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陈”述十五则

时间:2022-07-15 08:26:42

教育“陈”述十五则

1.学校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解决课堂教学的问题?因为“慢,看不见”。为什么愿意整材料、上设备、开课程?因为“快,看得见”。设备上完,材料写完后,课堂的问题,教师发展的问题,学生发展的问题,德育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于是,又创造出新一波的设备、课题、材料。每个人都在骂教育的功利与混乱,却很少有人认同 “最有效的改变,是从课堂开始”。

“课堂是学生的社会,课堂是教师的生活”,理解了这两句话才能做方向正确的教育。

功利,是今天教育弊病的根源。“有用,有好处”而不管“是否正确、应该”,这就是功利。功利在教育的体现主要是:“看得见,见得快,不停追热点、亮点,别人说好”。

教育,要以科学的精神,科研的态度去研究、攻关。只为了让师生发展更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它没有终点。

2.教师,绝不是学科专家。教师首先必须是“学生”专家,是最懂学生的人。其次教师是“学习”专家,懂学习的一切特质与流程。再次才是学科专家。学科之于学生学习而言,它只是载体。最后,教师会成为“课程”专家。这一切都基于前三点的满足之上。这也是教师成为教育专家的成长路径与实践逻辑。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四项内容。

3.教育的“禅心”在于去除功利顺其自然。将成人的所求从教育中除去,一心只寻求对孩子最好的方式。可惜这样的成年人并不多。成人总想从孩子身上获得一些什么,这样做是错误的,哪怕是自我感动的牺牲,哪怕是希望孩子的感恩。不从孩子身上求一丝一毫只一心为他们的成长,这就是教育的“禅心”。

4.一所学校的管理离不开这三样东西:冰淇淋是甜蜜的,让人喜欢的东西;黑暗里的光是人的信心和方向;钉子一样的跟进是制度的执行。三者缺一不可。一位好的校长首先是管理者,至少要让学校做到井然有序。民办有民办的指标,公办有公办的底线。

5.教育生态的改变,首要在教师。教师培训的要义在于让教师了解自己工作的巨大意义,掌握解决工作问题的技能,形成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没有对生命的热爱,教师的工作毫无意义。

6.今天教育的问题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问题不是教育对象(学生)的问题,而是教育实施者(成人)的问题。包括家长、教师在内的人将所有力量都放到学生身上,好像这些学生从生下来就是全能的,只是越来越懒,并且对自己不负责任。

教育的逻辑错了!

7.只有建立在“敬畏生命”基础上的演练才会抗得住实战的检验,必须“小题大做,假戏真做”。为什么各学校都有安全教育,学生的自救意识和能力依然不强?原因是我们对待“演练”的态度!认为演练是走过场,搞形式。将演练作为需要应付的检查,而不是全校师生的安全学习。真实灾情发生时,一切都来不及思考,一切都是下意识,只有做到训练有素,才会实现学校安全!生命安全是最高原则,任何与此相关的活动都必须严肃对待!这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最大尊重!

8.行教育者要具备: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风范。做有中国社会特色的中国教育,一是要有足够的定性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二是要有足够的理性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三是要有足够的血性面对改头换面的入侵。

教育是最廉价的国防,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未来的医生、官员、教师、校长、建筑商、工人。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未来。不是为了官员的喜好,不是为了行政的命令。今天的教育改革,是教育人的自助,自救!

9.纯学术化课程不应成为教师培训的全部,社会化课程和创新性课程也应占有一席之地,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化课程占的比重应该更大。中国教师不是缺乏学术,而是没有生活,脱离社会。

10. 教育不能脱离现代与现实。学校要教会孩子“入世”,而非“避世”“出世”。将国学作为课程,识古论今,可活;将国学作为“特色”,食古不化,必死!国学课程的开展,在于对其教育功能的定位。

11. 组织效能即一个组织达成预定目标的能力。课改是对学校组织效能的全面考验,包括组织中的个体能力、组织机制、组织文化以及领导力。我们的经验里,课改工作进展不顺利多半源于组织效能的问题,很少一部分源于教学技术。

12.高效课堂改革不仅是课堂教学技术的变革,实则是教师的行动学习。进行高效课堂建设的学校,其管理、文化、教研系统将接受全面考验,随着改革的深入,学校组织将会从集权、被动的特质走向开放、主动。

13.教学中的人文精神被很多专家认为是教学的灵魂甚至是教学主题。那么问题就来了,没有人文精神的教学,如何能教出所谓的人文精神?只有教师懂得真正的人文之后,其教学变得人文之后,才能领悟得到学习材料中的人文主题。

14. 现存的教育问题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不允许差异的存在。教育成为同化的教育,思维、价值观、行为方式都要一致。可惜的是,人本身就是差异与多元的组合体,针对人的教育理当面对差异的存在。更遗憾的是,很多搞教育的人本身就拒绝差异与多元,用同化的思维搞教育,很难追寻到教育的本质。

15.教师的成长要经历三年、五年、十年三个阶段。工作到第三年是第一个坎儿,要耐得住揭去这个行业神秘面纱之后的寂寞。第五年要找到一位好的职业领路人,做专业提升。而十年之后就完全依靠自己的悟性进行专业发展。大部分人是三年之时耐不住寂寞,五年之时心高气傲,十年之时放弃发展,回归所谓的生活。不仅教师,几乎所有的职业都是如此。

(陈立,《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副主编,育种方略教育集团总校长,高效课堂研究专家。倡导“新生态教育”理念。)

上一篇:实力创造辉煌 下一篇:博世:做智能互联的方案提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