程,他找到戏剧与农民的结合点了。这种体会的确是得之不易!1938年苏联《工农联盟》出版的“戏剧”杂志载文称熊老在河北定县搞的大众化是“中国的战斗艺术”。

熊佛西在抗日演剧的活动中,发现革命形势已发生巨大变化,现在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的全民参加的抗日了。戏剧界为了这一新的革命形势的需要,要尽快培养大批人才,送到前线和后方的各个阵地上去,他打算在成都办一个剧校。他认为他将要办的这个剧校应该培养这样的人才:应该经受得住战争考验的英勇的文化战士,在前线能拼命杀敌,在后方能搞文化建设、组织、训练、活动的抗战的组织,要把抗战的训练,抗战的活动,学生与教员连成一气,社会与学校打成一片,我们迫切需要这样的学校,来应付这空前的困难。

熊佛西为了争取剧校的早日成立,他组织了两次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社会演出活动,即《抗战儿童》和《双十万岁》,前者由成都各小学联合公演,在三万儿童和十几万观众的头脑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后者借鉴民间灯会的形式,以整个成都当舞台,四十万市民当观众,二千多学生当演员,演出队伍成了一条长长的火龙,三小时的群众性街头演出活动,使几十万民众与演员融合在同一气氛中,受到了一次非常深刻的抗战必胜的教育。这两次活动,为四川省剧校的诞生,造成足够的声势。

上一篇:乐谱版本的分类及研究 下一篇:“务头”新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