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时代的生存隐忧

时间:2022-07-16 01:20:32

地铁时代的生存隐忧

“今天是上海地铁运营有史以来最暗淡的一天。”9月27日下午,上海地铁公司通过其官方微博的这句话,随即被国内外各大媒体引为标题。

在这之前的几小时,上海地铁10号线在位于市中心的老西门站附近发生追尾事故,造成280多人受伤,幸运的是,这一次,没有死亡。但震惊中外的甬温高铁追尾刚过两个月,疑云尚未散尽,情节与性质相似的事故便再次出现。公众的哗然、舆论的讨伐自是在情理之中。

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每日都要依赖地铁上班、下班讨生活的都市白领、工薪市民,都会下意识地追问,如果连地铁都不安全了,我们还怎样在城市里生存?

事实上,在过去的一年多里,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地铁运行系统都出现过或大或小各类事故,因此而死亡的案例也早已出现。当20多个二线城市还在轰轰烈烈进行“地铁”的时候,这些中国最先进的大都市已不得不面对地铁可能出现的各种事故。

毫无疑问,中国需要更多的地铁,对于城市来说,它不仅仅是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更是国人生活的基本需求。但作为一种现代科技的产物,风险原本就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中国尤其如此,我们的现代化是浓缩的现代化,先进而速成的技术和粗放的管理并不匹配,而且,地铁这样的大型公共交通系统,在中国承载的客流和运营压力会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再加上建设过程中的“献礼工期”、“供应链腐败”等等因素,风险更是成倍增加。

有了甬温高铁的前车之鉴,上海地铁“轻度追尾”之后,地铁公司领导者的鞠躬道歉等行为,都让人们看到了应对危机时的成熟。姿态固然重要,但避免危机和化解危机还有更多事情要做,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我们做好迎接地铁危情的准备了吗?

离不开的地铁

很多人被甩出两三米远,到处有人骨折、昏晕、头破血流,地面血迹斑斑,四处是带血的纸巾和杂物。那位驾车追尾的司机更吓得面无血色,浑身瘫软,作声不得。

对于早已习惯了舒适城市生活的市民来说,追尾之后这些血淋淋的现场会令很多人都惊魂难定,但这并没有怎么影响地铁的运营。事故发生后短短几小时,出事的10号线很快恢复了运营。

9月28日的早高峰,尽管事故刚过去不到24小时,但与往常一样,地铁10号线车厢里依旧塞满了人。地铁站外的接驳车前等待的队伍甚至比以往更长,如果不看新闻,很难想象出来这里刚刚发生了一场地铁追尾事故。

虽然在网络世界,人们纷纷表达着对地铁的恐惧,但现实中的地铁族们,没有心思去想这些。一位上班族说,他每天从住处去公司上班,坐地铁只要半小时,如改坐公交,则要折腾一个半小时才到,所以尽管有些担忧10号线的安全状况,却不得不乘坐。

这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巨型城市早已离不开地铁。如今的上海已拥有11条铁路线,运营里程达420多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位居世界第一,等于在任何一条铁路线上,乘客只要花最多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就可以从上海的南端跑到北端,东端跑到西端,而同样的距离,如果乘坐汽车,则要花上好几个小时。正是这11条地铁线,每天吞吐着上海至少七八百万的客流量,承担着这个城市最主要的交通重任。

建设这么庞大的一套轨道交通系统,上海仅仅用了不到15年时间就完成了。这样疾进的现代化进程,也只有当代的中国才有可能变成现实。一直以来,上海都是中国城市化最模范的榜样。地铁也一样,从这里出发,现在已经在中国城市遍地开花。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有22个城市已经或者正在建设地铁,中国也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现在全世界地铁里程超过200公里的城市不到10个,中国就占了3个。

地铁一直被看作是最安全、高效的出行方式。事实上,不仅仅是上海,对于人口密度高、城市化飞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都已经离不开地铁。也因此,当这种最安全的出行工具也变得不那么可靠时,人们的惶恐也便不难理解。

以上海的地铁10号线为例,这是上海所有地铁线中最晚投入使用,也是技术水平最高的一条路线,原本最不该出事,而事实上却是事故最多发的路线。10号线全长36公里,沿途既停靠新天地、老西门、南京东路等上海核心商务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也停靠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图书馆等重要文体单位,被誉为上海轨道交通的“黄金线”。

也正是这条“黄金线”,在其开通以来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却惹祸不断:先是今年7月19日,该路线老西门站一个站台屏蔽门突发玻璃爆裂;再是7月28日,下班晚高峰期间,一列满载乘客的10号线列车,本应开往航中路方向,却离奇地向虹桥火车站方向开去,从而引发了市民对地铁追尾的担忧;终于9月27日,10号线发生追尾,担忧变成残酷的现实。

控不住的风险

关于上海地铁的安全问题,上海地铁运营方曾有过多次信誓旦旦的“不会发生追尾事故”的表态。针对今年7月28日的10号线开错方向事件,上海地铁运管中心解释称是由于在信号升级调试中发生了信息阻塞故障,但地铁有严格的列车运行自动保护系统,一旦发生情况就会立即报警并采取制动措施,不会发生追尾事故。刚刚两个月,这次的追尾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拍了过来。

事故之后,上海官方的反应也相当迅速,第二天就给出了初步调查结论,称事故起因于当天设备断电,致使运营信号中断,作业人员采取人工调度行车方式,但未能严格执行相关管理规定导致事故发生。

