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成功的喜悦

时间:2022-07-16 02:28:49

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想方设法注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甚至乐意学好语文,让他们走进语言的深处,亲身感受到掌握语文技能的愉悦,品尝到诗文丽句的甜美才能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情趣、积极性和创造性。

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曾说,“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前者与个性心理特征及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它对认识过程及其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后者则直接涉及学习本身。”

这里的前者即指非智力因素。科学家调查认为,人生成就20%归诸智力因素,而80%归诸非智力因素。实践证明,语文教学要想高效率、高质量,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注意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甚至乐意学好语文,让他们走进语言的深处,亲身感受到掌握语文技能的愉悦,品尝到所读诗文丽句的甜美。

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让学生每节课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来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意志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情趣、积极性和创造性。

一、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收获成功的硕果

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心理阅历。他们都目睹过运动场上、辩论会上团队对抗赛的热烈场面,亲身感受过那种澎湃的激情。为适应他们的个性特点,笔者因势利导,把全班分为三组,每组选出组长,负责鼓舞士气,调动本组的战斗力量,以利于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自觉完成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这样彻底改变了以往语文课那种窒闷的、老师“满堂灌”的局面。

教学中,笔者随时对学生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当场评分,分数记入各组成绩栏,每节课都进行小结,分阶段总结,定期评出胜负优劣,评出课堂优胜标兵。这样,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既是个人学习竞争的过程,又是团体协作比赛的过程。课堂交流热烈、高潮迭起。有时,下课铃响了而学生还意犹未尽。这样,学生不但觉得自己的学习思考有了即时的收获,而且还为本组增加了一份成绩,增添了一份光彩。

二、走进课文深处,激发思维,让学生享受创造的乐趣

语文教学要在强化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创造思维的能力。

教授新课,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三步走:初读感知、熟读理意、深读悟情。从读出发,逐步向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推进。

例如,学习《孔乙己》,学生反复读后,充分掌握了这一世界经典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诙谐的语言风格;笔者接着要求学生按照作品的情节结构,仔细揣摩作者对孔乙己的感情,分别用一句简短的话表达自己的理解。对于这样的作业,学生必须深入到文字的背后,充分接触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设身处地和人物交流,然后跳出作品,冷静地体会作家的情感。

这里选取班中甲、乙两同学妥贴、得体,不尽相同而又不失诙谐、精深的表述:

清高的孔乙己

迂腐的孔乙己

可怜的孔乙己

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孔乙己

好吃懒做,不会营生的孔乙己

质朴、善良的孔乙己

学生的回答言简意赅,作品戏剧的外套裹着悲剧的内核这一艺术特色得到最集中的概括;作品深刻的意蕴,作者的创作目的得到了恰切把握;学生的感悟思维、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训练。由此,深入浅出,学生真正拓宽了知识视野,真正走出了学习语文的窘境。

三、独辟蹊径,形式多样,让学生有所为

语文教学,教师如果缺乏创造性,一味地照本宣科,只叫学生死背条条;层面地解读写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技巧。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就难有创造性;学生的灵性就势必被泯灭,创造性就势必被扼杀。

相反,语文教师如能针对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课型;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能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尽情徜徉在优美的语言世界里,善于捕捉创造的机遇,及时抓住思维的闪亮点,创造的灵感就会偶然得之。恰如古诗所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笔者在教学中,着意利用每节课前的2—3分钟时间,举行多样的语文小活动如:小演讲、成语的解释与运用、古诗词鉴赏、名言佳句、名胜古迹的推介等,全班学生轮流登台,情志盎然。虽然课堂实有教学时间被挤去了一点,但轮值的学生因为预先做了充分的准备,自觉主动钻研,使台上的表现达到最佳状态,表达能力实现最佳发挥;其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也因而得到了最佳调度。课堂氛围生动而活泼,其收获的喜悦根本不是语文老师刻板的讲解所能替代的。

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没有深思就没有灵感。灵感得之于顷刻,却积之于平日。

语言训练也是如此。教学中,笔者还注意捕捉作品中那些利于激思、创造之处,围绕语文高考的有关要求,设计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如语句的压缩和扩展,句子的仿写和变换等。

每学一课,笔者对课文中那些精警的语句绝不放过,总是反复诵读,久嚼弥新;稍加采撷,让学生揣摩习之,以此凸现自己作为言语学习主体的创造性,开出自己的语词之“花”。

如学习《谈生命》一课,有几句话很值得回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笔者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写一段话,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创作真可谓异彩纷呈,令人拍案叫绝。

总之,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给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有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激活思维;而求知欲、自信心的产生也总是在成功获得之后。

所以,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总是教学生发现真理,给学生以发现真理后的成功的喜悦。”

(王秀云 江苏省睢宁县城西中学 325594)

上一篇:文言文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之我见 下一篇:创新作业批改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