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时间:2022-07-15 06:03:29

让语文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摘 要: 打开学生的心窗,感悟学生的真情,重视教师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是让教学事半功倍的关键。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师情感 高效课堂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融化僵硬的、传统的教育思想,使师生交往在更融洽的氛围中互动构建语文高效课堂,改变课堂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打开学生的心窗,感悟学生的真情,重视教师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这是让教学事半功倍的关键。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采用灵活有趣的形式导入新课,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可以提出有趣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还可以开启学生原有的知识,巧妙切入……

语文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时,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有趣思考,调动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

二、以美激情,培养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借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美育因素,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就可以诱发学生的爱美之心,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激情,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的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的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的故事,这样就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三、情感投入,激活课堂

语文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的热情饱满、乐观自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幽默的语言、高雅的体态、淡然的微笑,可消除学生的紧张与不安,化尴尬为坦然,化痛苦为愉快,让学生轻松参与。实践证明,出人意料的语言、动作、表情,能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增进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堂务必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有效地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不替学生说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能做的事,让其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借鉴。

四、尊重学生,活跃课堂

正确的评价应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好的课堂,打动人的往往不是它新颖的设计,而是教师的个性化价值引导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给课堂带来积极的热烈的气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存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因此,课堂评价时可直接肯定学生:“你读得很有感情。”“你真会思考。”你回答得真有创意,以赞赏的语气评价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评价主体上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呵护童真童趣,做到教学相长。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是对文章的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答案,允许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不断创新。

现代教学中,媒体技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和带动语文课堂的变革,其形象性、生动性、丰富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及学习动机。所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酝酿情感,把语文学习活动转变为情感交流,以声情并茂的声音和影像,代替枯燥乏味的说教,可以达到课堂生花、教学增色、学生明智的点睛效果。

当然语文情趣课堂的构建,不能偏离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不能因“乐”而废“教”,偏离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只有打造“生动、乐情、乐智”、充满欢声笑语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幸福体验。

参考文献:

[1]刘芳.试论语文课堂素质教育的形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0(04).

[2]李红波.浅议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诗意光彩[J].中国校外教育,2008(03).

上一篇:幼儿教师课堂管理有效策略的实践与探讨 下一篇: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作业多元化设计的现状及分析