与甬温高铁事故何其相似,设备和管理的问题再一次综合爆发,让之前信誓旦旦的安全承诺变成了笑话。而机车的信号设备供货商跟甬温事故中都是同一家。这家叫卡斯柯的信号公司,由铁道部属下企业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与阿尔斯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于1986年共同出资组建,是中国铁路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从一开始就有明显的官方色彩。

卡斯柯公司业务涉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两类,据《经济观察报》统计,在铁路方面,目前国内所有铁路调度集中系统(CTC)均出自该公司,而另外一个列车调度指挥系统(TDCS)则覆盖了全国18个铁路局中的11个。在地铁方面,该公司承揽或参与的已建和在建地铁信号项目达28项,其中仅京沪两地就占20项。卡斯柯俨然成为国内地铁和高铁的信号系统巨头。

傲人的市场地位却没能确保安全而是一再出错:今年7月发生的10号线开错方向事件中,信号工程承建方就是卡斯公司,两年前的2009年12月22日,上海地铁1号线发生两车侧碰事故,经调查组认定,信号系统发送了错误的速度码,造成制动距离不足,从而发生两趟列车侧面冲撞,而卡斯柯公司同样是该项目总包方;再加上甬温地铁特大事故,对于安全标准要求为“零伤亡”的地铁和高铁等特大交通工具来说,卡斯柯公司的表现已不敢恭维。

尽管如此不堪,卡斯柯公司似乎并没有得到多少追究和惩罚,相反,在面对外界的质疑时却一向表现出低调和冷漠。9月29日,卡斯柯公司官方网站称,该公司提供的信号系统与地铁追尾事故无关。

设备之外的管理问题同样与甬温事故如出一辙,当设备出现故障转换成人工操作时,作业人员人工调度了不到半小时就出事了。对科技的过度依赖,对人工的荒疏一览无余。事实上,在德国、法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很多主要大城市的地铁线都像蜘蛛网一样复杂,但其地铁信号操作却还都是一半自动一半人工,这确保了一旦设备出现问题,熟练的人工技能依然可以有效应对。从事故的严重程度看,此次追尾可算小场面,如果万一某一天发生地震、战争、停电等重大意外,失去信号的地铁又将如何运转?

放在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地铁出现的种种事故并不是特例,地铁作为一种承载着现代化价值的大型交通工具,其便利是现代化的便利,风险也正是现代化的风险,甬温追尾之后,很多人都在批评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得太急太快了,应该慢下来,等一等我们的国民。但真的能慢下来吗?或者说,当真的慢下来时,很可能会有更多的问题,让我们难以面对,以公共交通为例,在这些事故之前,人们批评最多的是公共交通系统建设的缓慢、不便、配套不好等等。那些恼人的交通堵塞已经快把我们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今天,公众已经习惯于用西方国家的城市生活标准来要求中国的城市管理者,尤其是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但在我们高度浓缩了的现代化进程中,冒进的硬件与落后的软件一对比,就像现代化里的一个孤岛,安全看起来有点脆弱。

公共安全的政治内涵

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既享受现代化的便利,又能够避免现代化的风险?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个宏大的政治命题。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会进入地铁时代,中国人会越来越离不开地铁这类大型公共设施,另一方面,国人的不安全感越来越强烈,活在当下,尤其是活在中国城市,不仅生活成本高,连生存成本也越来越高。食品、医疗、住房等安全问题从来不绝于耳,如今又来了一个公共交通安全。

一个“轻度追尾”事件引发这么大的波澜,这是城市中产阶层安全感缺失情绪的爆发。如果说北京、上海这样中国最先进的大城市都频发地铁事故,那很难想象,中国现在那么多在兴建地铁的二三线城市,他们的设备、管理和运营能比北京、上海更好。也因此,今后的10年,很可能会是地铁带来的城市公共安全事故高发期。

地铁、高铁等这种载客动辄千人的交通工具,已经变成当下都市主要的出行方式,一旦频繁出事,民众的焦灼与愤怒必将不断被引燃,并且在这个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迅速传染。都市中产者和白领是地铁交通的主要参与者,在传播渠道多样化的自媒体时代,这个群体掌握了有力的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可以随时随地传播视频、图片、文字和观点,以往可能不会引起关注的事件,在这个时代都可能被几何级数地放大,从而产生社会冲击波。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著名学者、上海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蒋昌建认为,民众的愤怒和情绪是可能叠加的,由于上海地铁追尾事故发生在甬温特大高铁事故仅仅两个月之后,而针对后者的调查至今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仍旧疑云密布,两个事件叠加,很容易强化此次地铁追尾的敏感度,并造成民众对相关部门的不满。

当然,他也认为,此次事故因为发生在上海,客观上有利于放大它的影响,因为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民众权利意识普遍较为强大,各种国内外媒体都在此集中,很容易把事件放大。这也没什么不好,既然上海对中国很多大中城市具有标杆意义,上海出事后如能有效改进,多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积极意义。

“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深切认识到,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引进先进技术就可以一夜飞跃的。”蒋昌建说,以上海地铁追尾事件为例,其中就很可能发现铁路营运方对技术过度依赖的问题,即由于大部分时间都依靠自动化系统进行操作,人工的技能可能逐渐生疏和麻痹,哪怕只有0.001%出事的可能,后果都不堪设想,这可以说是现代化的某种陷阱。特别是在中国地铁交通大发展的时代,这种概率相互叠加将增大出事的风险。因此,在中国进行地铁技术引进和运用只有短短20多年的当下,对国外先进技术,尤其是管理经验的多元引进和吸收就显得尤其迫切。

上一篇:有知情权,才有安全感 下一篇:流水线上的人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