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宝通禅寺的建筑特点

时间:2022-07-15 08:28:09

浅析宝通禅寺的建筑特点

摘 要:作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载体之一的寺院正所体现的“天人合一” “宁静祥和”的文化内涵,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宝通禅寺为“市中寺”,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自然和谐,并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关键词:宝通寺传统形制:园林布局;辩证

中图分类号:TU-09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10-0092-02

1 引言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物质文明,它传承了人类的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也是一种巨大的文化载体。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建筑不在意强烈刺激或认识,而是展现能供游览的生活场所。寺院是宗教意识文化的实体表现,也是一种展示的场所,然而和诸多建筑形式一样,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它本身是没有任何意识倾向的。当把它放置“宗教”这个特定的空间,它既要体现传统文化,又要将建筑语义这两者统一起来。寺院的建筑外观的庄严、肃穆,布局上的程式化及结构上的等级化都是这一影响的结果。

宝通禅寺位于武汉市洪山下,占地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00m2,它背依幽静的洪山,面临繁华的武珞路,经过1580年来的发展,成为“市中寺”。虽然身在闹市,却依然“心”在方外,无论武珞路如何扩展变化,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自然和谐,并深深地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2 传统的群体布局形制

所谓形制,常指容器或建筑的构造和形状,即形式上的模式,中国建筑一直遵循以“天”为本的营造法则,致力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一观点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意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大地依附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人与自然相适应协调的艺术观念。

中国建筑的基本布局是若干单个建筑物的群体组合。通常一座住宅、一座庙宇或一座宫殿指的都是整组建筑群,它们的布局除了受地形条件影响外,一般都有共同的规律性,即沿纵横轴线的发展群体建筑,它的手法是在基地的主要纵轴上布置主要建筑物,附属房则居于次要地位,向横向分布,布置若干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群体周围还布置一些门廊、墙等小建筑,兼到联系和隔断的作用。

这种设计原是根据各个建筑物的功能联系又结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在处理各个建筑物的主及陪衬关系和掌握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上创造一个完整严密的群体形象。

宝通寺建筑恰恰如此,进得山门到弥勒殿,顺阶而上到大雄宝殿,顺阶而下到玉佛殿、如来殿,呈起伏纵轴,依次向里发展,在纵轴线上,各各分布相对的建筑群,如山门两边的开阔地带,左边为树林,右边为空地,两者虚实相生,圣僧桥从放生池中间跨过,步移桥下,法物流通处赫然在眼前,门前的一对明代石狮相映成趣,拾阶而上为大雄宝殿,走过左边廊道,便是迦蓝殿,与之对称的是僧舍,玉佛殿款款卧在大雄宝殿的后面,端庄宁静。

这些小巧的建筑群有的独立在外,有的环抱主殿,它们之间隔而不断,通过精致的护廊巧妙地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前后连带或加隔墙分成几个部分或周围墙环绕成为一个全体,形成一个院落塔群。布局井然有序。

宝通寺在设计布局上重视的是群体组合的有机构成和端方正直。它着意于表现整个群体空间的秩序,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顺序组成,营构出了无穷的自然圆融之美。

3 传统的园林布局形式

中国的寺院建筑与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现实享乐的世俗审美情趣一样,它追求的是内在的安宁,佛教建筑的布局也讲究“修竹树竿,石举数尺”的雅致境界,这种境界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

宝通寺的空间比不上南海普陀寺的气势恢宏,也比不上少林寺的博大精深。“其地不多,其贵亦不多”,它通过动静结合,步移景异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与香客,使人驻足间在“一枝一叶”中领悟“佛”的旨意和品质。正如东晋简文帝所赞“会必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向想。”

宝通寺内的放生池、圣僧桥、东西厅、大雄宝殿、玉佛殿、经堂、禅堂等建筑随山势而起伏,隐现自然、层叠有致,寺后有洪山宝塔、法界宫,木亭、华严洞等足迹无一不体现一种内心的平静,它们对景和隔景的运用无不令人陶醉。

3.1对景的布局

对景是指安排在游人正前方的一些景物。借以消除视觉中的寂寞感,这种手法即可以是主要景物的安排,也可以是散置在园内的点缀烘托和陪衬。

宝通寺内的对景安排虽是人为,却带自然。山门处的空地,按寺院建筑的营造法则,应为钟楼、鼓楼,但却规划了生机盎然的树林和宽阔的空地,一高一低,一实一虚,相映成趣,让人流连往返。大雄宝殿前后的两处法物流通处,即严谨又实用,人行期间,会有短暂的错然:是庙还是庙会?但那对石狮又马上将人的思绪拉回寺院的现实中,它既左右对称,又层次分明。

穿过接引殿,迦蓝殿和僧舍分两厢排列,迦蓝殿为单体单层建筑,僧舍为三层群体建筑,迦蓝殿雕栏刻柱,色彩绚丽,而僧舍红瓦黄墙,简洁朴素,这两者一大一小、一简一繁、一高一低,不仅在视觉上弥补了空间、体积的不对称,而且更加烘托出大雄宝殿的雄伟肃穆。

更加巧妙地是洪山宝塔,它高高屹立在洪山上,是当时武昌区的最高点,在城市建筑还没有高速发展的时代,站在宝塔上可以遥见蛇山之上的黄鹤楼。塔对楼,正是一个绝佳的对景,正所谓“相看两不厌”。虽然守塔的僧人告知,这是一个风水布局,但作者以为这正是规划者的高明之处,有了这洪山宝塔,使得宝通寺无论在平面空间还是立面空间上,都符合了点、线、面结合的现代美学范畴,也使得不大的宝通寺显得精致、稳重。

3.2隔景

隔景也是园林学中的一个名词。是园林分隔景区的一种手法。使本身不具备风景的内容,通过墙、数、窗、廊等各种手法形成不同的区域。这种手法就是为了使原本平淡的场面更加曲折变化。使游人感受不一样的兴致和惊喜。

宝通寺也用了隔景的手法,但它却不是常见的人工制作的墙、窗、廊等,而是巧妙地借助山势,把其分成四个区:山门一弥勒殿、大雄宝殿一玉佛殿、祖师殿一罗汉堂、法界宫一洪山宝塔。山门开在一个平缓的斜坡上,站在山门往里看,圣僧桥挡住了所有人的视线,以至于后面的弥勒殿半隐半现在红墙绿柳之中,顺看这个缓坡,沿看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的台阶,才可以望见弥勒殿。初看让人以为宝通寺只有一个弥勒殿。拜完弥勒殿,殿后门却是一个陡坡,大雄宝殿就在这坡上,一阶一抬头,让人感到佛的庄严。参完大雄宝殿却见后面又一殿,原来著名的玉佛殿就隐藏在这层层楼宇中。玉佛殿并没有后门,宝通寺的轴线也似乎在此嘎然而止,然而它的左边有一个凉风习习的长廊,长廊尽头却又见步步石阶,顺山而升,站在这台阶上,祖师殿、罗汉堂、洪山宝塔由远及近一一呈列在山坡之上,苍松翠柏、山风阵阵、庄严肃穆中有透着天然的野趣。

4 结语

《墨子・经上第四十》说:“穷,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宝通寺虽小,但它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辩证的运用,却体现出了无限的涵义。既敢守成规,有敢破成规。它的设计和运用手法对我们进行现代设计亦有借鉴意义。在百花纷呈的今天,我们要尊重传统文化,也要尊重现实条件,更好地辨别现代设计理念的是与非,以创造出更美好的设计。

唯有争鸣,才有齐放。

上一篇:掩土技术应用于新农宅设计的可行性 下一篇:出位 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